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狀的意思

注音 ㄇㄣˊ ㄓㄨㄤˋ

拼音 mén zhuàng

基本釋義

⒈  猶拜帖。據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載,門狀之用始於唐武宗朝李德裕為相時。

⒉  張貼或掛在大門上的訃告。

國語辭典修訂本

門狀「ㄇㄣˊ ㄓㄨㄤˋ」

⒈  古時拜見上司或訪客時所用的名帖。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二·門狀》:「漢初未有紙,書名於刺,削木竹為之,後代稍用名紙。唐武宗時,李德裕貴盛,百官以舊刺禮輕,至是留具銜侯起居之狀,至今貴賤通用,謂之門狀。」

引證解釋

⒈  猶拜帖。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九:“古之製字捲紙題名姓,號曰名紙。

大中 年, 薛保遜 為舉場頭角,人皆體傚,方作門狀。”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名刺門狀》:“古者未有紙,削竹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後以紙書,故謂之名紙。 唐 李德裕 為相貴盛,人務加禮,改具銜候起居之狀,謂之門狀。”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八:“唐 宋 啟事用門狀,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

⒉  張帖或掛在大門上的訃告。

《天雨花》第三回:“只見紙幡門狀高高貼,人人都帶白頭巾。原來舅爺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