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的意思

注音 ㄈㄥ ㄑ一ˋ

拼音 fēng qì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風尚習氣,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

general mood; atmosphere; habit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⒉  風度。一個表現自己的行為或風度。

有產階級的教育和社會風氣。

address;

國語辭典簡編本

風氣「ㄈㄥ ㄑㄧˋ」

風俗、習尚。

造句我們班上的讀書風氣非常良好。

國語辭典修訂本

風氣「ㄈㄥ ㄑ一ˋ」

⒈  風俗、習尚。

元·劉因〈隱仙谷〉詩:「山川含太古,風氣如未開。」
《文明小史·第六回》:「他們動不動的聚眾挾制官長,開了這個風氣,還了得!」

⒉  風度、氣概。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溫自以雄姿風氣是宣帝、劉琨之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亦欲作達。」

⒊  風。

《淮南子·泛論》:「失戶牖者,風氣之所從往來。」

⒋  風土氣候。

《後漢書·卷四一·宋均傳》:「今諸國之封,並皆膏腴,風氣平調,道路夷近。」
唐·韓愈〈與崔群書〉:「風氣所宜,可以審備。」

引證解釋

⒈  指空氣和由空氣流動而生的風。

《文選·宋玉<風賦>》:“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呂向 注:“雖同託戶穴,其於清濁亦殊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 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
明 高啟 《送顧倅序》:“士之仕於外者,鹹樂居之;以其風氣清美,有山川臺榭之勝,魚稻茶筍之饒。”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風氣不通,故於衛生不宜,太平極樂則居山頂,風氣四通,故於養生最益也。”

⒉  氣候。

《尚書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 安息國 ﹞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與 烏弋、罽賓同。”
宋 洪巽 《暘谷漫錄》:“﹝ 周俊叔 ﹞得十二時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風氣所宜也,久不筍。及筍矣,又多憔悴不茂。”
《元典章·戶部十二·和買》:“古人立法取賦,必因其土地所生,風氣所宜以為之也。”

⒊  風尚習俗。

《魏書·李琰之傳》:“琰之 雖以儒素為業,而語人言,吾家世將種,自雲猶有 關 西風氣。”
宋 蘇轍 《奉使契丹·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
夏衍 《秋瑾傳》第二幕:“我從 北京 到了 上海 就覺得風氣有點兒不一樣。”

⒋  謂某種時新的風尚習俗。

宋 陳亮 《量度權衡策》:“當是時,風氣未開,人物尚樸,觀象之妙,蓋不必推數而後知也。”
元 劉因 《隱仙谷》詩:“山川含太古,風氣如未開。”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他還說,應該讓 桂林 來開風氣之先。它本身是一個畫廊城。”

⒌  氣氛情景。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西湖》:“竹籬傍水,家鶩睡波,宛然 江 南風氣。”
《紅樓夢》第七五回:“恍惚聞得祠堂內槅扇開闔之聲,只覺得風氣森森,比先更覺悽慘起來。”

⒍  風采氣度。

《宋書·王惠傳》:“陳郡 謝瞻 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 惠,談論鋒起,文史間發。”
清 王晫 《今世說·賞譽》:“許彝千 少便歧嶷,總角風氣更進。”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八:“康祺 以為 文敏 以院長之尊,督修書籍,不自斷決,詢及微僚,正前輩貴人風氣也。”

⒎  指詩文書畫的風格或氣韻。

金 元好問 《中州集·馮璧》:“詩筆清峻,似其為人。字畫楚楚有 魏 晉 間風氣。”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九:“故能備 鍾 張 諸體,於屋漏雨錐畫沙之外,別有一種風氣。”
清 黃子云 《野鴻詩的》十五:“詩之淺深,有在一兩字內見者……不知一字之間,風氣頓殊,妍醜迥別矣。”

⒏  指古代的一種占候之法。參見“風角”。

《三國志·吳志·吳範傳》:“﹝ 吳範 ﹞以治歷數,知風氣,聞於郡中……每有災祥,輒推數言狀,其術多效。”
晉 葛洪 《抱朴子·雜應》:“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佔風氣,布籌算。”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及星文風氣,率不勞為之。”

⒐  病名。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 齊王 太后病者,臣 意 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溼然風氣也。”
《北史·陽元景傳》:“﹝ 陽元景 ﹞後以風氣彌留,不堪近侍,出除 青州 高陽 內史,卒於郡。”
《元典章·刑部十六·違枉》:“令人邀請 肥鄉縣 復檢官吏捏合屍狀,定驗作因風氣病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