嶷然的意思

注音 ㄋ一ˋ ㄖㄢˊ

拼音 nì rán

基本釋義

⒈  形容年幼聰慧。

⒉  卓異貌;屹立貌。

⒊  端莊貌。

國語辭典修訂本

嶷然「ㄋ一ˋ ㄖㄢˊ」

⒈  超絕清高的樣子。

唐·杜甫〈贈左僕射鄭國公麗公武〉詩:「嶷然大賢后,復見秀骨清。」

引證解釋

⒈  形容年幼聰慧。

晉 袁巨集 《後漢紀·桓帝紀二》:“考德敘才,莫若 解瀆亭侯 巨集,年十有二,嶷然有 周成 之質。”
《南史·齊曲江公遙欣傳》:“遙欣 髫齔中便嶷然。”
宋 王安石 《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勤威馮魯公神道碑》:“自為兒童,狀貌嶷然,慷慨有大意,人固已奇之矣。”
清 朱琦 《北堂侍膳圖記》:“其右面微俯,嶷然而秀出者,為其季弟 湘漁。”

⒉  卓異貌;屹立貌。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含霜履雪,義不苟合;據道推方,嶷然不群。”
《新唐書·韋處厚傳》:“處厚 姿狀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爭,嶷然不可回奪。”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江 南有大、小 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
《金史·百官志一》:“金 自 景祖 始建官屬,統諸部以專征伐,嶷然自為一國。”

⒊  端莊貌。

《世說新語·言語》“庾公 造 周伯仁” 劉孝標 注引《晉陽秋》:“顗 有風流才氣,少知名,正體嶷然,儕輩不敢媟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中有佛坐像,高七尺餘,相好允備,威肅嶷然,首戴寶冠,光明時照。”
王闓運 《郭新楷傳》:“應接衣冠,嶷然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