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斯同的個人事蹟

  萬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學家。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作品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萬斯同個人事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萬斯同的生平

  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學者稱他石園先生。浙江鄞縣人。清初著名學者、史學家。

  萬斯同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8歲時,在客人面前能背誦《揚子法言》,終篇不失一字;到14、15歲讀遍了家藏書籍,以後專攻21史,並受業於浙東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後又博覽天一閣藏書,學識銳進,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

  萬斯同像他的老師黃宗羲一樣,很有民族氣節。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詔請黃宗羲修《明史》,被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也堅辭不就。以後,大學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總裁,又薦他入史局。黃宗羲覺得修《明史》,事關忠奸評判和子孫後世的大業,有萬斯同參加,可以放心,便動員萬斯同赴京,並在贈別詩中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託布衣”相勉。當時,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銜,授七品俸祿。萬斯同遵黃宗羲囑咐,上京後寧願寓居於徐元文家,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後19年。寫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這些稿件無一不由原黃宗羲治下陽明派的檔案經過審裁後寫出,其艱辛異常,為中國史官的楷模。又為尚書徐乾學纂讀禮通考二百餘卷。

  他自己說:“史之難言久矣!好惡因心,譭譽隨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傳各異,何況數百年乎?!....凡實錄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濫誣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雖不敢據聞全可信,而枉者鮮矣!昔宋史病之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者為貴,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與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漢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當時,參加纂修的官員有五六十人,他們把每篇初稿寫成後.都送到萬斯同處複審。萬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訴纂編者,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應當補入;取某書某卷某頁,某事應當核實,無一謬誤。徐元文以後,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相繼擔任纂修《明史》的總裁,仍延請萬斯同繼續修《明史》。

  萬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時喜歡古文及詩歌,與當時一些名士角逐於文壇,以後,他認為史學是國家需用之學,便由經入史,專攻史學,有志於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嘆唐代以後,修志時設局分修,造成史書錯謬百出,說:“以前司馬遷、班固修史,才既傑出,又承父學,事實可靠,才記入史書。以後,專家修史書,才雖不如司馬遷和班固,但都不至於官修那樣雜亂。修史書,就像入人之室,總是先知其廳堂,而後知其家境如何,禮俗如何;而後知其一家老幼、剛柔遇賢。待到都瞭解清楚後,才能掌握這家情況。修史書也同樣道理。官修之史,倉卒而成;眾人不暇擇其材宜與不宜,事實或不實,就像招過路人討論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總裁,是惟恐眾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亂賢奸之跡,闇昧不明。”他這番話,對後世修史者頗有影響。

  萬斯同修史態度非常嚴謹。他認為撰寫史書必須“事信而言文”。他說過,修史難。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惡隨心譭譽。一室之事,三人傳說,往往各異,何況數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難以裁別,故受其枉者舉不勝舉。他說:“我少年時,在城東某氏家中一面當館師,一面借閱該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實錄。我默識闇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待長大後,遊學四方,向故家長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凡雜家志傳,無不蒐羅,並以實錄作為指標。實錄直載其事,不尚增飾。他書中有錯謬者,以實錄為證裁。這樣,雖不能說完全可信,但謬誤就少多了。”他就是以這種嚴肅認真的態度修史。今“天一閣”珍藏有他編纂的《明史稿》列傳部分十餘冊,在史學上有相當地位。

  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成為著名史學家,但他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

  萬斯同一生不慕榮利,見人惟以讀書勵名節相切磋。態度謙恭,與人交往都自稱“布衣萬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學子,無不尊稱他“萬先生”。他在京多次講學,貫穿古今史實,評論中肯。清初著名學者李光地,品評人才相當苛嚴,對萬斯同卻極為讚賞。他說,平生所見,不過數子,如顧寧人炎武、萬季野、閻百詩“真足以備石渠顧問之選者也”。

  萬斯同晚年時候雙目失明,只能憑藉口授的方式編史。而由他口授,溫睿操筆的《南疆逸史》也因為沒有刊印,而逃過了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為史學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及卒,門人私諡貞文先生。

  萬斯同的個人作品

  1.編修

  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2.著述

  萬斯同除了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據清史列傳記載。他還著有《石園詩文集》二十卷,及《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宋季忠義錄》、《南宋六陵遺事》、《庚申君遺事》、《崑崙河源考》、《河渠考》、《儒林宗派》、《石經考》、《石鼓文考》、《群書辨疑》、《書學彙編》、《周正匯考》、《歷代宰輔匯考》、《喪禮辨疑》、《廟制折衷》、《廟製圖》等並傳於世。

  對萬斯同的評價

  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成為著名史學家,但他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

  萬斯同一生不慕榮利,見人惟以讀書勵名節相切磋。態度謙恭,與人交往都自稱“布衣萬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學子,無不尊稱他“萬先生”。他在京多次講學,貫穿古今史實,評論中肯。清初著名學者李光地,品評人才相當苛嚴,對萬斯同卻極為讚賞。他說,平生所見,不過數子,如顧寧人炎武、萬季野、閻百詩“真足以備石渠顧問之選者也”。

  及卒,門人私諡貞文先生。

  清史文載

  萬斯同,字季野,鄞縣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傳。性彊記,八歲,客坐中能背誦揚子法言。後從黃宗羲遊,得聞蕺山劉氏學說,以慎獨為宗。以讀書勵名節與同志相靡刂切,月有會講。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薦鴻博,辭不就。

  初,順治二年詔修明史,未幾罷。康熙四年,又詔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為監修,取彭孫遹等五十人官翰林,與右庶子盧君琦等十六人同為纂修。斯同嘗病唐以後史設局分修之失,以謂專家之書,才雖不逮,猶未至如官修者之雜亂,故辭不膺選。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鴻緒於家,命偕陳廷敬、張玉書為總裁。陳任本紀,張任志,而鴻緒獨任列傳。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進錢名世佐之。每覆審一傳,曰某書某事當參校,顧小史取其書第幾卷至,無或爽者。士大夫到門諮詢,了辯如響。

  嘗書抵友人,自言:“少館某所,其家有列朝實錄,吾默識闇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也。長遊四方,輒就故家耆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討,而要以實錄為指歸。蓋實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可增飾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則其人本末可得矣。然言之發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則非他書不能具也。凡實錄之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之誣且濫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雖不敢具謂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蓋鮮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之為貴也,吾恐後之人務博而不知所裁,故先為之極,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與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馬、班史皆有表,而後漢、三國以下無之。劉知幾謂得之不為益,失之不為損。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紀、傳之窮者。有其人已入紀、傳而表之者,有未入紀、傳而牽連以表之者。表立而後紀、傳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廢。讀史而不讀表,非深於史者也。”嘗作明開國訖唐、桂功臣將相年表,以備採擇。其後明史至乾隆初大學士張廷玉等奉詔刊定,即取鴻緒史藁為本而增損之。鴻緒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榮利,脩脯所入,輒以以周宗黨。故人馮京第死義,其子沒入不得歸,為醵錢贖之。尤喜獎掖後進。自王公以至下士,無不呼曰萬先生。李光地品藻人倫,以謂顧寧人、閻百詩及萬季野,此數子者,真足備石渠顧問之選。而斯同與人往還,其自署則曰“布衣萬某”,未嘗有他稱也。卒,年六十。著歷代史表,創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