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息的意思

注音 ㄊ一ㄝ ㄒ一

拼音 tiē xī

基本釋義

⒈  馴服;平服。

⒉  安息,安寧。

⒊  補貼利息。

國語辭典修訂本

帖息「ㄊ一ㄝ ㄒ一」

⒈  安定平順。

《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時民間訛言有白頭翁午後食人兒女,一郡囂然。至暮,路無行人。既而得造訛者戮之,民遂帖息。」
宋·葉紹翁《四朝見聞錄·陸石室》:「風激浪怒,舟不能勝,亟抽帶中丹投舟外,風浪始帖息。」

引證解釋

⒈  馴服;平服。

唐 無名氏 《李謩》:“李生 再拜,眾皆帖息,乃散。”
《明史·熊概傳》:“已,悉捕豪惡數十輩,械至京,論如法。於是奸宄帖息。”

⒉  安息,安寧。

宋 沉遘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誌銘》:“公不為動,閭裡帖息。”
《宋史·張詠傳》:“時民間訛言有白頭翁午後食人兒女,一郡囂然。至暮,路無行人。既而得造訛者戮之,民遂帖息。”
明 宋濂 《中書省丞相星吉公神道碑銘》:“至順 元年,遷 河東、山西 道肅政廉訪使,薅姦剔穢,煦其朽枯,境內帖息。”

⒊  補貼利息。

《宋史·食貨志下一》:“兩浙路 鈔旁定帖息錢, 湖、常、溫、秀 州無額上供錢, 淮南路 添酒錢等,並行截節,更不充應奉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