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消除藍光有用嗎

  一則世界衛生組織WHO愛眼協會的研究報告最近在網路上不脛而走——研究表明,2006年至2008年,因藍光輻射每年導致全球超過3萬人失明。愛眼協會在2009年底發出橙色預警:“藍光輻射對人類的潛在隱性威脅將遠遠超過蘇丹紅、三聚氰胺、SARS非典、H1N1的破壞性,無形中吞噬人的雙 眼。”

  有關藍光危害的新聞伴隨此類“研究”頻繁見諸媒體。國內有報道稱,一位8歲的山西兒童因喜歡盯著電視看,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看東西模糊。專家分析指出,導致孩子視力模糊的“元凶”其實是電視藍光。英國《每日郵報》也引述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的研究稱:若長時間持續暴露在LED發光二極體燈的藍光下,可能對眼睛的視網膜細胞造成無可救藥的傷害……

  藍光真的如此可怕?帶著這樣的疑問,科技日報記者走進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以期瞭解藍光危害的真相。

  藍光是什麼?

  “自然界的光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譜組成,不同的波長在視覺上呈現出的是不同的顏色,比如波長在600—700奈米的光,我們看到的是紅光,500—600奈米的光,我看到的是黃色的光,藍光是波長在400—500奈米之間的光。”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主任蔡建奇告訴記者。

  物理學研究表明,波長越短,能量就越高,穿透力越強。蔡建奇解釋說:“正因此,人們會特別關注藍光對人眼的危害。”近年來出現的LED光源以及各類以LED為發光源的電腦、手機、電視機螢幕等,其光源的峰值光譜都是這種短波藍光。“現在大家接觸這些電子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也就更加關注藍光對人眼的影響。”

  藍光真能致盲?

  2014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實驗室聯合溫州醫科大學金子兵教授主導的視網膜再生醫療研究組,針對藍光LED光源的視網膜損傷問題進行了專項細胞分子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藍光峰值光譜在400—440奈米區間內,照度在500lx勒克斯,是照度的單位以內,持續直射2小時以上,會出現細胞活力明顯下降甚至凋亡,藍光峰值光譜在460—500奈米區間內,照度超過1500lx以上,持續直射3小時以上,才會出現細胞活力明顯下降和凋亡。

  “由於目前正規的LED光源的峰值光譜基本都在450—470奈米範圍內,常規光環境照度一般不會超過600lx,並且LED照明燈具都會在LED光源的外面進行結構封裝,LED電視、手機、電腦螢幕則都採用背發光或者側發光模式,因此可以說目前大多數正規廠商生產的LED照明燈具和LED顯示屏不會造成藍光危害,就是說藍光不會對視網膜造成損傷。”蔡建奇說。而同期上海時代之光檢測中心對LED照明產品的抽查也驗證了這一觀點。

  經調查,WHO官方網站

  藍光到底會對人眼產生哪些影響?

  儘管藍光不至對視網膜造成損害,蔡建奇表示藍光依然有可能對人眼造成三方面的影響。

  “第一是引起視疲勞上升。”蔡建奇說。他介紹,2013年—2014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實驗室進行了LED藍光對人眼視覺疲勞影響的研究,近600人次的人眼視覺生理實驗結果顯示,在不導致人眼出現色覺偏差的基礎上,採用遮蔽15%的藍光照明燈具和顯示產品的被試者的視覺疲勞度較不遮蔽藍光的被試者的視覺疲勞度低了近21%。“因此藍光含量過高有可能會引起視覺疲勞增加。”蔡建奇說。

  第二是對眼生理髮育可能產生影響。2013年—201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實驗室共同進行了藍光對於鼠類眼部生理髮育影響的動物實驗。實驗顯示,藍光有抑制鼠類的近視出現的效果。“儘管動物實驗的結果尚不能證明其是否對人會產生降低近視誘發的效果,但是可以基本確定藍光可能會影響眼部生理髮育。”

  第三是長期在此類光環境下作業,年老時誘發人眼黃斑變性的可能性會增高,但是目前這僅是根據流行病調查的資料進行的推定,尚沒有具體實驗依據作為有效佐證。

  瞭解藍光我們要有自己的資料庫

  蔡建奇和他的研發團隊針對光健康展開跨領域、跨學科的專項研究已有4年多時間,通過8000多例中國人在不同光環境下的視覺人因測試結果表明,適合於中國人眼特點的光環境要求與適合於歐美人的光環境要求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中國人的瞳孔平均為3—5毫米,歐美人平均為6—8毫米,我們的面板色素較歐美人更高,耐光性較歐美人更強……

  這些生理差異也決定了我們的視覺健康和用眼防護與歐美人是存在差異性的。”他說,“但現階段,國際照明、顯示產業在光源設計、照明設計中都以歐美人種的生理特性為範例,佔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量的中國人群無資料可依,因此造成我們各類相關標準只能依據歐美人種的生理特點制定,而我國人種事實上在眼部結構和耐光性上與歐美人種存在極大的生理差異,因此構建以中國人群眼球特性為基礎的生理多引數資料庫,並將其指標成果應用於相關國家標準,既是有效提升國人健康質量的需要,也是有效彌補目前國際標準缺陷的需要。”

  蔡建奇表示:“目前我們的研究團隊正逐步完善發光產品的視覺健康舒適度評價技術,展開光對人眼細胞影響的分子機理研究、基因或蛋白分子的干預及防治研究,加速構建以中國人群眼視功能為基礎的生理多引數資料庫,加快光健康領域標準化體系的構建,推進光健康研究成果的技術轉化及產業化應用。”

  “利用藍光危害謠言推銷各類防護產品的訊息頻出,直接影響著LED產品甚至LED產業的良性發展,只有相關研究工作儘快跟上,我國LED產業才能佔領下一代以人為本的智慧技術的戰略制高點,因此針對光健康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蔡建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