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類手抄報花邊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史表明,過多的知識資訊有時反倒會妨礙和限制創新。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資料:太空人在失重環境中的飲食

  本世紀60年代開創的太空飛行,太空人不得不靠令人倒胃口的膏狀食物度日。膏狀食物裝在牙膏管式的管子中,進食時把食物擠***裡。到了太空梭的時代,太空人可享用令人胃口大開的膳食,包括炒蛋、牛排、蘆荀和黃油糖布丁。放在托盤上,用刀、叉和匙進食。1961年4月12日蓋加林進入太空之前,誰也不知道人類對太空飛行的嚴酷條件能忍受多少。人體能抵受火箭發射帶來***體重增加六倍***的壓力嗎?能適應隨即發生的失重狀態嗎?在沒有重力使食物和飲料進入食道的情況下,還能吃喝嗎?

  圖片:

  圖片一

  圖片二

  30年的載人太空飛行顯示,上述各問題的答案,雖有某些保留,但全部是肯定的在太空中,太空船的維生系統讓太空人在氮和氧構成的大氣中,壓力相當於普通海平面的大氣壓力,溫度宜人。空氣經二氧化碳吸收劑和木炭過濾器淨化除臭,迴圈再用,空氣溫度由儀器精密調控。壓縮空氣系統中的氮氣由由增壓箱供應,氧氣則由太空船上的液氧儲存裝置提供。

  在太空中吃喝,不同於地球上。例如,太空人無法將花生拋高用口去接住。花生丟擲後會一直上升,直至碰到太空船的艙頂才彈開。太空人必須小心翼翼將食物放***中。一旦食物***,失重就沒什麼關係了,人體的吞嚥反射會迫使食物通過食道。喝飲料倒有點問題。舉個例子,橘子汁會滯留在容器內,倒不出來;搖動容器,橘子汁則會彈出,形成許多小球,弄得到處都是。飲料必須用***狀器具噴射***中,或用吸管從容器吸***裡。在太空吮吸像在地球上一樣,因為吮吸是依靠空氣壓力使流體從吸管裡上升的。

  每天3000卡路里。在太空穿梭機裡,太空人可享用到多種多樣的食物。食物經精心製作,確保色香味俱全。按規定,平均每天要向太空人提供3000卡路里熱量。太空人生活在失重的環境中,做最簡單的事也要消耗大量能量。例如,太空人旋動把手,自己也會旋轉起來;彎腰繫鞋帶,會開始翻筋斗。以不尋常的方式做這些日常瑣事,會消耗額外的卡路里。

  太空膳食和地球上的大不相同,這是為了試驗如何補償人體在太空飛行中的損耗。太空人一進入太空,身體就開始起變化,甚至回到地球一星期後,改變仍非常明顯。飛行時間越長,所受影響越大。最嚴重的變化之一是鈣的損耗,這會引起骨頭質量和強度顯著下降。紅血球也不斷減少。其起因尚不明?,必須弄清楚這個問題,在太空長期飛行才真正安全。此外,由於不須抵擋重力,心肌開始萎縮。腿部肌肉也萎縮,因為在太空 軌道上雙腳無法保持向下,不可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行走。

  富含礦物質的飲食有助於減輕人體的變化,然而尚未達到醫生所希望的程度。體育鍛煉有助於減輕肌肉萎縮。像“敬禮”號和“和平”號太空站的太空人那樣,作6至12個月的長期飛行,體育鍛煉就更加重要在飛向火星的途中種糧食。迄今尚無人知道人類在太空逗留時間的極限。太空人若能耐受兩年或更長期的連續失重,在下一世紀初葉,人類到達其他行星的夢想就可實現。

  美國人正在制定載人飛向火星的初步計劃,往返火星的航行約需兩年時間。這樣的長途飛行中,給太空船補充食物將是一個大難題。有一種方案是讓太空人在太空船上的溫室裡自己種糧食,這種活動還有助於消除長期飛行的苦悶。太空人的一日三餐。一張為穿梭機上太空人準備的典型食譜如下。早餐:桃子、麥麩、炒蛋和可可。午餐:醃牛肉配蘆荀、草莓和一條杏仁脆餅乾。晚餐:暇小吃、牛排、塗麵包屑和乾酪屑的烘花椰菜、黃油糖布丁和熱帶混和飲料***不含酒精***。穿梭機有多種其他食物,足為一週中其餘每天提供不同的食譜。

  機上採用最先進的保鮮技術,保持食物鮮美誘人。例如,炒蛋同許多食物一樣,經脫水處理。脫水有助減輕重量,對太空船來說,減輕重量的價值非同尋常。脫水食物必須在食用前與水混合。令人想不到的是穿梭機上不愁缺水。原來穿梭機是用燃料電池供電的,其副產品就是大量的水。

  牛排預先烹好,密封於袋內。黃油糖布丁是罐裝的,草莓經凍幹,以保持形狀和質地,食用時可先沾水,或放在口中由唾液潤澤。麵包以普通方式切片,由輻照保鮮。穿梭機上有廚房,裡面有烘箱、食物櫃和供水器。食物一份份包好,由值班當“是日廚師”的太空人的廚房裡作最後加工:給須要水合的食品加水,把須要加熱的食物放入烘箱,把吸管插入飲料容器內,然後,將食物放入各人的食物托盤中,用磁鐵、尼龍絲扣或膠帶固定。

  太空人各自將托盤固定在輕便的飯桌上或其他適宜的地方,甚至機艙壁上。他們通常站著進食,雙腳套在固定裝置中,防止身體到處飄浮。

  用刀、叉和匙子進食不會有什麼困難,因為食物會粘附在餐具上。太空人必須緩慢地用餐,急劇的動作會使食物掉出容器在艙內飄遊。處理排洩物。在最初幾天裡,幾乎五成太空人患上太空暈動病,噁心、頭痛、冒汗和嘔吐。此病與有些人在地球上旅行時發作的暈動病類似,不過較為嚴重,是失重使內耳平衡器官失調所造成的。

  盛嘔吐物的袋必須作衛生處理,在封閉的空間裡細菌繁殖得很快。另一個重要的人體排洩物處理專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婉轉地稱為“除去消化系統廢物”。在失重環境中,糞便排洩確是問題。由於太空中沒有重力,糞便排出人體後即停留在排洩處。在早期的太空船中,太空人將排洩物收集袋捆紮在身上,這樣當然很不舒服。上則備有馬桶,只是捲走排洩物的是氣流而不是水,而且另有管道排走小便。馬桶前有固定腳套,馬桶有系身帶。

  小便管道是撓性的,上端有一尿壺,其形狀設計成適用於男女兩性。尿液由氣流通過管道抽出,同其他廢液一起暫時儲存在一個容器中,定期倒出艙外蒸發掉。固體排洩物由氣流抽入座位下的容器裡。容器隨後暴露於太空的真空中,固體排洩物即被幹化,帶回地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