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的意思

注音 ㄉㄚˋ ㄅ一ˇ

拼音 dà bǐ

基本釋義

⒈  周制,每三年調查一次人口及其財物,稱大比。

⒉  周代每三年對鄉吏進行考核,選擇賢能,稱大比。

⒊  隋唐以後泛指科舉考試。

⒋  明清亦特指鄉試。

國語辭典修訂本

大比「ㄉㄚˋ ㄅ一ˇ」

⒈  周代鄉大夫三年考試一次,稱為「大比」。後泛稱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

《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醒世恆言·卷三二·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來年大比,黃秀才必來應舉,那時待老身尋訪他來,與娘子續秦晉之盟,豈不美乎?」

引證解釋

⒈  周 制,每三年調查一次人口及其財物,稱大比。

《周禮·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則大比。”
鄭玄 注:“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閲民數及其財物也。”
唐 獨孤及 《謝加司封郎中賜紫金魚袋錶》:“亦冀俗稍務本,人漸足食,使貢賦之入,歲增月長。三歲大比,以版圖歸於有司。”

⒉  周 代每三年對鄉吏進行考核,選擇賢能,稱大比。

《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興賢者謂若今舉孝廉,興能者謂若今舉茂才。”

⒊  隋 唐 以後泛指科舉考試。

唐 白行簡 《李娃傳》:“其年遇大比,詔應直言極諫科,策名第一。”
《紅樓夢》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縣太爺。”

⒋  明 清 亦特指鄉試。

《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在 杭州 倏然三年,又逢大比, 舜美 得中首選解元。”
《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
《官場現形記》第一回:“且説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 趙 的便送孫子去趕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