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筆記

  愛彌兒小說好看,期待你與我一起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僅供參考!

  篇一

  ***魯燕/文***

  手中的《愛彌兒》作者是一代思想巨人讓·雅克·盧梭,他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現代民主政體之父”。為了這部著作,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前後構思二十年,撰寫了三年才最終完成。這部著作首次出版不久即被法國議會宣佈為禁書而加以焚燬,作者也被法國政府通緝,但是這部著作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也得到了更高的榮譽:引得歐洲大陸的教育家、哲學家競相閱讀,眼界為之一新。

  《愛彌兒》開宗明義的否定了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舊式傳統教育,主張教育應該“歸於自然”,培養自有、平等、獨立、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人。全書共分五卷,盧梭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愛情教育的教育原則內容和方法,系統的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主線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是兒童能自然發展。第二卷,主張對兩歲到十二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因為此時的兒童思維能力還不足。第三卷,主要論述十二歲到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因為這個年齡的少年通過感官的感受已具有了某些經驗。第四卷,主要論述開始進入社會的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設想。盧梭認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行方面,在改變惡劣環境對人的影響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必須通過自然教育發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以達到增進人類幸福的目的。盧梭教育理論的根本思想是自然教育理論,其核心主要是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他反覆強調,在教育中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大自然希望兒童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的生理心理髮展有其固定的規律,如果我們打亂次序,揠苗助長,就會造成既不豐滿也不甜美的早熟易壞的果子。

  盧梭認為人的教育有三種來源:自然、人和事物。自然教育即兒童身心自然發展,人的教育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指導;事物的教育即環境對受教育者地影響。人人都受這三種教育的培養和影響,只有這三種教育協調一致,趨向同一個目標,學生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天性才能完美髮展。盧梭主張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有、博愛,自然人是身心和諧發展的人,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保持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他不主張教給孩子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兒童的頭腦;主張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發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頭腦,發展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以及學習興趣。他說:“我們想取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判斷的能力。因此教學必須啟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的去獲取知識。這部書,用辯證的方法,講述了作者對他虛擬孩子愛彌兒的培養和教育過程,娓娓道來的培養經歷,字裡行間滲透的教育理念,時時讓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禁聯想到自己的教學實際。

  摘錄感觸頗深的論斷如下:

  1、一無所有的時候,痛苦是最微小的。是最容易獲得滿足的。人生的幸福是因為看法的不同,人生的痛苦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2、對自己感到滿足的人就是強者,不量力而行,就會感到柔弱。正如法沃蘭所說:“巨大的需要產生於巨大的財富,想要獲得必先懂得捨棄。”由於我們希望增加自己的幸福,才使幸福變成了痛苦。

  3.死亡肯定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人類是永生的,反而會更加不幸。明智的人知道,死亡是生命的歸宿和解脫,正是因為有生命的輪迴,才會讓人有堅強的信念去忍受生活中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只有時間或者死亡才是醫治的良藥。所以,不論幸福與痛苦,都將伴隨你的一生。無盡的慾望是人生痛苦的真正根源。

  4.對孩子而言,應當讓他只依賴於物,即按照自然之道進行教育。不要叫他服從人的意志,也不要叫他如何支使人,要讓他在行動中有他的自由,要讓他在得到幫助時有羞愧的感覺,從而渴望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5.為了體會更大的愉快,就要伴隨一些微笑的痛苦,身體舒服了,精神就會墮落。沒有痛苦的體會,就無法理解愛的溫暖。

  6.能取得成效的教育手段只有一個:給孩子節制的自由: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訓教,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不要對他們施加任何懲罰,因為他們還不知道究竟錯在何處,不要讓他們請求你的寬恕,因為他們還沒有善惡的觀念,不知道冒犯了你。

  7、令人尊敬的教師,要謹慎啊!去探索大自然吧,去了解你的學生吧,讓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的生長,自己的觀察它,不要束縛它。令人尊敬的教師,你要謀定而後動,才不會盲目從事,輕易出錯,所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令人尊敬的教師,在你敢於擔當這一任務之前,你自己就必須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模範。同時,你要敞開你的心,犧牲你的時間、你的心血、你的愛,甚至你自己。你要公正而且善良,以仁愛之心待人。令人尊敬的教師,你要保持你的淳樸和熱情,做到謹言慎行。你不要在教育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卻充當了引誘的魔鬼,你的衝動的情緒如果被孩子看到了,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教師,你要嚴格約束自己。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要多於語言,孩子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8.我們不急於求成,就可以從容的,恰如其分的提出對他的要求,再加上不溺愛她,就一定能教好孩子。所以,對孩子提出要求一定要十分謹慎。語言是有生命的。大人的言語和行為,周圍事物都是最好的課本,使他在不知不覺中豐富記憶,增強判斷能力。

  9.要想培養學生的智慧,首先要培養他的體力,鍛鍊她的身體,使他健壯起來。如果我們儘早的讓孩子懂得痛苦,疾病和不測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就能使他的心靈堅毅而不可征服。

  10.人有三種聲音:說話的聲音、唱歌的聲音和感情的聲音。其中,最後一種聲音用於表達激情,同時,賦予前兩種聲音蓬勃的生機。小孩同大人一樣,也有三種聲音,這三種聲音加以結合就可以創造出完美的音樂,孩子們唱歌沒有情感,說話沒有聲調,原因是他的情感還沒有被激發出來,還不能把感情和語言相結合。所以,不要叫他背誦戲劇臺詞,甚至連朗讀也不必要學習。通過飲食進行教育是很好的方法,口腹之慾比虛榮心要好得多。也不希望用美食作為對良好行為的獎品。

  11.人生有涯而知無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真理和謬誤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多少真理就有多少謬誤。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謬誤,要記住,人之所以誤入迷途,並不是因為無知而是由於他自以為是。

  12.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一開始,孩子只不過是好動,而後變成好奇,這種好奇心只要加以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尋求知識的動力。

  篇二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於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埃現為以下幾個 觀點。 一、兒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於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裡,就全變坷;了。,’在他看來,。人性的最初衝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麼地方進入A心的。”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於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人“返回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展,培養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築起一”道圍牆”,在自然的環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於完善。

  二、兒童的發展有一定順序階段的觀點 廣梭認為兒童發展的自然程序是有順序的,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判斷,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能力最強的時期,智慧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稜認為這是情慾的發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內容。 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 盧稜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驗視為發展理性的憑藉,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後,才能真正地瞭解事物的意義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他響亮地提出這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 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提供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通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擇學習的內容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於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制於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律,通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後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採取懲罰的方法來 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 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按照“白然後果”的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I巴—』——量父!—!—晝—●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要怕,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使他從行為自身產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後,當他不接受教訓,繼續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乾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裡,直到他在這裡感到心煩,並能記取這個教訓後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並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後果”。

  盧稜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直至現在,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物件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愛彌兒》後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稜為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地位而大聲疾呼,教育應以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依據,以兒童的本能、需要、能力、愛好為基礎,幫助兒童發展其本能和各種器官,通過他自己的活動,使他的身體和心靈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長過程而得到發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後果”法則也是抓住了兒童喜歡嘗試、冒險、好動的心理特徵,讓兒童在實踐中嘗試,在結果中獲得知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打破了千年因襲的教育陳規陋習,把兒童從一個接受塑造的動物,變成了一個主動接受教育的活潑的人。盧橙設想在他門下出去的兒童,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可以在活動中,在生活中得到經驗和知識,感官得到緞煉fL\靈得到培養,判斷力亦日益得到加強,並贏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紀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義與教育》中,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人性的理論,他提出的“兒童中心”、“做中學”、“教育即社會”、“學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張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發展。瑞土心理學家庭亞傑也稱讚盧搜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慶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呼籲尊重兒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以書本為中心,提倡教學要聯絡生活,等等.從某種角度看,也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迴歸。總之,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無論從教育思想史的角度,還是從教育實踐的影響來看,不僅僅給予他同時代的人們,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後代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3B付t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總是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在階級社會裡,教育總是有階級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種完全脫離社會的純自然教育,他把教育過程劃分為自然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雖然其目的在於防範或抵抗社會的不良影響,但這種劃分是很不科學的。盧梭把兒童的天性過分理想化,斷言兒童凡是來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經人手就變壞了,這種結論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學內容k,盧梭由於強調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識,過分重視生活經驗的價值,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兒童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其結果只能讓兒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離破碎的常識。

  總之,讀《愛彌兒》,看盧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們應該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並批判地加以繼承。不經過科學的分析而一概否定,這是我們所反對的;同時,不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盤繼承,也是我們所不取的。

  篇三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物件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裡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汙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