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事蹟心得3篇

  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以來,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楊善洲事蹟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楊善洲事蹟心得範文1:

  最近一個響亮的名字再次響徹大江南北,他貧窮,粗茶淡飯,衣著簡陋,一生沒有任何積蓄;他富有,兩袖清風,表裡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執,執著造林,心無旁騖,老牛拉車不回頭;他豁達,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草帽挨烏紗,平凡鑄偉大;對於家人的不理解,他說“忠孝難兩全,家國難兼顧”;對於人們的不理解,他說“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被人民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的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鴻利社群組織黨員觀看先進事蹟報告會。

  “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這是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在職時的一句口頭禪,樸實的話語中滲透著“鄉土氣息”與堅韌品質。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以來,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他以一生的忠誠和執著,守衛一名優秀黨員大公無私、艱苦奮鬥的精神高地,演繹一位領導幹部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公僕情懷。

  “我們奮鬥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園嗎?”這是楊善洲堅守一輩子的理由,也是他奮鬥一輩子的寫照。堅守一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前半輩子,楊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權,權只為老百姓所用。

  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平民幹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間地頭搞調研、訪民情,每次楊善洲在下鄉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種包穀就種包穀,他的足跡遍佈保山的村村寨寨,為改變保山地區的面貌,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農村生產隊購買良種、肥料、牲畜等。一次,聽說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一個茶葉專業組,沒有生產基金,到處借錢,馬上給送去了8百元。有些人感到吃驚:“楊善洲這樣埋頭苦幹和無私奉獻圖個啥?”他說:“我們共產黨員就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輸出的早血!"

  “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這一個個親切的稱呼正是人民群眾對他努力工作的認可,對他無私奉獻的肯定,對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讚揚。

  為官一任的幾十年裡,楊善洲自感愧對早年守寡的年邁母親,愧對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的老伴,愧對每天上山種地、喂牛、打豬草的女兒女婿,愧對開著農用車跑運輸的孫子們。為此他傷過心,流過淚,但在公私之間、家國之間,作為“人民的幹部”,他深知自己必須擔負比常人更大的責任,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驗。

  “雖然我的職務退休,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接著幫群眾辦”。走下工作崗位以後,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退休後搬到昆明居住,還可以到省人大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正是憑著這種堅定的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懷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群眾的熱愛,楊善洲在退休後的第三天就說服家人,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家鄉施甸縣無償擔任大亮山林場場長,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並將林場無償交給了國家。

  楊善洲把自己退休後的22個春秋獻給了大亮山,“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鑽山溝溝……”這是在雲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在大亮山林場工作的每天起早貪黑勤勞動,把荒涼空曠,山石裸露的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讓不毛之地變成了生命的樂園。不求一分錢的回報。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早就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裡,並心甘情願一輩子奉獻不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是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激勵黨員幹部真抓實幹、創先爭優。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大學生,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爭先創優,永遠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楊善洲事蹟心得範文2:

  善洲,善人;善德,善行;善始,善終。

  摯愛,無限;大愛,無言;博愛,無疆。

  中國共產黨黨員楊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把對黨的摯愛、對泥土的大愛和對人民的博愛,真誠地播種在自己深愛的紅土地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至走完自己84年的人生旅程。

  楊善洲與世長辭,大亮山與萬山同悲!學習楊善洲,神洲千萬共產黨員長歌當哭!

  為響應省委的號召,鹽津縣委作出開展“遠學楊善洲?近學黃德府”活動的決定,把全縣各級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放在經濟社會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檢驗,轉化為創先爭優的具體行動。在學習活動中,我閱讀了大量楊善洲的事蹟材料,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眼睛溼潤了一次一又一次。一段時間來,一股崇高的力量抽空了我的靈魂——這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力量,也是楊善洲老人高尚人格的力量。黨性的、人性的崇高在楊善洲老人身上集中呈現,散發出怡人的芳香,折射出奪目的光輝,催人奮進。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應該是楊善洲的人格魅力及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高山仰止,楊善洲老人的境界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方面都能達到,但我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細細品味、慢慢靠攏。

  一、樂於“自討苦吃”:對老百姓一諾千金

  在職期間從不為家人辦事、不為家鄉辦事的楊善洲,對家鄉的人說:“退休後,我會給家鄉辦一兩件事的!”1988年3月,楊善洲退休了。一頭牛,卸了架,該休息了。然而,他選擇了另一種活法。這是為了一個承諾,是還債,也是最後的報恩。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按規定到昆明安家休養的厚意,他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對老百姓說過的話就要兌現,我要回大亮山種樹去!”他帶著17個人,僱了18匹馬,馱著帳篷、工具、糧食、鍋碗瓢盆,登上了大亮山。在海拔2千多米的大亮山上植樹造林,承受風吹霜凍、雨淋日晒、傷筋動骨22載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成了聚寶盆,5.6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雜木林、700多畝茶葉、50畝澳洲堅果、100畝美國山核桃……在他離世的頭一個年頭,楊善洲把價值幾個億的林場經營管理權全部交給了國家。楊善洲走了,永遠地離開了他摯愛的這片土地以及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然而,他的精神卻永遠鉻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誰又能想像,在植樹造林期間,曾任地委書記的楊善洲,經常背個糞箕到村寨路上撿騾馬糞豬糞,給樹苗做底肥;到垃圾箱裡撿紙杯、碗裝方便麵的外殼,當營養袋,培育“百日苗”……為種樹造林,楊善洲傾注了多少心血與艱辛?大亮山知道,每一棵樹知道,每一片綠蔭知道……誰又能想像,一個退休後的地委書記為了兌現曾經對群眾的承諾,在油毛氈工棚一住就是9年半,至到所有的工人都搬住新房後,他才最後一個搬出。也許千年以前的範仲奄先生做了很好的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生命不息,為人民服務不停止,是楊善洲一生的實踐。不論在職時打造出的滇西糧倉,還是退休後造林致富一方百姓,修公路、架電網、建水窖帶動一方發展,都使當地群眾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並帶來了經濟收益。他說:“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幹革命要幹到腳直眼閉,任務還沒完成,我怎麼能歇下來?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楊善洲踐行了誓言兌現了諾言。

  相比之下,而今有些幹部即使對自己分內的事情都拈輕怕重,更別論主動奉獻、“自討苦吃”了。在楊善洲面前,這些人應該捫心自問,自己的那點苦是不是真苦,有沒有推脫逃避的理由?我們學習楊善州,是否也能做到樂於“自討苦吃”,對老百姓一諾千金?

  二、俯首甘為孺子牛:心永遠貼在群眾的脈搏上

  楊善洲一輩子的生命座標,心永遠貼在群眾的脈搏上。他從20多歲起擔任縣領導直至地委書記,他始終把自己的根牢牢紮在群眾之中不安寧,成為楊善洲燒在心頭的一把火,為了群眾能過上好日子,他一刻也不安寧。他一旦瞭解到群眾的意願,便會義無反顧地為之奮鬥。

  不論是在領導崗位上,還是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楊善洲用畢生實踐,詮釋了一名黨員幹部的責任。楊善洲擔任地縣主要領導時,正是我們長期難以擺脫短缺經濟的困難時期,糧食生產關乎經濟大局、民生大事。如何提高糧食產量,是國計民生大事,是中國千年農耕社會的第一難事。楊善洲不畏困難,勇於面對,泡在田間地頭,帶領幹部群眾改良土壤、推廣良種、科學種田、興修農田水利,硬是把保山建成“滇西第一糧倉”。是庸官、貪官,還是好官、清官,老百姓心裡有桿秤。楊善洲退休了,楊善洲離開了我們,但楊善洲的身影依然與老百姓相伴,楊善洲的“履職報告”寫在了綠水青山之間、寫在了百姓心中。

  楊善洲在情感上不脫離群眾,始終對群眾抱著感恩之心,正是這種樸素的情感和黨的宗旨意識一起不斷作用、不斷強化,構成了他一心為民的強大動力。面對群眾的困難,他從心底愧疚,作出真誠的檢討;對身邊人的病痛,他感同身受,全力幫助救治……楊善洲在工作上不脫離群眾,他是“泥腿子幹部”出身,能親自幫群眾釘馬掌,為群眾示範打石頭、插秧苗,這些無聲的行為勝過有聲的語言,將他和群眾緊緊連在一起。試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幹部都能像楊善洲一樣在情感上認同群眾,在行為上親近群眾,我們就毫無脫離群眾之慮了。

  “向楊善洲致敬”,應該是人民群眾表達對這位優秀共產黨人敬重之情最簡潔的言語;“爭做優秀共產黨員”,應該是黨員幹部學習這位優秀共產黨人最有力的行動。

  三、永恆的"堅守":兩袖清風的公僕本色

  在他的心目中,群眾的份量太重。楊善洲是那棵大樹,更象他親手種下的雪松。他沒有彎下腰,把親人護衛在懷抱裡,但是他張開雙臂,為老百姓遮風擋雨了一輩子。一輩子的人生追求,就是為了人民群眾得實惠,就是為了他心目中的社會主義事業。我們要學習楊善洲“不佔便宜”,不以權謀私。群眾最厭惡的是以權謀私、“走後門”,最歡迎的是廉潔奉公、“走正門”。楊善洲為群眾的“正門”總是敞開的,但為自己、為親朋的“後門”關得緊緊的。他恪守“權力是人民的,他只是為人民來行使”的信條,絕不因私事私情而動用權力。下雨天出門坐公車是小事,他不願意幹;讓下級單位為一次工作餐買單是常事,他也不幹;老婆孩子轉非農戶口是政策允許的事,他還不幹……長期自掏腰包幫助群眾,加上“不佔便宜”,甚至該享受的不享受,使他和家人只能過吃包穀飯、住破房子的苦日子,窮盡一生,存款只9600元,因他一生堅守著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公僕本色。一個地委書記尚能如此,一些官不大、但手很長的幹部應該深深地臉紅、徹底地汗顏。如今,我們一些幹部,享受在前,吃苦在後。在官位上不替老百姓著想,而是替自己著想。於是脫離了群眾,偏離了方向。而在楊善洲的心裡,對人民群眾永遠懷著一種謙卑與敬重,他們真正是主人,他是公僕。

  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幹部也退休了,也像人們常說的“退休不卸責”,在一些企業裡擔當“顧問”。表面上是發揮“餘熱”,然而,他們或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一些企業和公司進行偷漏稅款,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或是在任時,利用手中的權力,通過出賣集體利益,現在是“收回成本”的時候。這些人的行為不是高尚的,更不是我們要發揚光大的,較之楊善洲,這些所謂領導幹部豈不愧死!楊善洲把大家看得比小家更重要,把他常戴的草帽看得比烏紗更珍貴,把奉獻看得比索取更快樂,燃燒一生溫暖了這片為之不懈奮鬥的土地。

  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這種優秀的個人修為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們只要時時想起這個老書記,處處不忘這個老黨員,就能不斷地向他靠攏,為黨的事業夯實基礎,為人民的幸福貢獻力量,為自身的安寧創造條件。楊善洲的生命就像他種下的雪松一樣在延續,他的精神應該留下來,成為廣大共產黨員心靈的綠洲,靈魂的家園,讓這種“貼近”給更多的人帶來些許溫暖,給這個社會注入更多的和諧。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少許多愁雲和眼淚。

  楊善洲事蹟心得範文3:

  作為土生土長的施甸人,我在成長的歷程中時常瞭解到許多關於老書記的感人事蹟,也可算是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蹟的見證人。近日,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認真地學習了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蹟的點點滴滴,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近日,李源潮指示:“楊善洲同志60年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一輩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輩子公而忘私、廉潔奉公。他的先進事蹟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幹部中突出的優秀共產黨員。要把楊善洲同志作為創先爭優的重大典型予以宣傳。”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對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再次指出:“楊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潔,一心為民,忘我工作。他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是老幹部的優秀代表,是創先爭優的突出典型,是廣大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學習後心靈再次受到震撼,我為家鄉養育了楊善洲這樣的黨的好乾部而自豪和驕傲,同時,作為老書記家鄉的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更加堅定了我學習和追求老書記“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理想信念。

  俗話說,做好事做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用畢生精力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忠貞不渝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地位所累、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僕本色。作為新時期的黨員領導幹部,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楊善洲同志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做過石匠,飽嘗了作為一個農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憑著一腔熱誠、腳踏實地的奮鬥一步一步成長為國家領導幹部後,始終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艱苦樸素,時常是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通過學習,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赤誠之心對待群眾,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同時,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時候不能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而忘本變質。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他“為官”多年沒有為家人安置工作和撈上一冊“農轉非”本本,連組織上給予的正常政策照顧也被他婉言拒絕了。他也沒有給家裡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時常對家裡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卻把個人大量的積蓄投入到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上,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人民政府,縣裡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獻給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試想,如今這樣的幹部、這樣的領導還有嗎?這正是楊善洲老書記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鍥而不捨的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學習的楷模。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把畢生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

  總之,楊善洲老書記的一生是艱苦奮鬥、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身體力行“俯首甘為孺子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通過學習他的事蹟使我體會到,做好事業必須先做好人,必須端正心態,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不能好高騖遠,必須從點滴做起,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勤勉敬業。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更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進一步加強執政為民的理念,隨時謹記自己身上的責任,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教育我們的幹部職工,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面對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績,以達到“創先爭優”學習提高的目的。

  

楊善洲事蹟心得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