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鞭的意思

注音 ㄇ一ㄥˊ ㄅ一ㄢ

拼音 míng biān

基本釋義

⒈  抖動鞭子出聲。

鳴鞭走馬。

whip;

⒉  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鞭形,振動時發出響聲,叫人肅靜。也叫“靜鞭”

(of ancient times' honour guard) whip to keep silent;

國語辭典修訂本

鳴鞭「ㄇ一ㄥˊ ㄅ一ㄢ」

⒈  揮鞭。

唐·儲光羲〈長安道〉詩:「鳴鞭過酒肆,袨服遊倡門。」
唐·劉長卿〈少年行〉:「薦枕青蛾豔,鳴鞭白馬驕。」

⒉  舊時儀仗中使人肅靜的鞭形器具,振動時能發聲。

《宋史·卷一四四·儀衛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龍直四十三人,執仗排立,並設繖扇,鳴鞭。」

引證解釋

⒈  謂揮鞭。揮鞭策馬,動則有聲,故稱。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白馬騂角弓,鳴鞭乘北風。”
《宋史·孟珙傳》:“江陵 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變為桑田者,敵一鳴鞭,即至城外。”
孫犁 《秀露集·鄉里舊聞》:“他從來也不像那些粗劣的馭手,隨便鳴鞭、吆喝,以至虐待折磨牲畜。”

⒉  指揮鞭打人。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擺出奴隸總管的架子,以鳴鞭為唯一的業績。”

⒊  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鞭形,揮動發出響聲,使人肅靜,故又稱靜鞭。

唐 鄭嵎 《津陽門》詩:“鳴鞭後騎何躞蹀,宮妝襟袖皆仙姿。”
《宋史·儀衛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龍直四十三人,執仗排立,並設繖扇,鳴鞭。”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每日間親隨車駕,只聽鳴鞭,去螭頭上拜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