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基本介紹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螳螂拳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

  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瞭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於七家道富有,酷好武術,曾投萬貫家資往少林習藝,一心報效國家。無奈清兵人關,報國無門,他憤然回到山東,組織義軍,與清廷作對。有一次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滅,於隻身走到嶗山腳下,匿在漁民家中,清兵追至,於七急上嶗山華嚴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學藝的師兄---華嚴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護,師兄出寺一看,連忙入來,令於七換上僧衣,削去頭髮,扮成和尚,並且以開水燙到他臉又紅又腫,叫他睡在禪房、蓋上被子,不得出聲。俄頃清兵搜到,師兄說了這個是新來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軍官怕被傳染,只望了於七一眼就退出來。根本認不出他,瞞過了清兵。師兄對於七說,外面風聲仍很緊,叫他索性在此當和尚,避過風頭火勢再算,於七應允,因他是義軍首領,時有舊部下祕密找他,於七深居簡出,不輕易見客,與舊部下定暗號,凡來找他的,必須寫一個“王”字,交給守門和尚,守門和尚才允許進內。***“王”字就是“於七”兩字的重疊***後來於七索性說自己姓王,人呼之為王郎,“郎”是男子漢的稱呼,以後音誤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這期間,主持師兄常與王郎交手,王朗屢被師兄摔於丈外,王郎羞愧之極,誓要苦練武藝,勝過師兄。師兄出外雲遊,一日暑天,王郎挾書到寺後林中納涼,忽聞小蟲悲鳴,回頭一看,只見蟬與螳螂鬥,蟬雖大,但不敵瘦小螳螂,王郎見螳螂進退有度、兩臂爪運得迅速靈活,似有拳理在內,大為高興,又捉幾隻螳螂返禪房內,用瓦盆養著,用草杆戲之,留心螳螂動作,怎樣閃展騰挪,刁勾纏掛,悟出了獨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十八家法的精華,為了靈活,用猴步鋪之,共冶一爐,經過一段時期的苦心鑽研,創出了螳螂拳。”
 

  師兄雲遊返來,王郎再約比武,師兄譏他:“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師兄相反被摔於丈外,驚問其故,王郎以實相告,師兄大為佩服,令王郎傳授本寺僧人。

  後者升霄雲遊到此學得螳螂拳帶出寺外,傳與李二剪,李為鏢師,人稱“閃電手”名馬馳大江面北。李傳王榮生,王授三個門徒,按身材素質因材施教,後發展為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流派。王其中一門徒名範旭東,習七星螳螂拳檀鐵砂掌拳風剛烈。清末,一俄國大力士在霍地市擺擂臺,譏諷我加民為“東亞病夫”,公然挑戰,北方武術界人士公推範為代表應戰,結果大勝而歸,大長中國人民志氣。民國初年,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精武體育會,仰範之大名,請範南下主教,範說年事已老,婉辭,薦其徒羅光玉前往。螳螂拳傳技五代,皆在山東境內,由第六代羅光玉起挾技南下,與鷹爪派陳子正、少林派趙連和並稱為精武三大教頭。其弟子馬成鑫曾獲民國時期第六屆全國國術競賽冠軍。後羅奉命往香港精武分會任教,螳螂拳繼續南傳、香港的弟子黃漢勳、陳振儀、趙志民等人對發揚本門的技藝作出過重大貢獻。黃漢勳對巨集揚螳螂拳貢獻很大,他著作甚多。其弟子黎達衝在海外有一定的影響。

  曾任國家、山東武術隊教練,在《少林寺》電影扮演曇宗和尚的於海,是七星螳螂門的佼佼者,師承林景山,林是範旭東的弟子,與羅光玉是師兄弟,同屬第六代傳人。

  前廣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歷任省市武術競賽總裁判長的郭子碩,年表在上海當學徒時,入中央精武會跟羅光玉學藝,後回廣州授徒,其代表弟子有郭華威、顏志圖、陳執、黃鑚明.羅國樑等人。

  郭華威是郭子碩的兒子,得父衣缽真傳,現是廣州市武術協會螳螂拳會會長,是廣州膛螂門派的掌門人。

  廣州還有一支梅花螳螂拳精英,由霍耀池先賢傳授,霍師承鮑光英,身材雖瘦小但其力無窮,出拳速度驚人,許多江湖人士不敢得罪他。其入室弟子霍明彬、潘孝滔、黃孝泉、嚴孝良等。個個能繼承霍的衣本,武術和醫術都相當精通。

  七星螳螂又名羅漢螳螂,稱硬螳螂以剛烈、勇猛、快速稱著,攻敵下部為主;六合螳螂稱軟螳螂,吸收了六合八法、形意等技法在內,手形多是羌子拳,借力打力,暗勁、柔勁偏多,以功敵中部為主;梅花螳螂都是屬硬螳螂,但剛柔相濟,綿裡藏針,手法連貫攻擊,風格介乎於六合、七星之間,主要攻敵之上部。這是螳螂拳的三大流派。其餘摔手、光板、祕門、八步、鴛鴦、京手等螳螂,都是由這三大流派分支出去的。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樓、採、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

  螳螂拳的風格,總的來講,是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手法很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內功是羅漢功。常練螳螂拳,可以培養人們的堅強鬥志和敏捷應變能力。

  至於南方的周家螳螂拳和朱家教螳螂拳,主要是流傳於廣東東江的客家地方,其起源不同,故與上述的山東螳螂拳的特點不同,風格迥異,要求:“丁不丁、八不八,你不來,我不發。”相反,與南拳的風格相近,在此不詳述了。

  清朝末年, 螳螂拳在北方尤其是在山東開始發展起來,以“萊陽三山”之一的王玉山老師的這一支發展的尤為迅猛,他在青島有個叫小公園的地方專門教授螳螂拳,有很多弟子依此為起點走向了全國,有的走向了世界,有的參與了影視及其武打的設計,他的大徒弟王德君在替王玉山老師授拳帶場子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期學生最多時可達數百人之眾!其場面蔚為壯觀!為普及發揚祖國的武術文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