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話題

  正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但是天氣的乾燥和早晚溫差的增加,使得秋季變成了疾病高發的時節。秋天如何養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秋季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秋季養生妙招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儘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夏秋之交,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面板乾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5、預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7、加強鍛鍊

  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鍊,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鍊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鍊,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秋季養生護膚食物

  1.白蘿蔔

  白蘿蔔味辛、甘,性涼,入肺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的作用。對於秋季出現的咳嗽、咽喉紅腫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白蘿蔔100克,削皮洗淨,切成細絲,涼拌食用即可,每日1次,連續5日。

  2.百合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肺、心經,具有養陰潤肺、止咳化痰、清心安神功效。肺陰不足、久咳乾咳、痰中帶血、鼻中乾燥者可以吃百合來治療。

  幹百合20克,泡發後與別的食材一同炒食或做成湯食用,每日1次,連續7日。

  3.銀耳

  銀耳又稱白木耳,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對肺陰不足所致的咽乾、咳嗽少痰、痰中帶血、便祕、口舌乾燥等病症特別有效。

  幹銀耳15克,提前泡發,與冰糖10克一同熬湯食用。每日1次,連續7日。

  4.山藥

  山藥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對肺燥陰虛所致的咽乾口燥、鼻幹、乾咳少痰或無痰等秋季常見症狀有良效。

  新鮮山藥100克,削皮切片,與水發黑木耳15克一同做成湯食用,每日1次,連續7曰。

  5.荸薺

  荸薺味甘,性寒,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的功效,可預防和治療由乾燥引起的口渴、咽乾、面板乾燥等乾燥不適的症狀。

  荸薺100克,削皮洗淨,嚼食,或切成小塊,熬湯食用。每日1次,連續7日。

  6.白果

  白果即銀杏,味甘、苦、澀,性平,有小毒,歸肺、腎經,能斂肺氣、定痰喘、縮小便、止帶濁。可用於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多種病症。

  炒白果仁5個,粳米50克,一同熬粥服食。每日1次,連續3日即可。

  7.蓮子

  蓮子又稱蓮實、蓮米、蓮肉。性平,味甘、澀,有養心安神、養肺下氣等功效,對秋季肺燥所致的乾咳、咽乾有良效。

  蓮子15克,粳米50克,一同熬粥。每日1次,連續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