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斷句題例題講解

  為了讓大家充分地做好高考備考,以更好的狀態迎接高考,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可以對大家的高考語文備考有所幫助。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給畫線句用“/”斷句。

  季文子相宣成①,無衣帛之妾②,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 亦 願 之 然 吾 觀 國 人 其 父 兄 之 食 粗 而 衣 惡 者 猶 多 矣 吾 是 以 不 敢 人 之 父 兄 食 粗 衣 惡 而 我 美 妾 與 馬 無 乃 非 相 人 者 乎 且 吾 聞 以 德 榮 為 國 華 不 聞 以 妾 與 馬。”

  ***《國語·魯語》***

  【注】①宣成:指春秋時期魯宣公和魯成公。②妾:指婢女。

  解析:本句中“然、矣、而、無乃、乎”等虛詞給我們很好的幫助,在解決了這些之後,再找主賓:“其父兄”“吾”“人之父兄”等又幫助我們確定在哪裡斷句。

  答案: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參考譯文:季文子任魯宣公和魯成公相國,沒有一個穿絲綢衣服的婢女,沒有一匹吃糧食的馬。仲孫它勸諫他說:“您擔任魯國的上卿,輔佐了兩代國君,婢女不穿綢衣,馬不吃糧食,人們或許會認為您是吝嗇的,況且這樣也使國家不光彩啊!”文子說:“我也願意那樣。然而我看到國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長吃著粗糧又穿著破衣的很多,我因此不敢不節儉。人們的父老兄長吃粗糧穿破衣,而我讓婢女和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輔助君主的人該做的事吧?況且我聽說憑藉道德顯榮才可以為國爭光,沒有聽說因為婢女穿得好和馬匹吃得好可以為國爭光。”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給畫線句用“/”斷句。

  周厲王使芮***ruì***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 如 捐 之 王 欲 無 厭 而 多 信 人 之 言 今 以 師 歸 而 獻 馬 焉 王 之 左 右 必 以 子 獲 為 不 止 一 馬 而 皆 求 於 子 子 無 以 應 之 則 將 曉 於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賈 禍 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選自明·劉基《郁離子》***

  解析:首先看虛詞“而、則、焉”,再看錶示人的“王”“子”,表示時間的名詞“今”,指示代詞“是”。

  答案: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

  參考譯文:周厲王派芮伯率領軍隊征討戎族,***芮伯***得到***一匹***好馬,準備把它獻給厲王。芮季說:“不如把它丟掉。厲王貪得無厭而且輕信別人的話。今天班師回朝獻了馬,厲王左右的人必然認為您不會就只收獲一匹馬,於是都向您索要。您沒有東西應付他們,那麼就會到厲王那兒去說讒言,厲王必定相信那些話的。這是***自己***買禍啊。”***芮伯***不聽,最後還是獻了馬。榮夷公果然派人來索求,***沒有得到***就到厲王那進讒言,說:“芮伯還有隱藏***沒有全部獻給國王***。”厲王發怒,驅逐了芮伯。君子認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知道厲王貪財還去招惹他,***這是***芮伯的罪過啊。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給畫線內容用“/”斷句。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 雄 曰 和 嶠 雖 備 禮 神 氣 不 損 王 戎 雖 不 備 禮 而 哀 毀 骨 立 臣 以 和 嶠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陛 下 不 應 憂 嶠 而 應 憂 戎。

  解析:“曰、而”處停頓很明顯;兩個人名以及“臣”“陛下”處又給斷句以幫助,“生孝”“死孝”對舉,又要停頓。

  答案: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參考譯文:王戎、和嶠同時遭遇大喪,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稱。此時王戎瘦得皮包骨頭,幾乎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和嶠則哀號哭泣,一切都合乎喪葬的禮儀。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劉毅***說:“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嶠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這讓人很擔心。”劉仲雄回答道:“和嶠雖然極盡禮數,但精神元氣並沒有受損;王戎雖然沒拘守禮法,卻因為哀傷過度已經形銷骨立了。所以我認為和嶠是盡孝道而不毀生,王戎卻是以死去盡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擔心和嶠,而應該去為王戎擔心呀。”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後給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 莫 曰 桀 紂 之 亡 也 遇 湯 武 今 天 下 盡 桀 也 而 君 紂 也 桀 紂 並 世 焉 能 相 亡 然 亦 殆 矣

  解析:這一語段中的位於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答案: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參考譯文:趙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對侍奉的人說:“我確實是個國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卻沒有一點兒病。”優莫說:“您努力吧!還和商紂王差兩天。商紂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要滅亡嗎?”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和商紂王差兩天,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呢?”優莫說:“夏桀王和商紂王的滅亡,是因為他們分別遇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現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紂王。夏桀王和商紂王同時在世,怎麼能互相使對方滅亡呢?但是也危險了。”

  5.將下面一段文字斷開。

  宋 之 丁 氏 家 無 井 出 汲 常 一 人 居 外 及 其 家 穿 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 人 有 聞 而 傳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國 人 道 之 聞 之 於 宋 君 宋 君 令 人 問 之 於 丁 氏 丁 氏 對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於 井 中 也 求 能 之 若 此 不 若 無 聞 也。

  解析:此段文字在斷句時,要注意表對話的“曰”,還有表名稱、姓氏的兩個連用的“丁氏”。另外,斷句時,在沒有其他標誌的情況下,要儘可能找到動詞,將整個句子的意思表述完整。

  答案:宋之丁氏/家無井/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參考譯文: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訊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君的耳朵裡。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來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