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哲理散文閱讀欣賞

  許多人只需要再多支援一分鐘,多做一次努力,就能反敗為勝。成功招攬成功,失敗招攬失敗。一篇好的哲理散文值得我們去欣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篇一:你為了什麼而工作

  非洲的某個土著部落迎來了從美國來的旅遊觀光團,部落裡的人們雖然還沒有什麼市場觀念,可面對這樣好的賺錢商機,自然也是不能放過。

  部落中有一位老人,他正悠閒地坐在一棵大樹下面,一邊乘涼,一邊編織著草帽,編完的草帽他會放在身前一字排開,供遊客們挑選購買。他編織的草帽造型非常別緻,而且顏色的搭配也非常巧妙,可以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了,遊客們紛紛駐足購買。

  這時候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老人編織的草帽,他腦袋裡立刻盤算開了,他想:這樣精美的草帽如果運到美國去,我敢保證一定賣個好價錢,至少能夠獲得十倍的利潤吧。

  想到這裡,他不由激動地對老人說:“朋友,這種草帽多少錢一頂呀。”“十塊錢一頂。”老人衝他微笑了一下,繼續編織著草帽,他那種閒適的神態,真的讓人感覺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一種美妙的心情。

  “天哪,如果我買10萬頂草帽回到國內去銷售的話,我一定會發大財的。”商人欣喜若狂,不由得為自己的經商天才而沾沾自喜。

  於是商人對老人說:“假如我在你這裡訂做1萬頂草帽的話,你每頂草帽給我優惠多少錢呀?"

  他本來以為老人一定會高興萬分,可沒想到老人卻皺著眉頭說:“這樣的話啊,那就要20元一頂了。”

  要每頂20元,這是他從商以來聞所未聞的事情呀。“為什麼?”商人衝著老人大叫。老人講出了他的道理:“在這棵大樹下沒有負擔地編織草帽,對我來說是種享受,可如果要我編1萬頂一模一樣的草帽,我就不得不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僅疲憊勞累,還成了精神負擔。難道你不該多付我些錢嗎?”

  如老人所言,當工作不能成為一種享受而成為一種迴圈往復的單調,確實會令人感到乏味,然而我們還是不得不為了特定的利益而奔走勞累。但“你為了什麼而工作”卻是需要你我仔細思考的一個問題。只有真正熱愛工作的人,才是工作中真正幸福的人。

  篇二:買賣與生存

  生存方式很多,360行天南地北的轉,到底卻還是一個“勞”字。非勞力即勞心。社會是怪癖太多,一會說勞力者低賤;一會說勞力者治人;一會說勞力者高貴,勞心者最愚蠢。漢武帝當年重農抑商,凡是商賈子弟不得為官,老百姓家族譜上的楹聯道是: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衍祖宗一脈相傳曰忠曰孝。讀書,種莊稼是正路。其它路未必就是邪路,高下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

  社會巨人怪癖多,搖搖擺擺前進時,喜好卻又時常變換口味。老是抱了先祖的衣缽,就又吃虧上當。沿著種莊稼這條正路死板板一直走下去的人,一輩子弄個溫飽;讀書若不能做官,就得清貧一輩子。什麼時候做買賣的吃了香,倒買倒賣投機倒把,完稅之後盈餘可觀,掙了大錢又戴花遊街,弄一個名利雙收。於是乎,如挑一擔水,你抬高一桶水的同時,就壓低了另一桶水。莊稼人因此受了冷落。而讀書呢,如若不能做官,不少人又淪落商海,即便滿腹經綸,也不得不扎進去撲騰撲騰,扎幾個小猛子,來幾個狗刨式,不管能否游到對岸,總算風光一回時髦一把。發了財的,凱旋而歸;嗆了水的,躺在岸邊著掙扎,緩過勁來就想:這海還真不是好玩的啊!人總是比社會糊塗,魚又偏偏離了水不行。

  無論何種社會形態,都有舞刀弄槍的武人。也有舞文弄墨的文人,神聖廟堂前哼哈二將,社會才得安寧。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生存方法百姿千態。那麼買賣人與文人到底有什麼不同?追求可能不同,殊途同歸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賣”字。頭一次撰文得了三十元稿酬,便知道文可賣錢,雖不值一提,卻解了其中滋味。去畫店看看,見書畫與別類商品同樣可以明碼標價,始知“賣文為生”古往今來香火不斷綿延不絕。

  買與賣是低頭不見抬頭的老朋友,也是一對歡喜冤家。買賣形影不離,買賣不成仁義在,卻又常常反目成仇,買賣倆心眼,貨賣一張皮,貨賣一大堆,幾個字就是一種世面,一種堅如磐石的約定俗成。一個漢子可做屠夫終生賣肉,一個婦人自然也可以賣,但切忌話講當面。女人賣肉,人們會往不乾淨的地方思量。文人無倒買倒賣之力,就賣字畫文章,全靠的是十年二十年的筆下功夫。若是將“賣”字後面加了弄字,就又是另一碼事,聽了叫人不舒服。而文人總是輕薄的,如青樓娼妓卻又不同蕩婦。明碼標價的不比暗裡使勁的低劣。

  文人有了才情,多喜賣弄。他們大多耐不得寂寞。明代江南才子徐文長不肯做官發財,賣文為生不辭辛苦。一遇機會就變得不安分了。相傳某日遊於市曹,見某高門大戶廣納才俊。聲言凡能詩文者皆延為賓客,酒肉相待門庭若市。主人出試題試才,以免濫竽充數。其題是:將“老不老,少不少,羞不羞,好不好”十二字用於四句詩中。當下,眾才俊面面相覷紛紛披靡。徐渭答道:此有何難?且聽我來——姜尚八十事文王老不老?甘羅十二作宰相少不少?關起門自己吃羞不羞?開開門大家吃好不好?傳說不可全信,文人賣弄才情卻是有的。你沒聽說“和尚見錢經也賣”嗎?唐朝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卻還是不肯掉了高僧身價,一心一意西天求取真經,而後世的文人卻甚事也做出來了。

  彷彿不做買賣舊無法生存,這就叫商品社會。一個農人田裡種了五穀,自給自足好不好?跟買賣不沾邊了吧?否也!要用化肥就缺錢,農人得拿糧換錢,就又糊糊塗塗下了水。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海納百川故能就其深,社會總是大肚能容。人人做生意,大家都想錢,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凡事須有度。錢這玩藝兒沒它不行,濫了也不見得就是好事情。嚴格說,商業本身不創造價值。古人以物易物,易來易去還是那些物件。不能光指望貿易改變世界。弄來弄去還是地球上的事情。聯合國開大會,建議好好討論,給貿易重新進行概念定位,不知你意下如何?

  篇三:請把握當下

  把握你力所能及的,活在當下,擁有當下。即使你失去了朝霞,你還可以看日落,即使你錯過了日落,你還可以賞月光。一個小學時候的同學,因為一時的貪念入獄5年。出來後,一次聚會與我聊天,說出了自己的迷茫。我說,來自父輩的經驗告訴咱們,每個節氣都有需要乾的夥計,靠天吃飯的年景裡,無法預知來年,只能通過當年的辛勞來博取一些命資。偶爾年景不好是天的錯誤,只要人不犯錯,總不至於餓死,人生也是如此。後來,同學重拾老本行,靠木工手藝外出打工,生活過得很好。前不久同學來電話,兒子今年即將考大學,學習成績很好,應該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即使失去了五年自由的時光,同學可慶幸的是把握住了自己,在以後的人生“節氣”裡,他應時而為,知道該幹什麼,相之也有了豐厚的收穫。

  讀過一段小故事:一座廟宇,主持大師有一群虔誠弟子。一次,大師想驗證每個弟子對佛法的理解。吩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在山下的河邊,弟子們人人目瞪口呆,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阻斷了去路。弟子們都垂頭喪氣的無功而返。唯獨一個小和尚表現的非常喜悅。主持大師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說:師父,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後來,這位小和尚成為了高僧,成為師父的衣缽傳人。

  把握當下,當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與其抱怨苛責,莫若看看你還能幹什麼。西方有句諺語:條條大道通羅馬。把握此刻所能幹的,也是為最終的目標積累資本。人生有理想是好事,但理論之樹雖然長青,可實踐之路往往曲折,如果不能把握住每一次機會,積累足夠前行的“能量”,理想最終只能是理想。“ 上帝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給你一件東西,就會拿走另一件。我們總看到他拿走的,而看不到他給我們的。”而上帝給我們的那件東西,就是把握當下,把這些機遇全部收入人生的資本里,努力過好每一天,獲取人生的幸福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