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剌的意思

注音 ㄅㄛ ㄌㄚˋ

拼音 bō là

詞性 擬聲詞

基本釋義

⒈  擬聲詞:船尾跳魚撥剌鳴。

國語辭典修訂本

撥剌「ㄅㄛ ㄌㄚˋ」

⒈  撥弄。元·司農司也作「扒剌」。

《農桑輯要·卷二·播種·苧麻》:「於畦內用極細梢杖三四根,撥刺令平可。」

⒉  琴聲走調。

《淮南子·修務》:「琴或撥剌枉橈,闊解漏越。」
漢·高誘·注:「撥剌,不正。」

⒊  狀聲詞。形容魚兒自水面躍起及縱入水裡,拍擊水面所發出的聲音。

唐·杜甫〈漫成〉詩:「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引證解釋

⒈  不正貌。謂琴絃壓軫,聲音走調。

《淮南子·修務訓》:“琴或撥剌枉橈。”
高誘 注:“撥剌,不正也。”

⒉  張弓貌。撥,《文選·張衡<思玄賦>》作“拔”。

《後漢書·張衡傳》:“彎威弧之撥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賢 注:“撥剌,張弓貌也。”

⒊  亦作“撥喇”。象聲詞。

唐 顧況 《李供奉彈箜篌歌》:“腕頭花落舞製裂,手下鳥驚飛撥剌。”
《西遊記》第二一回:“靈吉菩薩 將飛龍寳杖丟將下來,不知唸了些甚麼咒語,卻是一條八爪金龍,撥喇的輪開兩爪,一把抓住妖精,提著頭,兩三捽,捽在山石崖邊,現了本相。”

⒋  魚尾撥水聲。喻魚疾遊。

唐 李邕 《國清寺碑序》:“暢撥剌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
唐 杜甫 《漫成一絕》:“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宋 馬純 《陶朱新錄》:“一邊鱗肉與骨皆無,獨其首全,與二魚並游水中,但其遊差緩,不復有揚鬣撥剌之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於子游》:“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躍身入水,撥剌而去,乃知為魚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