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的意思

注音 ㄊㄡˊ ㄊㄨㄛˊ

拼音 tóu tuó

基本釋義

⒈  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

梵dhūta; mendicant Buddhist monk;

國語辭典修訂本

頭陀「ㄊㄡˊ ㄊㄨㄛˊ」

⒈  佛教用語。指修習十二種苦行的比丘為梵語dhūta的音譯。意譯為修治、搖振、棄除。

⒉  習俗上又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稱為「頭陀」。此僧人通常還保留有部分的頭髮。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頭陁”。梵文dhūta的譯音。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亦專指行腳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故以頭陀為稱首。”
《法苑珠林》卷一〇一:“西雲頭陁,此雲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淡道人》:“其徒有頭陁一人,又祕藏紙畫牛一頭,每與客戲。”
《西遊記》第十七回:“話説 孫行者 一觔斗跳將起去,諕得那 觀音院 大小和尚並頭陀、幸童、道人等一個個朝天禮拜。”
清 鄭燮 《道情》之三:“老頭陀,古廟中,自燒香,自打鐘;兔葵燕麥閒齋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