詩人的意思

注音 ㄕ ㄖㄣˊ

拼音 shī rén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poet;

國語辭典簡編本

詩人「ㄕ ㄖㄣˊ」

擅長作詩的人。

造句這位詩人的作品一向備受推崇,因此在藝文界頗有盛名。

國語辭典修訂本

詩人「ㄕ ㄖㄣˊ」

⒈  詩經的作者。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固已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

⒉  擅長作詩的人。

《新唐書·卷二〇三·文藝傳下·盧綸傳》:「俄以駕部郎中知制誥。時有兩韓翃,其一為刺吏。宰相請孰與,德宗曰:『與詩人韓翃。』」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

墨客

⒊  泛稱富於想像,具有獨創能力的藝術家。

如:「雕塑詩人」、「銀幕詩人」。

引證解釋

⒈  指《詩經》的作者。

《楚辭·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七:“範魯公 戒子孫詩,其略曰:‘……《相鼠》尚有禮,宜鑑詩人刺。’”

⒉  寫詩的作家。

漢 揚雄 《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唐 白居易 《馬上作》詩:“吳中 多詩人,亦不少酒酤。”
明 黃淳耀 《馬巽甫<遊橫山記>序》:“昔 陶徵士 作《桃花源記》,後世詩人如 摩詰、昌黎、夢得、聖俞 諸公,皆形之詠歌,以為神仙。”
孫犁 《秀露集·關於詩》:“這包括詩人的‘志’,即思想或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