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古重大發現

  乾隆帝面對宮中新得古玉,曾發出“千年遁跡一朝現,巢許寧稱善隱淪?”的感嘆。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概述

  古玉的魅力,不單在色澤與質地,更在於那個“古”字的無窮內涵。熟視之,若見古人;摩挲之,若接古人;解說之。若代先民立言。我們文化的悠久,祖先的睿智,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資歷,有了這實物的見證,勝過了千言萬語。

  現代科學考古在中國進行了半個多世紀了。中閏考古學經歷了它的萌芽、生長期,已經完全成熟了。80年代以來,隨著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建立和新石器時代墓葬的不斷髮掘,史前玉器也進人廠大發現時期。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高原,從東北原野到江南水鄉,古玉紛紛出上。而其中,沿海地區古文化中的玉器較內陸地區更為豐富。概括說來,新石器時代古玉的考古發現,大多出於良渚、紅山和山東龍山文化的範圍之內。

  分佈於江浙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的數十處遺址所出的大量玉器,最為國內外學者所矚目。

  70年代發掘的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化堆積厚達11米,由下而上依次為馬家洪文化、裕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層內發現隨葬成批玉器的大墓。墓198號,東西1.7米,南北4米,隨葬60多件器物中,有玉琮5件,玉璧2件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

  1982年11月,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發現一座大墓,人骨胸部以上已被一座西漢墓葬破壞,仍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有玉琮5件,玉璧4件,玉錐形器4件,玉斧、鐲、珠、墜、臂飾、漏斗形管共114件,以及玉、石質的珠、管、墜等一堆,計69粒***件***,置於胸部右側。

  當上海市文管會在青浦福泉山清理六號墓時,南京博物院在常州武進寺墩發掘了隨葬品更為豐富的良渚文化墓葬。寺墩3號墓,墓主為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子,隨葬品一百多件。其中有玉璧24件,最精最大的一件置於腹部,較大者置於腳部,其餘分置頭側腳後。玉琮33件,其中寬短形琮1件,置頭部右上側,高長形琮32件,除4件置腳左下方外,其餘圍繞人架一週,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寺墩3號墓火燒葬玉和砸碎玉璧的葬俗,給人們瞭解古玉的功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對餘杭縣反山良渚墓地的發掘和1987年對餘杭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的發掘。在考古學和史學界引起了更大的震動。兩處所出玉器數量之多,雕琢之精、紋飾之奇,葬制規格之高,都是前所未見的。

  ***二***反山墓地

  反山墓地位於杭州市西北,餘杭命鄉,發掘面積660餘平方米,時代應屬良堵中期偏早,距今約5000-4800年。墓葬11座。隨葬品較多的M20,有陶器2件,石器24件,象牙器9件,鱉魚牙一枚,玉器170件***組***,以單件玉器計則有511件,共隨葬547件。隨葬品較少的M18,有陶器4件,石器1件,玉器39件***組***,以單件計為64件,共隨葬69件。出土玉器的品種有璧、環、琮、錢、璜、鐲、帶鉤、柱狀器、杖端飾、冠狀飾、錐形飾、三叉形器,半圓形冠飾、鑲插端飾,圓牌形飾以及由鳥、魚、龜、蟬和各種瓣狀飾組成的穿綴飾,由管、珠、墜組成的串掛飾,各類玉粒組成的鑲嵌件等20餘種。墓地共出玉器1100多號,3200多件,佔全部隨葬品的90%以上。大件的玉璧,僅M23一座墓就出土54件,11座墓共出125件。玉琮,11墓共出21件。其中M12:98琮被稱為“珠王”,重達6.5公斤,出土時位於頭骨左上方,其紋飾與常見琮不同之處,在於四個正面槽內琢有“神徽”。這在考古發掘中是首次見到,學者們由此弄清了良渚玉琮常見的以轉角為中軸向兩側展開的神祕圖案,原來是“神徽”的立體化的各種簡化形式。這對於人們進一步弄清中國上古社會的諸多特徵,有重要意義。玉欽五件,出自南列四座墓和北列一座墓中。每墓一件,一般持於死者左手,大約為男性首長權力的象徵。經考古工作者精心剝剔,弄清了玉械的全貌。此外琢有“神徽”的玉璜、玉冠飾、冠狀飾,琢有“龍首”的圓牌飾,都是古玉中罕見的精品。

  瑤山墓地和祭壇遺址,位於餘杭縣安溪鄉,其西南約5公里即為反山墓地。發掘588平方米,發現方形祭臺一座,墓葬11座。隨葬品最豐富的7號墓,出玉器148件***組***,有珠、錢、三叉形器、錐形飾、冠狀飾、帶鉤、串飾等。其中錐形飾一組十件,集束狀出於死者頭部,報告者據此確定為男性冠飾的組成部分。11墓共出玉器635件***組***,除上述7號墓所出器類外,還有玉璜、鐲、圓牌飾,帶杆紡輪等。瑤山墓地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墓分南北兩列,南列諸墓共見的琮、械、三叉形飾及與之配套的成組錐形飾為北列所無,而北列諸墓的璜和紡輪又為南列墓所未見。考古工作者據此斷定南列為男性墓,北列為女性墓。出於女性墓的龍首磺、“童尤環”,器上紋飾判然不同於良渚琮上常見的“神人”或“獸面”,這對於人們瞭解古玉紋飾含義及功能也不無啟發。此外還有一件令人納悶的事情,即不論南列北列,瑤山諸墓竟未見一件玉璧。其中奧妙實在耐人尋味。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範圍內,近年亦有不少古玉出土。***發掘的山東臨胸縣朱封村遺址。兩座大型墓葬出土玉器有錐、頭***冠***飾、替、墜飾、串飾、環等。頭***冠***飾由兩件玉器組合而成。上部用乳白色玉鏤空透雕作片狀。值得注意的是其上沿和側沿所形成的多重飛棺式捲曲,令人聯想到日照兩城鎮玉圭、***故宮古玉圖錄***第一號圭上的紋飾。臺北故宮另有一圭,被清乾隆稱作“辟邪玉圭”者,其上紋飾與此件更為相似。在相當於“辟邪玉圭”右圖紋飾中“大眼”部位,朱封玉飾上鑲嵌綠松石。朱封墓經科學發掘,這為兩城鎮徵集品和故宮傳世品的斷代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朱封頭***冠〕飾下部用墨綠色玉琢成玉並狀,長23釐米;其斷面略呈扁回形,通體琢為竹節狀。此形制奇特的頭***冠***飾出於墓主頭側,應具有非同一般發籌的作用。該墓另出玉替一件,上琢有人面像三個,其含義也是值得研究的。

  ***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巨集大、遺存豐富的龍山時代遺址。石如玉器形制多樣,色彩絢麗,可惜二生不逢時”,出土於“十年浩劫”之際,絕大多數未得儲存,據說總計有兩大筐,不下四五百件。70年代後期,考古工作者前往調查、試掘、徵集,得到牙璋28件,圭9件,斧1件,鋇5件,戚1件,戈3件,刀近40件,璧1件,璜10件,牙璧2件,人頭像一件,蠶、虎頭、蝗、蝗螂各1件,以及若干殘器和半成品。這些玉器有黑、青黃、紅、深綠、碧綠、紫、灰、白等色,玉質溫潤填密,光澤燦然,晶瑩可愛。石Ty玉器器形大,種類多,工藝精緻。碩大的牙球、顧長的多孔玉刀及玉戈形制規範,琢磨光潔。

  圓雕蝗蟲和蝗螂,紋飾流楊舒展,姿態自然,人頭像雙面平雕,團臉鼓腮.鷹勾鼻,線刻大眼,面頰部透鑽一圓孔。雕琢手法古拙,形象憨厚而健康。將此玉人頭與華東地區的所出玉人相比,風格迥異,可知陝西“龍山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實屬不同部族。石0所出玉璋也十分引人注目;數量多,器型大,無使用痕跡,有學者據此認為與同出斧、城、戚、戈、刀等一樣,都是用於儀式中的禮器。這樣精美的禮器盛行於龍山時代,而在陝北,龍山時代竟有如此發達的玉作業,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紅山文化玉器發現於70年代中期,當時未能引起人們重視,其材料到80年代始整理髮表。80年代又有了新的發現。在遼西的朝陽、阜新地區,以及內蒙古赤峰市及其鄰近地區,陸續發現和辨認出一批屬於紅山文化的玉器。這批玉器不限於各地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珠、環、璧、磺一類佩飾,而以成組鳥獸形玉為其特點,主要型別有鳥、龜、雙龍首磺、大型龍形玉、獸形玉,其它佩飾類有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箍,方圓形邊沿有刃的玉璧、雙聯璧、三聯璧等。這批玉器多光素無紋,往往在玉面上細加研磨出淺凹槽,或隱或顯,富於變化。1983年到85年發掘的遼寧西部凌源與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紅山文化墓地出土不少玉器,其中“豬龍”形玉飾的出土使人們對紅山文化玉器的特點更加清楚。

  史前古玉的考古發現,除上述文化較為豐富外,其它一些史前文化也有重要發現。

  70年代發掘的廣東石峽遺址,是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一個典型。石峽文化後期隨葬有各種玉石器,如琮、璧、耳飾塊、籌、磺、管墜、珠等。石峽的琮、璧等與良渚琮璧大同小異;一件玉琮與江蘇草鞋山上層墓所出玉琮從玉料、鑽孔到花紋幾乎一模一樣;兩地相距數千裡,所出琮如此雷同,這又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1987年在安徽含山縣凌家灘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墓地,出土玉器近百件,有斧、鐲、璧、耳飾塊、管、磺、菌狀飾、扣形飾、刻紋玉片、玉龜、玉人等。玉人赤足、雙手曲於胸前、神情呆滯,其耳環及腦後橫線的表現法與黃君孟夫婦墓出玉人頭極似,其帽中部一尖頂,又似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品。筆者推想它是約四五千年前淮夷部族役使的奴隸的形象。凌家灘出長方形刻方心八角星紋和圭形紋飾可能與古天文有關,又與玉龜背、腹甲放在一起。其用意值得進一步探討。凌家灘所出琢“葉脈紋”的三角形玉片和刻有兩個弧形孔道及四個小孔的異形璧,都是形狀奇特值得深入研究的玉器。

  此外,臺灣台東縣卑南遺址、臺北圓山遺址等,出有不少玉器;香港南丫島大灣青銅時代遺址出有玉器,其中一墓出完整玉器19件,有牙璋等。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眾多玉器的出現.把古玉文化研究推向了一個高潮。許多源頭不明的古玉找到了祖型,許多時代不明的古玉得到定位,關於古代玉器的許多難解之謎,有了可能解開的線索。中國文明的源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面貌,由於成批古玉的出土,令史學家們刮目相看、重新思考。由於玉器的成批出土,80年代、90年代考古學界、史學界出現一股探討古玉文化的熱潮。我們相信,這熱潮將會在下世紀結出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