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上沒有割地條款的原因

  滅亡中國,將中國徹底變為他們的殖民地是他們的最終目標。為達到這一醜惡目的,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列強用堅船利炮迫使中國與他們簽訂了為數眾多的不平等條約。從《南京條約》到《天津條約》,再到《馬關條約》,列強從未放棄過對領土的蠶食,肆意割走了中國的大片領土。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分析

  俄國《新邊疆》報的記者德米特里·楊維茨基,作為一名戰地記者,於1900年在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寫下了戰地日記--《八國聯軍目擊記》,書中對廊坊之戰有著詳細的描述:“在廊坊,西摩爾遠征軍首次與中國官兵打了一個硬仗。上午8時戰鬥開始,先騎兵。中國的馬隊在後方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迅速逼向車站,但一遇到俄國的水兵排射,又迅速退回。馬隊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繞過鄰近的一個小村莊包抄過來,從右邊進攻陸戰隊。但突然又碰上了德軍,德軍向馬隊開火,騎兵受阻後撤。隨後,中國的步兵開了火,義和團也衝了上來,但遭到俄國水兵和德國軍隊的掃射。中國人的子彈都打得過遠,聯軍的後備隊吃了苦頭,前鋒損失不大。中午1時,戰鬥結束。這天晚上,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開始總撤退。”從中可以看到,義和團雖然沒有在戰爭中取得優勢,佔到便宜,但他們的頑強抵抗和堅韌還是給八國聯軍以沉重打擊的。

  廊坊之戰僅是這場殘酷戰爭的一個小小場景。同時,在大沽炮臺,在天津城南的八里臺,在海河東岸的老龍頭火車站,在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眾和清軍愛國官兵們捨生忘死,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總兵羅榮光及聶士誠等人英勇殉國。八國聯軍一度陷入進退兩難、疲憊不堪的境地。此外,山東、河北各地民眾都參加到天津的戰鬥中來,阻止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進犯北京。據史料記載,河北霸州民眾列仗抵抗德兵,戰死者300餘人,束鹿縣舊城民眾,徒手與侵略軍相搏,犧牲4000餘人。八國聯軍進犯保定、唐山、張家口、滄州等地時均遭到當地民眾堅決抵抗,損失慘重。在東三省,北起黑龍江畔,南至渤海之濱,到處都掀起了抗擊沙俄侵略軍的戰鬥。璦琿之戰、北大嶺之戰,清軍將領拼死抵敵,前仆後繼。中國軍民在八國聯軍的槍林彈雨之下,沒有畏懼,沒有屈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與侵略軍展開了英勇鬥爭,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民眾反侵略的巨大潛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辛丑條約的簽訂經過

  起因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援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這個條約來保全自己。

  過程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6月***下旬清廷對八國聯軍宣戰後,清軍一再潰敗。六月上旬,慈禧太后改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命其從速來京,全權與各國協商議和。七月十三日***8月7日***,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與列強談判。二十一日,北京淪陷。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榮祿、徐桐、崇綺***1823―1900***留京乞和。八月初三,再派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共同協商議和事宜。侵華列強對此反應不一。

  沙俄為誘迫清廷承認它侵佔東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認李鴻章代表資格,贊同與清廷議和,將在京俄國公使和軍隊撤往天津。英、德等國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強烈反對與素有親俄傾向的慈禧政權開議,拒不承認李鴻章的代表資格。德國因其公使克林德被擊斃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與英國商定準備拘捕李鴻章,阻撓清廷與俄國的交涉。為此,李鴻章從廣州抵滬後遲遲不敢北上。

  俄國極力為清廷斡旋,力勸英、德放棄了拘捕李鴻章的打算。八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在俄軍保護下抵達塘沽,並很快赴京,在各國公使間奔走。德國提出以懲辦慈禧太后、端王載漪等戰爭禍首作為議和的先決條件,從而使和談無法進行。帝國主義各國圍繞是否與清廷和談、以及李鴻章代表資格等問題進行的爭論,實際是各國在華挑選代理人的矛盾顯現。俄國支援素有親俄傾向的慈禧和李鴻章;英、美等國則支援光緒帝;德國明顯傾向英國,以拖延時間,等待德國元帥、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1832―1904***來華,以便擴大對華侵略戰爭。

  閏八月中旬,瓦德西抵達北京後,執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絕李鴻章求見,指揮聯軍向直隸發動武裝進攻。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僅引起俄國強烈不滿,英、美等國也害怕德國獨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參與擴大侵華的軍事行動,以待日後分贓時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特別是八國聯軍逼進山西,觸動英國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時,英國更強烈地呼籲停戰。英、美等國態度的轉變,迫使德國不得不就此止步,為清廷乞和打開了方便之門。慈禧為取得各國寬恕,於閏八月初三釋出懲處肇禍諸臣的上諭。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也極力為慈禧開脫,將宣戰責任歸咎載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這些表現,使列強感到慈禧已經馴服,繼續支援這個馴服政府對他們大為有利。另外,歐洲各國也擔心拋棄慈禧,將導致清朝廷垮臺,喪失訛詐中國的機會和可能。這樣,在挑選代理人的問題上,歐洲列強態度漸趨一致,最終決定“保全”慈禧,開始與清廷議和。

  結果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與英、美、德、法、俄、日、意、奧、西、荷、比11國公使在《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上簽字,共12款,19個附件。

  辛丑條約簽訂人物

  歷史背景

  參與八國聯軍的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英國、美國、奧匈都有分割中國領土的想法。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當時為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陽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簽署代表

  清朝代表

  大清國欽命全權大臣張復華和鈕孟磊等行事外務部事務人員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部堂一等肅毅伯李鴻章;

  列強代表

  德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穆默***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奧匈帝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齊幹***M. M. Czikann von Wahlborn***;比利時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姚士登***M. Joostens***;西班牙波旁欽差駐紮中華全權大臣葛絡幹***M. B. J. de Cologan***;美國欽差特辦議和事宜全權大臣柔克義***M. W. W. Rockhill***;法國欽差全權大臣駐紮中國京都該國事務便宜行事鮑渥***M. Paul Beau***;英國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薩道義***Sir Ernest Mason Satow***;義大利欽差駐紮中華大臣世襲侯爵薩爾瓦葛***Marquis Salvago Baggi***;日該國欽差全權大臣小村壽太郎***Komura Jutarō***;荷蘭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克羅伯***M. F. M. Knobel***;俄羅斯欽命全權大臣內廷大夫格爾思***M. M. de Gi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