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一作文素材彙總

  高一學生寫作文離不開對素材的運用,想要找到適合的素材,學生可以在語文必修一課本中尋找,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一語文必修一作文素材,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作文素材

  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素材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掃古人筆下的秋景大多肅殺、感傷的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滿生命活力。面對如此壯麗寥廓的景象,詞人不僅表現出心繫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現出蔑視官僚、軍閥,改造舊世界的凌雲壯志。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彰顯的是青年毛澤東面對風雲變幻的動盪時局而生髮的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表現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氣風發、敢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注時局,關心國事,應當是每一個時代的有志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適用話題

  “青春”“理想”“志向”“責任”等。

  第二課《詩兩首》

  素材一

  在這悠長狹窄又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

  “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地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夢境中的姑娘,她的離開也粉碎了夢境。然而“我”仍然彷徨在這雨巷中,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適用話題

  “追求”“理想”“迷茫”等。

  素材二

  徐志摩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自然風光滋潤著他的心靈,一次次給他帶來了欣喜和歡悅,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他心頭的創傷,盪滌他的“苦痛,煩悶,拘束,枯燥”,所以他以至美至純的詩句寫出《再別康橋》,表達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嚮往與守護,也表達了他對美麗回憶的珍重。

  適用話題

  “守護心中的美好”“詩意的生活”“親近自然”“回憶”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三課《大堰河——我的保姆》

  素材

  艾青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他一出生,就被算命先生算出“克父克母”,於是被寄養在一戶農民家中。是一位勤勞善良的農家婦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他,用不是母愛勝似母愛的感情滋潤了他,用生活的信念和堅忍的意志感染了他,用苦難的命運和人生的悲劇教育了他。從此,他的血脈裡便流淌著勞動人民的血液。大堰河死後,艾青在1953年和1973年兩次回鄉時,都特意前往她的墓地進行祭掃。

  適用話題

  “大愛”“感恩”“孝道”“美德”“銘記”“母愛”等。

  第四課《燭之武退秦師》

  素材

  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勇於自責的鄭伯採納了佚之狐的建議,派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國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前嫌,孤身一人“夜縋而出”,奔赴敵營。強秦帳內,他不卑不亢,堅定無畏,字字珠璣,終於以機智善辯的外交口才,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了秦伯,化干戈為玉帛。燭之武的身影,在歷史的這一刻變得高大起來,千百年來一直閃耀著熠熠奪目的光芒。

  適用話題

  “愛國”“個人與國家”“口才與成功”“勇於自責”“慧眼識才”等。

  第五課《荊軻刺秦王》

  素材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英勇無畏的荊軻揹負著燕太子丹的期盼進入強大的秦國,他明知成功的機會渺茫,但仍在易水邊訣別眾人。在秦國的朝堂之上,他機智英勇,雖最終失敗,卻名傳千古。有人讚揚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認為他違背了歷史的潮流,註定要失敗。

  適用話題

  “人生的選擇”“不畏強權”“認清歷史”“命運與時代”“性格決定命運”等。

  第六課《鴻門宴》

  素材

  項羽攻入函谷關後,擁有大軍四十萬,實力強大,士氣正旺,頗為自負。然而在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放棄了攻打劉邦的計劃。

  鴻門宴上,劉邦卑辭“謝罪”,曲意逢迎,使項羽的虛榮心和尊嚴得到大大的滿足。樊噲勇闖軍帳,為救劉邦而不顧個人安危,面對項羽也能毫無畏懼地加以斥責。項羽卻對樊噲不畏生死的英雄氣概十分讚賞,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對樊噲的無禮行為不加怪罪,反而賜酒肉、賜座。劉邦隱藏了自己“欲王關中”的真實的政治意圖,卻推託是小人的“細說”而致使劉項不和,項羽便非常坦率地說出告密者是劉邦手下的曹無傷。項羽出於“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錯失了一次殺死劉邦的絕好機會。鴻門宴成為項羽、劉邦歷史命運的轉折點。

  適用話題

  “信任”“自負”“優柔寡斷”“審時度勢”“機智”“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等。

  第七課《記念劉和珍君》

  素材一

  魯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筆觸寫道:“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否意識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殘粗野、陰暗忌妒、無知健忘等——我們是否做過或正在做著令人扼腕的蠢事?這句話可以讓我們以真誠的心態反省自己。

  適用話題

  “自省”“醜陋的中國人”“勇於解剖自我”“對惡習敢於說‘不’”等。

  素材二

  魯迅先生說:“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中國自古以來的美學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無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於是,社會上“昏睡”的人固然“沉默”;“較為清醒”的人在現實的折磨中,也選擇了“沉默”。還有另一種沉默,那就是路見不平就裝作沒看見,繞著道走。這種“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實比不開口的抗爭更加可怕。不開口的抗爭還隱伏著爆發的可能性,而這種沉默則是對不公的一種預設。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沉默”,深入反思社會上“選擇沉默”現象的實質。

  適用話題

  ①正確對待“沉默”;②“沉默”真的是“金”嗎?③選擇;④喚醒等。

  第八課《小狗包弟》

  素材一

  在“***”中,人人自危,夫妻背叛、親人反目、朋友互相出賣的事不勝列舉,人的價值觀被顛覆,尊嚴被踐踏,在善與惡、美與醜之間,人的表現卻遜色於一條小狗,巴金的歉疚和懺悔,讓我們看到了“***”對人性的扭曲,以及巴金敢於解剖自己的勇氣。巴金說:“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小狗包弟》讓我們看到一位傑出作家對社會、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勇於講真話的率真品格。

  適用話題

  “說真話”“良知”“個人與社會”“責任”“懺悔”“自我解剖”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九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素材一

  1891年梁啟超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世人合稱“康梁”。梁啟超頗有主見,對康有為並不完全唯命是從,康有為對他很惱火。梁啟超違揹他的意願,暗中與孫中山協商合作方案,事雖未成,卻令康有為耿耿於懷。面對康有為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追隨張勳,支援復辟,為宣統帝草擬詔書,梁啟超大義滅親,討伐復辟逆流,拿康有為陪榜。張勳復辟時,他曾當即通電反對,並在電文中批評老師。康有為因此對梁啟超恨之入骨,大罵“樑賊”。梁啟超身為弟子,事後卻依然心繫師門。康有為去世後,他主持喪事,披麻戴孝,失聲痛哭,率清華國學研究院眾多弟子在法源寺開弔三日。

  適用話題

  “堅持真理” “歷史的選擇”“尊師”“膽識和勇氣”“責任”“得失”等。

  第十課《短新聞兩篇》

  素材一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戰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司地方一區割讓給英國。189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借給英國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這三份條約決定了今天香港區域的範圍。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宣告》,約定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地區行使主權。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適用話題

  “落後就要捱打”“莫忘國恥”“國富民強”“愛國”等。

  第十一課《包身工》

  素材一

  她們一般只有十五六歲,她們如同奴隸一樣失去人身自由,每天清早四點鐘起床由老闆押到做工的地方,晚上排隊回工房。她們不能轉廠,不能請假,經年過著沒有陽光、沒有自由的生活。她們在車間一邊工作,一邊吃冷飯,要領牌子才能上廁所。車間內絮塵飛揚,空氣汙濁。老闆只供食宿,她們的工錢都歸老闆所有。工頭稍有不如意,她們便要捱打捱罵。這就是夏衍筆下的包身工的真實的生活。今天,個別企業的個別老闆又何嘗不是把工人當作廉價的機器?如今,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問世已經八十年了,仍具有深深的震撼力。

  適用話題

  “以史為鑑”“生存與尊嚴”“良心”“自由”“工作與生活”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十二課《飛向太空的航程》

  素材一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結束時長約21小時的太空旅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於成真。首次太空飛行,楊利偉經受了超乎想象的嚴峻考驗。起飛階段,強大的超重負載如泰山壓頂;穿越大氣層時,飛船舷窗外一片令人心悸的火紅。在約21小時的飛天里程中,楊利偉從容鎮定,所有操作動作均準確到位,無一差錯。楊利偉說,這得益於對他的“魔鬼訓練”——在模擬器裡,炎熱的盛夏,要穿上保暖內衣,再穿厚重的航天服,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每次訓練結束,他的體重都要明顯下降。他還被拉到野外進行沙漠生存、寒區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飛行、空中跳傘等極限訓練。為了適應太空飛行失重給身體帶來的影響,在訓練時,航天員要頭部呈負6度躺在床上堅持20天不動,吃喝拉撒都在這種狀態下進行。

  適用話題

  “復興”“夢想”“拼搏”“成功”等。

  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作文素材

  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素材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掃古人筆下的秋景大多肅殺、感傷的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滿生命活力。面對如此壯麗寥廓的景象,詞人不僅表現出心繫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現出蔑視官僚、軍閥,改造舊世界的凌雲壯志。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彰顯的是青年毛澤東面對風雲變幻的動盪時局而生髮的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表現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氣風發、敢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注時局,關心國事,應當是每一個時代的有志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適用話題

  “青春”“理想”“志向”“責任”等。

  第二課《相信未來》

  素材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卻被朋友及插隊知青輾轉傳抄,廣泛流行於全國,影響深遠。詩人的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衝突中不負重荷,精神一度處於崩潰的邊緣,但他依然以非凡的毅力生存並寫作著,即使在精神病院裡也未停止創作。

  適用話題

  “堅定信念” “ 頑強的意志力”“相信未來”等。

  第三課《六月,我們看海去》

  素材

  19歲的潘洗塵在大一時寫就了他的處女作《六月,我們看海去》,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久錮的心靈尤其是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帶來了廣闊的天地,青年人雖然還有著“淡淡的憂傷”,但他們擁有活力、自信、探索的精神,他們“像一臺機器迂迴於教室圖書館”,他們和“知識苦戀”,這一切都是為了“看海”去。

  適用話題

  “探索精神”“青春”“自信”等。

  第四課《致橡樹》

  素材

  舒婷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愛情不是一味地依附和奉獻。“橡樹”這個意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有深度,還有著豐富的內涵。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像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做整日為綠蔭鳴唱的鳥兒,不願做一相情願的泉源,不願做盲目襯托“橡樹”威儀的險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而有著“紅碩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木棉”的意象擯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主的人格理想相映襯。

  適用話題

  “現代愛情觀”“現代女性觀”“人格的獨立自由”“人與人之間的民主平等”等。

  第五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素材

  海子受挫後有意識地自我封閉,他把這種寂寞和孤獨轉移到詩歌創作中去,開闢自己的精神烏托邦,這一點是為常人所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間裡,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他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這是一個真實的海子。他認為,詩就是把自由和寂寞還給人類的東西。在這首詩中他把幸福留給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遣的孤獨和寂寞。這就是海子。海子是一個孤獨的吟唱者,一個內心空靈的詩人,表面上他孤獨,但他通過寫詩,構建著詩歌大廈,獨自品享著寂寞的美麗,他又是一個精神的富足者,永遠沉湎於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園。

  適用話題

  “孤獨寂寞”“物質貧乏”“精神富足”“精神家園”等。

  第六課《迴旋舞》

  素材

  《迴旋舞》是一首給予關於和平、溝通、愛和友誼等美好觀念以一個形象化的表達,或一種想象的表達的詩歌。假如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攜起手來,團結起來,沒有膚色、種族、國別的差別,大家共跳一個迴旋舞,那麼世界不就充滿了愛嗎?詩人唱出了全世界人民和睦團結的頌歌,表達了詩人美好的理想和樂觀的情調。

  適用話題

  “和平”“人類的友愛”“民族間和睦相處”“民族團結”“跨越地域、民族的友誼”等。

  第七課《雨巷》

  素材

  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地ㄔ亍著。

  古語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介文人,戴望舒熱切地關注著時局的發展,他積極地參加各種進步活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革命處於低潮。作者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就是這種心情的真實反映。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在上海繼續著譯,1938年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敵摧殘。獄中所作的《獄中題壁》和《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適用話題

  “精神家園”“人生境界”“愛國”“氣節”“責任”等。

  第八課《斷章》

  素材

  《斷章》中,詩人在形象的畫面裡傳達了他理智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

  適用話題

  “人生哲理”“文學與哲學”“人生歷程”“關聯”等。

  第十課《勸學》***節選***

  素材

  對於一個追求者來說,僅僅“踮起腳尖”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即使我們踮起腳尖也還有我們夠不著的果實,看不到的風景。早在兩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訴我們:“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所以,在自身努力的同時,也要藉助於外物。

  適用話題

  “藉助於外物往往能讓理想早日成為現實”“優勢與劣勢”。

  第十一課《師說》

  素材一

  韓愈鍼砭時弊,針對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這既體現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對長者、權貴等權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則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後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為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適用話題

  “勇於探索”“敢於懷疑”“大膽創新”“不唯書,不唯上”“敢於向流俗說‘不’”“師生關係”等。

  素材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講的是要勤於向老師請教的必要性。勤於詢問,才能不斷地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難題、困惑。但僅僅勤於發問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問的訣竅,要抓住問題的重點、關鍵。文中講有些士大夫讓老師教自己的小孩,而自己卻恥於從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捨本逐末,沒有抓住根本,是一種不正確的求學態度。“問”也是一門學問,善於發現問題並敢於質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樹。

  適用話題

  “要勤學善問”“博採眾長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學習”“不能自我滿足”“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

  素材三

  《師說》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作者在第三段中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都提醒我們要多向他人學習,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讓自己“低”下去,虛心,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才能看見別人的長處;不斷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充實、提高自己。

  適用話題

  “取長補短”“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潛能”“教學相長”“虛心”等。

  第十二課《獲得教養的途徑》

  素材

  赫爾曼·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完善”。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人們在用心研究經典作品之後,便能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

  適用話題

  “塑造心靈”“人格”“教養”“讀書”“經典的力量”等。

  第十三課《想北平》

  素材一

  老舍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痴痴念叨著的,還是北平。老人這一份固執的喜愛,全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傾向了他從小生長的京城。因而,老舊的城牆是美的,養鳥種花的人們是美的,連那黃包車師傅的吆喝聲,也是那樣的好聽。

  適用話題

  “月是故鄉明”“鄉愁”“故鄉是永遠的精神家園”“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固執的愛”“感情的天平”“因為深愛,所以熾熱”等。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一語文必修一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