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的意思

注音 ㄈㄥ ㄙㄨㄟˋ

拼音 fēng suì

基本釋義

⒈  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訊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修烽燧。——《後漢書·光武帝下》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beacon fire; signal fire;


英文 fire beacon tower (used in frontier regions in former times to relay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emy, using smoke by day and fire at night)​

德語 Signalfeuer

國語辭典修訂本

烽燧「ㄈㄥ ㄙㄨㄟˋ」

⒈  敵人來犯,燃火示警,夜間舉火為烽,白天燔煙為燧。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
宋·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詞:「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引證解釋

⒈  古代邊防報警的訊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墨子·號令》:“與城上烽燧相望。”
漢 桓寬 《鹽鐵論·本議》:“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備之。”
《明史·王翱傳》:“五里為堡,十里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烏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擊木礌石等具,嚴察奸諜。”

⒉  指戰亂。

元 周昂 《晚望》詩:“音書雲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馮桂芬 《費樹臣飲馬長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難﹞側身波濤烽燧之中。”
郭沫若 《駱駝集·訪日雜詠六》:“八年烽燧生靈苦,兩彈鈾鈽井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