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的意思

注音 一ˇ ㄊㄞˋ

拼音 yǐ tài

基本釋義

⒈  古希臘哲學家首先設想出來的一種媒質。十七世紀後,物理學家為解釋光的傳播以及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當時認為光是一種機械的彈性波,但由於它可以通過真空傳播,因此必須假設存在一種尚未為實驗發現的以太作為傳播光的媒質。這種媒質是無所不在的,沒有質量的,而且是“絕對靜止”的,電磁和引力作用則是它的特殊機械作用。以太這一概念到十九世紀曾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科學家始終無法通過實驗來證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相對論的建立和對場的進一步研究,確定光的傳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傳遞都通過各種場,而不是通過機械媒質,以太才作為一個陳舊的概念而被拋棄。近代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使用的哲學名詞,是物理學名詞的借用。


英文 Ether-

德語 Äther (S)​

法語 Éther (physique)​

國語辭典修訂本

以太「一ˇ ㄊㄞˋ」

⒈  為英語 ether的音譯。乃西方的古代物理學家認為充塞於宇宙中,傳播光熱電磁的微妙物質。富於彈性,一部稍有振動,即生微波,以傳達於上下四方。但在相對論提出後,這種以太的觀念便因不成立而完全被摒棄了。

引證解釋

⒈  古 希臘 哲學家首先設想出來的一種媒質。十七世紀後,物理學家為解釋光的傳播以及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當時認為光是一種機械的彈性波,但由於它可以通過真空傳播,因此必須假設存在一種尚未為實驗發現的以太作為傳播光的媒質。這種媒質是無所不在的,沒有質量的,而且是“絕對靜止”的,電磁和引力作用則是它的特殊機械作用。以太這一概念到十九世紀曾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科學家始終無法通過實驗來證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相對論的建立和對場的進一步研究,確定光的傳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傳遞都通過各種場,而不是通過機械媒質,以太才作為一個陳舊的概念而被拋棄。

⒉  近代 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 等使用的哲學名詞,是物理學名詞的借用。 康有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與“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觀念等同起來。 譚嗣同 在《仁學》、《以太說》中既把以太說成宇宙間無所不在的無色、無聲、無臭的物質,但同時又作了種種精神性的解釋,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愛”,佛家的“慈悲”,基督的“靈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孫中山 則在《孫文學說》中把以太看作物質世界的本源,認為它“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並不具有精神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