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考申論模擬真題及答案解析

  申論是國家錄用公務員的一項重要考試科目,在備考階段多做申論模擬試題對考生會有很大幫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福建公考申論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福建公考申論模擬試題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申論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滿分100分。

  2.監考人員宣佈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塗***寫***准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考人員宣佈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草稿紙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後,方可離開。

  嚴禁摺疊答題卡!

  二 給定材料

  材料1:

  在一線大城市長大的小姚擁有名牌大學文憑,卻在畢業後回絕外企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到父母的老家小兆村,成為一名村幹部。這是夢開始的地方。小姚說,父母在城市立穩腳跟,時不時會帶著他回來看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這是他兒時對小兆村的印象。然而,當他來到村裡任職的第一天就發現,鄉村生活並不是他無憂無慮童年時代的山水詩畫、田園牧歌:村裡的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人多是老人和小孩,一片凋敝孤寂的景象;昔日遠山含黛、秀水流長的美麗風光,在過度採伐中已經開始變得面容斑駁、身影依稀;村民們平時往來就是請客吃飯,娛樂消遣就是打牌……最讓他痛心的是,受到種種不良風氣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竟然不足60%!

  必須行動起來,小姚在心裡暗暗下了決心。面對小兆村的現狀,他並沒有一根筋地想著搞企業、拉幫扶,而是在半個月裡,挨家挨戶地訪了全村兩遍,走訪筆記寫滿整整三個工作記錄本。在完成調研後,小姚有了初步的思路:發展決定狀態。小兆村風景秀美、交通便利,距離縣城也並不遙遠,為什麼不發展特色旅遊業呢?然而他的第一個想法就遭到了村民的強烈抵制。每天種地幹活,養豬養雞都來不及,誰有那閒工夫去辦什麼農家樂?村民李大姐解釋說,當時姚書記勸我們的時候,我們也算了算賬,辦個農家樂,自己怎麼也得投入個好幾大萬,這要是賺不了錢,可咋辦啊?村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小姚就從幾戶有意向的村民入股聯合經營入手,並且在縣鄉政府的支援下,爭取到了無息貸款,解決了村民們的後顧之憂。村民們都是互相看著的呢,看到別人家辦得好,日子過得紅火,哪還會不樂意?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全村新開起的農家樂就十來家,為了避免全村農家樂同質化發展,甚至惡性競爭引起鄰里衝突,小姚和同事們又逐門逐戶地走訪勸說引導:大家發展更要注意的是利用好自己的資源,辦出特色,辦出效益。比如你家有魚塘,那麼不妨突出垂釣的漁趣特色;比如你家有果園,能讓遊客體驗採摘和吃放心水果的樂趣最好。反正就是要開動腦筋,利用好自己的資源。針對村民請吃賭博成風的情況,小姚也做過認真分析,還是因為鄉村文化生活的匱乏。那麼就藉著“一村一個圖書室”“全民健身”活動之風,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加村圖書室的存書,尤其是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科普類,既有趣,又實用;發揮村委帶頭作用,邀請社群文藝團隊辦起聯歡晚會,教跳廣場舞、健身操,舉行朗誦比賽……而面對大量適齡兒童輟學的問題,不是對著村民說一句“知識改變命運”就能解決的,必須要用他們聽得進、想得通的話來說。

  現在,小兆村的人均收入比三年前增加了60%,適齡兒童入學率到達了100%,在村圖書室、文化站,村民學習交流熱火朝天,甚至還創造了一種以在宣傳板報欄貼便利條進行學習交流的新形式……更讓人欣喜的是,這幾年村裡發展越來越好,前前後後又有三十來個以前在城市裡闖蕩的青年人回家創業。現在,小姚又開始計劃張羅電子商務、創業管理等方面培訓的事兒……

  守一方水土,創一片天地。小姚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山為傲骨、水作柔情的老家,那裡岸芷汀蘭、鳥語花香,可似乎遙不可及。但其實,老家並不是只能隔岸遙望的。只要我們以辛勤為舟楫,老家就可以到達。如果只是守望,那麼可能我們真的會成為“最後的守望者”。他最喜歡的一首詩寫道:我睡去,夢見生活就是享樂。我醒來,發現生活就是勞碌。我身體力行後領悟到,原來勞碌中充滿快樂。

  材料2:

  對於經歷了物質極度匱乏時期的人來說,不管是酯香濃郁的老醬油,還是質地厚重的雪花膏,各式各樣的“中華老字號”都超越了本身功能性的意義,成為一個時代最溫情的記憶。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約擁有“中華老字號”16000家;1991年原國內貿易部的老牌企業全行業的認定中,有1600餘家老牌企業被授牌;但到了2006年商務部重新認定時,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數量只剩434家。

  由於以前保護意識不強,在城市市政建設中,部分老字號的原址被拆除,只能搬遷他地或僅能保留部分原址,經營空間不斷萎縮。而對於老字號來說,這無疑是個大問題——老字號首先還得是那個老店啊!現在這年代不差好的商品、好的服務,經常光顧老店的顧客多是因為那份感情,在熟悉的地方逛一逛、坐一坐,要的是那份感覺。一旦搬遷,部分老字號就可能失去了原來空間中提供給自己生存發展必需的養分,從此一蹶不振。

  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字號因為遭受智慧財產權侵權和惡性商業競爭,逐漸退到了時代和市場的邊緣,而經營良好的老字號更是深受其害。

  “地價租金太貴,經營方式跟不上,還有不少其他歷史包袱。我們是國企,啟動改制之後老職工安置問題等等,都使得我們負擔不起,無法邁開步子前進。要不就是我們真的太老了,老到思路打不開,腳步跟不上。我們不缺勤奮苦幹,每天起早貪黑,兩頭見星星,可還是隻能勉強保本。產品更新慢,老顧客留不住,年輕人不願來。”一位老字號國企負責人無奈地表示,“我們也想過要改,可看到前段時間另外一個老字號就因為改制搞到管理權都沒辦法集中,沒辦法決策如何發展了,我們就怕了。這樣改還不如老老實實守住自留地。”

  隨著保護老字號呼聲的增多,各地政府也有所行動。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江浙這些老字號聚集的地方,地方政府對老字號的補貼較多,也更加註重對傳統老工藝的保護,還曾舉辦電子商務學習培訓並組織老字號企業“走出去”,出境辦展宣傳。“老字號、老工藝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珍貴財富,不能因為我們的懈怠而消失。”一位工作人員說。

  2017年1月,商務部、發改委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對創新動力不足、業績欠佳的部分老字號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

  在2016年,10餘家老字號公司陸續登陸股市新三板。推進老字號核心優質資產證券化,支援符合條件的老字號上市首發股票或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成為老字號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契機。

  “保護歸保護,但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其實,老字號與普通企業一樣,優勝劣汰。”一位企業家如是說。

  揚州市某著名日化用品廠是最早在政府牽頭下,與網路電商平臺合作,發展官方旗艦店的老字號企業之一。面對自身電視傳媒廣告營銷能力偏弱的實際,廠家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巨大的客戶流量,用細膩的文字、復古精緻的網頁裝修,不僅喚起了老顧客對自己的記憶,也增加了年輕人對“祖母級”國貨化妝品的瞭解和信任。簡而不陋的包裝,樸實溫和的效果,親民實惠的價格,帶動了系列產品的熱銷,不僅使這家經歷百年風雨的老字號重新煥發活力,更掀起了一股“國貨熱”。

  而在某龍頭飲料公司董事長看來,抓住機遇、求新求變將會帶來更好的發展。是的,老字號不缺情懷,但不能一味消費情懷。在人們眼中,老字號是“品質”“懷舊”“工匠精神”等的代名詞。在特定年代,老字號創造的商業輝煌,為發展工業、振興經濟、傳承傳統優秀文化、豐富人們物質精神生活、撐起民族復興希望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驕傲並永遠銘記的。但再老的字號,也不是金字招牌,不能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高枕無憂地睡大覺。身處這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利用好它,你可以足不出戶,不費周折地聞達於天下;脫離這個時代,哪怕就是皇帝的女兒也愁嫁。

  材料3:

  某著名老飯店在2016年推出了全新選單,減少了固定菜品,增加了門店自選菜品、創新菜品以及應季養生菜。新的選單採用了二維碼推介,顧客通過手機掃描,就可以瞭解到菜品的相關典故、口味等。這樣的選單,既新奇又復古。

  當年,某藥品老字號推出了均價高達20多元的高階中草藥牙膏,引得業界一片譁然。要知道哪怕是外國牙膏的均價也不超過10元一支,而你一個剛剛踏進門檻的中草藥公司,哪來這麼足的底氣?而事實證明了這家老字號的英明:它以中草藥為賣點的牙膏推出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實現營銷收入逾4億元。如今,牙膏已經比公司的傳統產品更加流行。其實在推出牙膏前,公司的產品已經成熟,產品的利潤空間變得十分有限,亟須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人們對公司中藥產品品質的信賴和對口腔養護越來越高的要求更堅定了公司開闢新市場的決心。把握好產品概念,深入挖掘品牌價值,延伸產業鏈,通過一款產品,成功地擴大了品牌文化內涵,激活了自身智慧發展因子。

  近日,一則“百年中藥老字號旗下的草藥咖啡館在杭州開業”的新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中藥店賣咖啡?這不是包子店賣披薩、拿美聲演小品嗎?跨界混搭得這麼狠,恐怕又是為了博人眼球、怒刷存在感的營銷炒作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草藥咖啡館是用咖啡機萃取中草藥,賣的是有20種漢方草藥的飲品,每一款飲品都由中醫團隊專門研發,有的還採用了中藥保密配方。這樣的單品一經推出,便引起轟動效應,讓廣大消費者慕名前來,一品為快。而這其中,不乏一些已將“老字號”視為“老古董”的“90後”,甚至“95後”。

  不得不承認,一些老字號跟不上步伐,漸漸掉了隊。要如何既留住老一代,又贏得年輕人?傳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是走不出日薄西山的頹勢的。

  老字號品牌資產累積很深,要長久發展,既要心懷過去,也要活在當下,還要面向未來。

  材料4:

  在2016年,國內手機市場可謂是血雨腥風、凶險莫測。而有一個公司卻能從製造復讀機、音樂播放器的小廠,變成手機行業的最勢不可擋的新貴,它靠的是什麼?

  答案是出色的品質、美觀大方的外形和簡潔穩定的系統。雖然說手機是快速消費品,但誰不想手機能用長一點且執行流暢呢?以品質為信念,經典而又永不過時。

  公司推出的手機皮實耐用,還頗具顏值,多次贏得年度顏值擔當、年度最薄、年度最佳拍照手機等稱號。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公司對創新的執著追求和辛勤付出。勤懇創新才有生命力,作為科技公司,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始終用品質說話,用品質給消費者購買的慾望與衝動。

  公司會定期對員工進行綜合技能、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相關方面的培訓;而在工資福利方面,也是住房福利、年底獎金、業績分紅,一樣不缺。讓員工有主人翁意識,這是最樸素本真的企業文化理念。

  廣告,不僅要金錢實力,更需智慧經營。於是乎,電視臺、商場、地鐵口……分佈廣泛,真正做到了營銷無死角。廣告誰都會打,但怎樣才能打出好的效果?這不是簡單依靠酷炫的特效和當紅的明星就能做到的。不斷調研考量,把握準消費者的心理,選擇好的電視臺、收視率高的節目,想出好的創意,配上朗朗上口的廣告詞,效果立竿見影。讓別人不能忘記你,這是宣傳的最高境界。

  公司的成功,可以說是既原始又創新,既笨拙又聰明。不急不躁,遇到困難,不執拗,不退縮,認定的事情,堅持去做,直到成功。而近年來靠硬體配置的堆砌似乎讓很多手機廠商迷失了方向,不假思索地堆砌硬體配置製造賣點的手法已經顯得有些簡單粗暴,而且似乎難以長久維持。

  成功沒有捷徑,要付出勤勞的汗水,還要付出智慧和心血。做產品和做人一樣,沒有誰隨隨便便就能成功。

  材料5:

  近年來,中國綜藝節目一直處於“搬運工模式”,甚至出現了多家衛視為爭奪同一個外國節目版權大打出手的情形,彷彿一個綜藝節目沒有點外國血統就沒法在本土立足。一位電視節目製作人無奈地搖頭:“為什麼老用外國版權的節目呢?還不是被‘急功近利’這四個字給逼的。”的確,別人都在賺快錢,撈熱錢,你還能有心思老老實實搞原創,堅持慢工出細活嗎?現在引進的節目,它們的運作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了,不需要自己再砸破腦袋、抓掉頭皮地去找亮點、摸門道,加入幾個有爭議、能聚焦的明星,很容易就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拉上有實力的贊助商,就可以算作成功了。

  也不是沒有人願意走心搞原創,但這些可愛的原創人往往原創不起。比起很多國家,我們的電視娛樂產業起步較晚,節目試新、試錯機制建設相對於產業的井噴式的發展是滯後的。受名氣、資金等限制,原創節目本來就沒有宣傳優勢,甚至可以說佔盡了後發劣勢,這要是播出效果不理想,電視臺遭受的損失,誰來負責?所以說,原創人根本原創不起。

  “我希望對文化創意的保護不是過年送餃子式的間歇性的短暫關心,文化創意在萌芽階段是十分脆弱的,需要強有力而穩定持久的呵護。”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綜藝工作者道出自己的心聲。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進口”“混血”的綜藝節目當然有它存在的道理,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有多麼完美。一檔節目,不管有多麼光鮮靚麗的明星、閃亮炫目的舞臺效果,如果不能從情感上與觀眾產生共鳴,就很難真正進入觀眾心裡。現階段,國內大量綜藝節目有兩個特點:“懶”和“急”。在創意、設計、構思方面,直接購買外國版權、搬來外國團隊,原創欠奉,千人一面。而與這遙相呼應的就是製作和開播的“急”,一有節目就趕緊製作,根本不管是不是粗製濫造,不經打磨就開播,刷流量,拉收視。於是就有了這些場景:滿屏選秀拼苦難講勵志、做菜談孝順秀恩愛,各個“明星天團”遊遍世界把玩遊戲渲染成西天取經般的九九八十一難,紅男綠女組團相親,各種套路各種擺拍……為迎合市場,甚至出現了一些內容低俗、格調低下、物化醜化女性的節目,給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兒童造成不良影響……而大量燒錄翻拍、複製貼上式的綜藝節目造成了嚴重的產品過剩、資源浪費,直接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市場疲軟。據統計,這樣的節目,全國不下百個,而新的換湯不換藥的節目還在被人們孜孜不倦地製作出來,這樣只用力不用心的“勤奮”,發人深省。

  而同時,一些話題清奇、審美健康的小成本網路綜藝卻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一些取材於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百姓現實生活的節目也引起相當一部分觀眾的興趣。這些新興的綜藝並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小而美”“新而奇”的路線,有的揚的卻是“黃鐘大呂”的風格,既有“琴棋詩畫書酒花”,也不乏“柴米油鹽醬醋茶”,它們以或深沉雋永,或靈動飄逸的獨特氣質吸引了觀眾,為嘈雜聒噪的綜藝界注入了一股沉穩而堅定的泠泠清流。

  多元時代,人們的興趣愛好本就千差萬別,一味強調純粹的娛樂功能,反而會喪失弄點。大眾不大,小眾不小。為何不另闢蹊徑發掘培育觀眾新的興趣點呢?

  耕耘多艱,需要勤懇、走心和顛撲不滅的自信,希望綜藝節目兼具娛樂心情的“輕”和發人深思的“重”。

  材料6: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歷代詩人留下了太多今天讀來亦讓人讚歎不已的詩句。其實,無論看多少“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我們心中依然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詠吟;無論經歷多少好萊塢“星際爭霸”“變形金剛”的洗禮,我們依然保留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三國楚漢的豪情。然而在快餐時代,浮躁膚淺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即便明白腹有詩書氣自華,許多人依然缺乏耐心,懶得去品味詩詞歌賦的美妙意境。輕閱讀、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成了一種趨勢,不去思考,盲目輕信偽科學謠言和本屬於垃圾食品的“心靈毒雞湯”,獲得一種零營養的娛樂快感。

  對娛樂的偏好體現了文化的趨勢,這一點值得我們警醒。

  漢字作為世界上現存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堪稱包括我國文明在內的世界文明發展研究的活化石,也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續發展的最重要載體。文字雖然是一種表達的工具,但它作為工具,首先必須是有效的,能夠獨立地表達出意思,甚至意境。文字用得越純粹,也就越精細,表義也會越精確,文章就越精美,文化的感覺也會越精妙,文化的內涵就會越豐富、越深刻。豆腐為什麼不能叫“中國布丁”?因為若被稱為中國布丁,你就永遠不知道它的製作原料、口感味覺,以及中國人對它所賦予的深意。然而,近年來,滿眼“歐巴”“忙內”,外文字母縮寫音譯,既不能達義又不能表形,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們在對外文化交流史上,何曾沒有過翻譯?唐代僧人們翻譯梵文的難度可想而知,可是他們寧願絞盡腦汁去造字也不願破壞方塊字的建築美感和鏗鏘韻律。法國巴黎大都會區內有個市鎮,也是巴黎的衛星城之一,它的法文意義本已非常優美——美麗的泉水,但我們的翻譯家卻偏偏還要給它一個更鐘靈毓秀的名字——楓丹白露;“佛羅倫薩”也不失為一個好名字,但是徐志摩的一首小詩使國人對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更為傾情——翡冷翠,仔細想一想,玉的冷香和代表這座城市的凝紫,怎能不是絕配?美國加州有個公園,我們翻譯成“優山美地”,不用去,聽名字就已心嚮往之,據說風光也不負此名,可謂實至名歸。而這些神級翻譯,無一不是前人秉持“信達雅”的要求,以堅守和勤奮,讓音譯、意譯完美結合。

  我們有悠久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可供挖掘汲取,但這些年對傳統文化掠奪式的開採利用卻是觸目驚心:歷史劇全是宮鬥穿越、權術詭計;經典一再被各類小說荒唐地解構演繹;打油詩、順口溜把唐詩宋詞代替;文化流行存在媚俗、庸俗、低俗和惡俗傾向。這還涉及到更深遠的問題。上善若水,文化亦是如此。它從千年之遠、萬里之遙走來,浸潤著我們和這一片土地。倘若我們只是攫取,只是跟風隨俗,那麼文化之河將有可能“斷流改道”。而它一旦“斷流改道”,我們這一方水土又當如何?我們要堅守、要革新。革新?我們豈非沒有過革新?新文化運動為古老的漢語注入鮮活的血液,讓我們的文化擁有了更健康、更親和的魅力。文化之美,在骨不在皮,美在風韻和氣度,而不是華服麗飾,削骨隆鼻,美光磨皮。同樣是寫美人,我們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同樣是詠愛情,我們有“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有“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文化之美,是入世而獨立。新陳代謝是文化最基本的生理機能。但對外來文化接納和文化創新的底線在於自身的獨立與清醒,沒有堅守住這底線,恐怕始終都會陷入文化拿來主義的怪圈,日益喪失文化自信和創造的能力。不盲從,不封閉,能兼收幷蓄,否則就是一種自卑又自負的虛弱。

  當《紅樓夢》都被這個時代的讀者評為最懶得看的小說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躺著談文化復興?警鐘需長鳴。

  >>>下一頁“福建公考申論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