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帶意思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下面小編為你分享的是的內容,希望你會喜歡!

  最新

  當仁,不讓於師。——摘孔子《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道不同,不相為謀。——摘孔子《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孔子《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孔子《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精選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有殺身以成仁。——摘孔子《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孔子《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孔子《論語》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摘孔子《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孔子《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孔子《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錦集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孔子《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孔子《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孔子《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孔子《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孔子《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孔子《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