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博物館的禮儀

  在各類報道里,“博物館教育”“博物館禮儀和知識”等幾個不斷出現的詞彙,給人一種經過此次教訓後這才是最需要加強和培育的方向。然而,這種歸結也令人感到,不亂扔垃圾、不追跑打鬧、不大聲喧譁、不胡摸亂碰,原來只是一種在博物館裡才應該遵守的公德,而且成了博物館的禮儀和知識。下面是謝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1、參觀博物館的觀眾應該有什麼樣的觀禮儀?

  博物館是人們享受終身教育的第二課堂,也是高雅的文化殿堂。高雅的學習和參觀環境需要參觀的觀眾具備文明、科學的參觀素質和習慣,這也與廣大觀眾為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而來參觀博物館的初衷相一致。因此,觀眾參觀博物館過程中應注意言行,時刻保持文明、有序參觀,與博物館共創優質參觀環境。

  2、護展品

  博物館陳列的展品,大多數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其中一些是國寶和珍貴物品。因此,參觀博物館時一定要:

  1愛護展品,做到不抽菸,不隨便觸控展品,不任意使用閃光燈拍照。

  2應當愛護博物館內的展臺、照明等設施。

  3為什麼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

  免費開放的初期,博物館觀眾量將激增。為保障觀眾儘可能有一個良好的參觀環境,博物館工作人員會採取相應措施控制人流。這時,就需要大家互相體諒,按照工作人員的指揮秩序排隊領票、參觀及體驗各項動手專案,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和妨礙其他觀眾參觀。

  4為什麼博物館內的展品不能隨意觸碰?

  部分展品由於體量較大,或博物館為觀眾能更直觀的觀察這些展品,被裸露展出,未加裝玻璃罩等防護措施。觀眾不應隨意觸控或攀爬這些展品,以免造成它們的汙損,影響其他觀眾參觀。特別應該注意的是,部分文物展品因為存世時間較長,本身已經糟朽,隨意觸控和攀爬極易使它們損毀,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一些文物展品如金屬類、織繡類、竹木器等文物展品對溫溼度有較高要求,觸控展品使汗液滯留在文物展品表面,易使這些文物發生相應變化,不利它們的展出和儲存。各館對觀眾參觀裸露展品都會提出具體要求或採取相應措施,如設定說明牌勸導觀眾不要隨意觸控和攀爬展品,或用隔離帶將展區與活動區隔離,請觀眾理解並給予積極配合。

  5為什麼有些博物館有些禁止在展廳內拍照?即便允許拍照也禁止使用閃光燈?

  個別展覽的展品因版權原因,博物館不允許觀眾進行拍照,特別是一些臨時展覽和引進展覽,主辦方一般都會明確提出不允許對參展展品進行拍照。

  博物館藏品門類豐富,部分展品因為材料特殊,如書畫、古籍善本、織繡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強光的照射下,會加速它們的“衰老”,甚至形成永久性的損壞;在幽暗、安靜的展廳環境裡“閃光”,也會影響其他觀眾的正常欣賞和參觀。因此,參觀者應該“忍痛割愛”,剋制自己拍照的慾望,讓更多的後人看到完好無損的這些文物。

  如此一來,那博物館之外又該如何呢?

  一個學生,假如平時在地鐵、商場、街道、公園、遊樂場、社群,甚至在家裡,都不亂扔垃圾,怎麼可能會在博物館裡亂扔垃圾?一個學生如果平常在公共場合,從不大聲喧譁、亂摸亂碰,又怎麼可能在博物館裡損傷展品、高聲嬉鬧?所以說,博物館裡的景象不只是博物館的禮儀,也無須用博物館的教育來對待,而更應該從少兒公德教育的缺失入手,找出今後的解決之道。

  教養,無不是從小開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家教不是如今盛行的請家庭教師補課,學點特長,而是父母、祖父母對孩子的道德培育,這種培育是以身作則,是耳濡目染,是言傳身教,是潛移默化。如果把道德教育僅僅看作是學校的責任,那很有可能培育出這樣一種學生:一進校門表現得特別優秀,一出校門就成了熊孩子,大了也難改。這次博物館裡發生的一幕,我以為,雖說學校難辭其咎,但最該反省的是家長,尤其是身為父母、祖父母,自己平日裡做得究竟如何?是不是也亂扔垃圾、是不是也大呼小叫、是不是也旁若無人?

  真正的博物館教育,不是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譁、不亂摸展品,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是一種具有專業性的教育,至於公德教育,我想,還是應該適用於任何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