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暫養的死亡原因是什麼

  河蟹在養殖的時候也是會出現死亡,這到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河蟹暫養的死亡的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河蟹死亡原因

  1、生理性死亡:河蟹性腺成熟後,需要進入海江交界處的鹹淡水區域進行生殖洄游,如繼續在淡水中暫養,會造成體內滲透壓過高而亡。

  2、河蟹質量差:暫養河蟹規格不同、暫養密度高、暫養時間過長,容易造成互相殘殺,規格小的死亡率高;如果暫養蟹中有病蟹、肢體不全的蟹易造成疾病傳染,暫養蟹因發病而死亡;有些養殖戶收購河蟹後再進行暫養,由於河蟹離水時間較長,長時間因呼吸作用而使鰓腔與鰓絲受到嚴重損失,失水過多,導致河蟹大量死亡。

  3、暫養環節多:部分暫養戶起捕河蟹時,先用封閉型網箱暫養,後來又轉入土池中暫養。由於網箱孔目是河蟹攀爬的附著物,密度較高時,容易折斷河蟹附肢,有些河蟹會因步足受損喪失保護能力而死亡。

  4、生態水平差:有些暫養戶僅以防逃為重點,忽略了河蟹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如暫養池面積過小、水草覆蓋率低、無可供河蟹隱蔽的人工巢穴使河蟹完成最後一次蛻殼的能力大大降低;水位淺導致水質變化快、溶氧低使河蟹頻繁上岸,造成體力消耗多;暫養池清淤不力使水體偏酸、暫養蟹抗病能力差;水質肥、暫養密度高,也會造成暫養蟹窒息死亡。在這種惡劣環境條件下,以上原因致使暫養蟹死亡率提高。

  5、投餌量不足:水溫在4℃以上,河蟹仍會攝食。如投餌量不足,加之暫養池天然餌料生物少,會造成河蟹為爭奪有限的餌料而互相殘殺,部分河蟹蛻殼不隧而亡或因索餌而逃跑。

  河蟹暫養注意事項

  1、暫養池的選擇。綜合考慮到水源、水質、淤泥、水體交換等條件,選擇水源充足、水質無汙染、溶氧豐富的微流水附近,淤泥沉積少、水生植物覆蓋率在40%以上、僻靜處、注排水方便的塘口,面積3~5畝,水深1.5~1.8米。暫養蟹入池前半個月徹底清塘,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既可殺滅病原體,又可提供ca2+,提高pH。

  2、暫養蟹的要求。暫養蟹要求體質健壯,規格均勻,甲殼、附肢完整,無病、無傷,並一次放足。選好的河蟹用4%的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消毒殺菌。放養過程中如遇軟殼蟹、頂殼蟹,應單獨剔出暫養於殼變硬後,再放入暫養池。

  3、減少暫養環節。最好不要用網箱暫養河蟹,若是暫養時間短,可在箱體四周鋪設水花生進行網箱暫養。暫養密度應視暫養條件、管理水平及暫養時間長短而定,一般掌握在每畝150-200kg;經過長時間運輸的河蟹,入池前應逐只進行檢查,剔除傷殘蟹、垂死蟹、死蟹和病蟹,最好分級分池暫養,以利於捕撈出售。

  4、暫養病害防治。在河蟹暫養時,定期潑灑0.5毫克/升強氯精消毒水體,每半月用土黴素拌餌投喂,連喂5天,預防蟹病;若出現蟹腹部附肢腐爛、肛門紅腫、拒食現象,可用用2毫克/升的土黴素和蟹康寧Ⅱ號拌餌投喂;若發現水老鼠、水蛇、青蛙等,可用藥物***捕***殺、工具捕殺、人工捕捉等方法除害。

  5、暫養管理措施。若是為了獲取高額利潤,暫養物件選擇綠蟹會降低死亡率,因為它們不需完成生殖蛻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河蟹的暫養時間一般以1個半月到2個月為宜,尤其是水體面積小、水質差、水體交換轉慢、河蟹暫養密度較高的情況下,暫養時間更應縮短。暫養河蟹入池後必須及時加強科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保持水質清新,每5~7天選擇中午換一次水,每次換水15~25釐米,每20~3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鈣質,每天要撈除池中殘餌、雜物、死蟹等;每天投餌一次,投喂量為暫養蟹量的3%~5%,其中動物性餌料佔60%,確保河蟹健康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