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題目及答案

  公務員錄用考試適應對公務員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比較注重應試者實際能力的考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公務員申論題目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公務員申論題目

  1、進入本世紀以來,出國留學熱始終不減,高中階段出國留學更是熱上加熱。這波留學熱潮的學生家長構成,已經不像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富人、官員和知識精英家長為絕大多數,隨著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送孩子出國讀書的經濟基礎,現在普通工薪階層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出去的原因變得越來越複雜。真正讓陳棟下定決心送兒子出國,卻是一次偶然事件。初三上學期學化學,兒子第一次考試考得很爛,搞得陳棟莫名其妙,兒子陳小天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上課聽不懂。直到陳小天母親到學校開會,謎底才揭開。老師解釋:“班上小孩都上過補習班,就你家孩子沒上,基礎的內容補習班上都講過了。”回想起來,陳棟覺得這件事只是一個導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不想讓兒子成為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的統一零件。“不管以後幹什麼,什麼都要學,這不是浪費人生嗎?”陳棟說,這是他最為絕望的地方。在很多準備讓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簡訊:“我不指望孩子能考上什麼名校,我只是希望他能像我小時候那樣——上、下學自己去,遇見陌生人不害怕,不用家長接送,騎車知道避讓行人,不用給老師送禮拍馬屁,有藍天也有白雲,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品,就這麼簡單。”

  部分高中留學生家長鼓勵小孩出國的原因跟陳棟類似:覺得國內高中缺乏創造力,都是在重複訓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兼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認為新一輪留學高潮中,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滿意國內應試教育,但在國內缺乏選擇性,只好把孩子送出國外。北京的宋雨晨一開始從未想過出國。初三模擬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按照慣例,肯定會被推優到上海的四大名校讀高中。但在最後時刻,她被刷了下來。老師的解釋是:你初二動了手術,沒上體育課,沒體育成績就沒法推優。但父親宋彬打聽下來,發現原因可能是在推優前沒有跟老師“走動走動”。以前父親宋彬總還覺得可以跟體制抗衡,但是慢慢發現,體制可以對抗,但無法對抗的是生活本身。“霧霾、三聚氰胺、治安環境,大人還可以勉強忍受,小孩子怎麼可以?”宋彬曾一度有過移民的想法,但這意味著要放棄國內的事業和朋友,他放不下,那就先早點送小孩出去吧。

  在各式各樣的留學原因中,有一個特別的故事。一位家長,因為孩子年齡小對空氣變化敏感,在年初頻繁出現的北京霧霾天中,幾乎天天都被上呼吸道感染困擾,為此,他在家裡安裝了三臺空氣淨化器,可又心疼孩子總是活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在談及為什麼出國時,很多人把空氣汙染、食品安全等環境問題列為原因之一。“一百個家長裡面至少有三十個會明確說出對國內環境的不滿。”

  2、“即便孩子專業成績不好,將來至少也能掌握好英語,也算一門就業技能吧。”將孩子送到澳洲讀高一的許女士說道。許女士和老公平時開一家飯店,收入並不算太高,每年15萬的學費仍然讓他們有些吃力。不過,為了孩子,夫妻倆無論多難都要堅持。

  “外國學習到的東西會更多一些,而且不僅可以從學習上面開闊眼界,還有就是生活方面跟不同的人接觸,這方面還都很好的”,從成長的角度出發,孩子應該“走出去”,是不少小留學生家長抱有的心態。

  有大把時間運動,全拜美國高中制度所賜:課餘運動也算學分,課業毫無壓力。一個學期有十幾門課讓你選擇,只要任選五門即可,不喜歡物理,可以選化學,不喜歡化學,可以選烹飪。

  如何融入美國文化,對於中國小留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如今已經在紐約一家諮詢公司工作的吳界立,是2007年來美國念高中的。剛來美國之初,最頭痛的就是如何融入美國文化。國際學生基本上住在一塊,很少主動會跟美國本土學生聊天,半年之後,發現美國社會是開放的,才慢慢走出這一步。

  觀察兒子朱赫這兩年在美國接受的教育,朱大民感觸頗深:“美國學校裡教的和社會中考察的是一致的,而中國的中學教育是說一套,做一套!”朱大民發現,道德品質和主流價值觀的薰陶其實貫穿著美國的教育體系,但和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美國的思想教育讓孩子非常願意接受。“在中國,教室裡教你要遵守交通法規、尊老愛幼、真誠誠信,但你出門不會這樣做。到社會上只要不犯罪就行,爾虞我詐又怎麼樣?”朱大民認為,中國教的和做的有極大反差,而在美國,學校裡教孩子要誠信,社會生活中也有個人的誠信記錄與之匹配,一旦違反規則、不誠信,整個社會系統都會有反映,違規者要在付出實在的代價。朱大民相信,沒有人天生就有社會責任感,天生懂得要為社會大多數人利益服務,而美國的教育體系用緊密聯絡的學校教學和社會實踐教會孩子這一點。“在中國教育體系裡面,我們的孩子暑期裡玩命地上補習班、玩命做題,教出來以後就做題特別棒,收拾家務、孝敬父母都不會,你還讓他去愛國、有社會責任感?”

  正在忙著準備雅思考試的西安石油大學勘探工程專業大四學生萬黎明坦誠地告訴記者:“其實我開始沒想出國留學。今年參加了很多場畢業生就業招聘會,結果很讓人失望,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要求的條件都太高了,而同意接收我的單位,我又不太想去。眼看離畢業只有一個多月了,所以不得不下定決心去美國留學,以留學的‘應急方式’躲過就業寒潮的侵襲。”當今中國勞動力市場處於勞動力供給過剩的情況,出國留學能夠鍍一層金,提升自己的稀缺性,增加競爭優勢。經過海外留學,閱歷會更加豐富,在就業市場上更能夠遊刃有餘,更能搶佔先機。

  3、近年來,中國學子到外國留學的數量呈持續高速增長。雖然2013年留學增長減速,但本科及以下到外國讀書的人數增長仍然迅猛,低齡化趨勢明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父母可能都希望子女生活在自己的身邊,可是現在中國富豪卻紛紛把子女送到遠離家國的地方讀書,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的教育藏有諸多弊端。

  在我國,教師如果沒有相應的行政職務,那麼他們教學能力再強,在帶學生、評職稱、交流學術、申請科研專案和發表學術論文等等方面,都將受到掣肘。這種官本位、教次位的體制逼得老師們要花時間去交際應酬,以博得有職務安排任命權的人的“恩賜”。倘若為了一官半職而唯唯諾諾,這樣的教師難免沒有獨立的思考和思想。

  中國的學校經歷了世界上最為漫長的封建教育。這種教育在一定層面上呈現出方法僵化、手段滯後、教材刻板、語言老套、設施落後等現象,學校猶如封閉的“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就是把學生當作“幼兒”來餵養,而且還有不鼓勵學生做開放式思考的現象存在。甚至在有限的思辨空間裡,還有諸多的設限。

  從小學開始,我們似乎就已開始面對唯一的答案和唯一的選擇。學生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唯一”的答案和選擇熟記於心,然後填寫在考卷上,得到相應的分數一步一步地升學。學生的教材和參考書是規定的,思路是給定的。如果要讀完規定的書,完成給定的作業,學生可能就沒有多少時間去讀別的書了。而且由於本身的閱讀、知識和思想侷限,許多教師也無法為學生推薦更多更好的書籍。

  許多的中國留學生的家長最多的抱怨是“孩子在中國太累了”,即便是在小學階段,仍有許多孩子在晚上12點才能做完作業,而作業的內容就是不斷地抄寫。同時,這些孩子還要在週末參加本校組織的型別不同的補習班,如果不去,孩子有可能學不到老師雪藏起來不會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

  即使參加學習班,也不見得能獲得老師的青睞。一位母親告訴說,她的兒子讀五年級,最喜歡的事情是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新學期開學後,他的班主任一直無視孩子的舉手。後來,在學校家長會上,孩子媽媽才知道這位老師有“舉手費”,於是送去一張1000塊錢的購物卡,但這張卡只換得孩子一天被叫起回答問題四次。這位母親說:“我有錢不假,因為孩子太小也努力接受中國的教育方式。但我不是二百五,如此沒有價效比的教育會殺了我的孩子。”

  一位家長說,他的兒子天性自由,喜歡異想天開,不是中國老師喜歡的“聽話的孩子”。而且每次老師提出一個觀點,這個男孩都要與老師辨正地“討論”下,比如老師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孩子就會分辯“科學其實也會帶來汙染”,老師後來乾脆冷落了孩子,“他感覺自己被拋棄了。”這位家長曾經想忍耐這樣的教育環境,並一度考慮在海淀區中關村花300萬元買套一居室的學區房。後來,這位家長想明白了,這筆錢足夠他把兒子送到國外接受更好的教育。

  一位母親自稱“無助的媽媽”。她與丈夫都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工作,待遇良好卻不解決北京戶口,按照現行政策,正在讀高一的女兒必須要回到戶籍所在地去參加高考。他們既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女兒的戶口,更不可能陪孩子回到原籍,即使回到原籍,完全不同的課程和激烈的高考競爭,也不能保證女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把孩子送到國外,成了唯一的選擇。

  4、近年來,中國赴美留學人數激增,特別是低齡留學生數量。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出國留學就是一種成功捷徑”,使出國留學從以前的讀碩士本科延伸到去國外讀高中、小學,甚至向幼兒園蔓延,留學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小留學生”群體多數尚未成年,心智還未完全成熟,語言的障礙、群體的小眾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在生活、學習和人格成長中他們更需照顧、引導。剛到國外,他們往往不太適應當地的文化風俗、生活習慣,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

  2014年暑期,小交換生溺斃的意外導致許多中國家長恐談“家庭泳池”,甚至打越洋電話給中介,希望不要安排孩子住有泳池的寄宿家庭。然而,寄宿家庭的安全隱患並非只存在於泳池,對於初來乍到且語言不過關的小留學生而言,既缺乏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外部關愛,自身又缺乏安全意識,自律性、獨立性較差,不具備充分規避危險的能力,才是最大的隱患。

  同時,心理學專家也表示,留學生不但要面臨和國內同齡人一樣的精神壓力,還要適應新的文化和語言環境,心理問題不容小覷。一些小留學生因學業跟不上輟學,身份和生存都成問題,有的走上絕路,有的鋌而走險誤入歧途,甚至危害社會安全。有教育專家就曾呼籲,低齡留學存在很大風險,家長切勿盲目跟風。

  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也不是所有留學的孩子都會有所成就。在家長的眼裡,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是在脫離父母庇護的環境下,孩子的情商決定了他***她***是否能渡過難關,順利適應新的生活。如果孩子的個性太“宅”,不善交流,再加上有顆受不了委屈和挫折、敏感易受傷害的“玻璃心”,父母則要對留學三思而後行。

  其實,出國留學並非看上去那麼美,很多時候實際回報和投入並不成正比。專家和業內人士提醒,雖不能否認出國留學的諸多益處,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出國留學並不適合每個人。所以,選擇留學,最好還是要因人而異,不可盲目跟從,更不可以家長的威嚴強逼孩子出去。

  到國外學習本來是件好事,但年齡過小的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旦到了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學習、生活,勢必會面臨從價值觀念到行為方式的一系列衝突。而這時家長又不在身邊,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意志薄弱,有可能誤入歧途。對於當前不少家長嚮往國外寬鬆、靈活、務實的基礎教育,無論多麼先進的教育體系也無法取代家庭教育和親情。年齡較小的孩子,正處在一個敏感、不穩定的成長階段,更需要監督和關心。

  對比較依賴父母、自理能力不強、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最好不要過早出國,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失去方向,即便出國最好有家長的陪伴。對於那些計劃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言,要將其作為人生規劃的一部分,到哪個國家、學什麼專業、將來的就業方向等,一定要做好計劃,不要盲目跟風。

  5、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41、39萬,比2012年增長了3、58%,報告還顯示,本科及以下學歷就讀人數增長仍然迅猛,且低齡化趨勢明顯,碩士留學在出國留學總人數中佔的比例則明顯下降。另據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低齡學生出國留學人數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赴海外讀高中的學生比往年增加兩到三成,高中畢業參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學的學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雖然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不斷攀升,但中國學生入讀名校的機率有所下降。首先,名校的申請人數不斷增加,但是其錄取率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名校的錄取要求不斷提高,申請難度增加,然而中國學生的競爭力不足。從英語能力和學術能力兩方面來看,都與世界名校的錄取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學生熱衷出國留學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於大學期間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而言,大部分會選擇留在國外就業;而另一種抱著出國可以混個好學歷的心態出國的學生,這樣的“海歸”含金率其實並不高。這樣的“海歸”,回國後也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使得這些“海歸”失落感增強。

  出國留學經過井噴式增長以後,進入穩步增長的狀態,而留學回國的人數與此相比,則出現井噴式增長的狀態。《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調查顯示:有65、4%的留學生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學成歸國;有26%的留學生受訪者表示,自己尚未想好,到畢業時再看;有5、3%的留學生受訪者則表示,自己希望能夠留在國外;另有3、3%的留學生表示,回不回國自己無所謂。相比之下,家長受訪者對留學生回國的選擇佔比為40%,比學生受訪者少了15個百分點。受國家千人計劃等好政策的吸引,在國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學的學科適合在國內發展,公派留學必須學成歸國等是受訪者回國的原因。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2014年11月26日釋出《2014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留學人員累計回國人數比接近5成,包括博士、碩士在內的所有回國留學生中,有8成人員月薪在1萬元以下。近6成期望在北上廣深尋找職業發展機會。留學回國人員中,選擇工商管理和應用經濟學的學生幾乎佔到總數的一半。碩士和學士層面的留學生專業選擇集中,經濟、金融受追捧,回國就業時會加劇競爭。與過去相比,如今大部分“海歸”已經不再被人們貼上精英的標籤。近年來留學歸國人員的薪酬和國內大學畢業生薪酬差異不大,也引發了“留學到底值不值”的討論。留學成本高,收益卻似乎並沒有實質提升。

  6、專家預測,未來5年,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人數多的歷史拐點,中國將從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迴流國。事實上,許多留學生出國本意是留在海外工作,但是事與願違。另外,中國留學生大多扎堆就讀商科專業,中國學生在美國最容易就業的是理工科專業學生,而商科、社科、藝術類等專業的學生,在美國就業相對較難。

  近年來隨著“海歸”越來越多,很多人甚至成了“海帶”,想找一份工作都很難。如今僧多粥少的困境使留學生就業競爭力也呈現出下降趨勢。對部分人而言,海外留學的經驗並沒有起到太大的專業教育意義,高不成低不就,遭遇就業尷尬。

  海歸就業難度增加、待遇下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文書看來,是一個正常趨勢:“因為出國門檻降低了,國內外教學質量差距的縮小也導致海歸的價值相對下降。”

  進入新世紀以來,出國留學人數快速增加,其中自費留學生已佔九成以上,同期,回國海歸一般以碩士為主,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時間都比較短,逐步呈現出大眾化的特徵。“過去海歸的海外經歷動輒七八年,現在有的出國讀個碩士只需1年。在海外學習時間縮短,意味著投資降低了,那麼作為回報,求職機會和薪水比起以前肯定會低一些。”

  儘管如此,整體來看海歸群體的就業問題並不算太突出。“海歸就業可能不像前些年那麼順風順水,但相對更好的受教育質量和較豐富的國際經驗讓他們在就業方面仍有優勢。”高文書強調。2013年的資料顯示,86%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其中,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佔65、3%,多數海歸併沒有變成“海帶”或“海蔘”。

  光環褪去,優勢仍在。據瞭解,目前,不僅高層次稀缺人才備受國內市場歡迎,普通海歸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在國外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留學生,回國後先不說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在求職過程中有一種受重視的感覺。”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碩士畢業的史嘉歷數了留學生回國的優惠政策:辦理戶口有優勢,可申請各種政府創業就業獎金,在創業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學生創業園提供***。史嘉正在考慮買車,“回國留學生購車有免稅政策。”

  “未來中國人才的流動態勢一定是‘大出大進’。”高文書認為,出國留學人員與留學歸國人員仍將長期保持在高增長狀態。這種情況下,未來海歸們更需要認清形勢、調整心態,不是憑藉海歸的身份而是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向市場“要價”。

  7、不論是規避應試教育制度,還是獲取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抑或利用消費上的差異來建構階層身份和社會認同,“出國留學熱”的背後,有著厚重的利益考量和情感糾葛。作為一種理性選擇的結果,“出國留學熱”與按部就班地參加高考相比,出國留學意味著更高的含金量和發展機遇。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教育改變命運的顯示度下降、週期性加長,即使是風光無限的高考狀元,不少人在職場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從這個角度上說,“百萬留學三千月薪”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價值迴歸,是對不切實際的教育期望“潑冷水”。

  作家方方曾指出,當下年輕人所處的“世道”是“一切成功以發財、當官、出名為標準。那些辛勤勞動而獲得的平凡生活,卻不被認為是成功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月薪三千”可能會成為失敗者甚至是無能者的標籤;但是,這個崗位也未必不是個人所喜歡和熱愛的。

  在社會流動加速、分工細化的格局下,海歸在職場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競爭。海歸收入不盡如人意,從側面反映了社會進步。更何況,功利化的海外留學,留學生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即使花費不菲“鍍金”,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海歸就是精英。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月薪三千的勞動者即使暫時不如意,將來仍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摒棄好高騖遠、跟風從眾的教育價值觀,消減“一步登天”的浮躁和功利心態,懂得尊重普通勞動者和平凡崗位,給未來更多的成長空間,“百萬留學三千月薪”才不會成為稀罕事兒。

  作答要求:

  一、結合“給定資料1~2”,談談造成我國留學熱的原因。***10分***

  要求:全面準確、分條歸納。不超過200字。

  二、根據“給定資料3”,歸納出我國現行教育藏有哪些弊端。***10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潔。不超過150字。

  三、“給定資料4”中有教育專家呼籲“低齡留學存在很大風險,家長切勿盲目跟風”。L市現低齡留學熱潮,為指導家長理性看待留學問題,請你以L市教育局的名義,草擬一封致本市低齡留學生家長的公開信。***20分***

  要求:內容具體,符合實際;語言得體,通俗易懂。不超過400字。

  四、隨著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的不斷增加,盲目留學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也引發人們關注。請結合“給定資料5~6”,擬寫一份關於我國留學生問題的調研報告。***20分***

  要求:

  ***1***只寫標題和正文;

  ***2***內容全面,條理清晰;

  ***3***不超過500字。

  五、“給定資料4”劃線部分中提到“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出國留學就是一種成功捷徑’”,請結合你對該觀點的認識,以“出國留學未必很‘美麗’”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

  ***2***聯絡“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總字數1000~1200字。

下一頁更多有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