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申論是河北公務員考試科目,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寫作技巧,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考生參考學習。

  :風雨家國夢

  窮春秋,演河圖。從上古的洪水傳說到周商的烽火諸侯,從秦漢的史家筆墨到三國的羽扇綸巾;從魏晉的詩酒風流到元明的戲臺話本。直到近代的歷變滄桑,文化的兜轉傳承,國運的起落沉浮,通過傳說與故事走到我們身邊,讓歷史變成流動的畫面,讓文化變成的深遠的記憶。在當下我們在力圖建設文化強國,形成家國夢想最好的拼圖,真正要做的不僅是巨集大的戰略構想,還需要契合於時代中國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更易於貼近民眾,更易於形成記憶,更易於開展交流,所以繁榮文化實現家國夢想,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的接受。文化的傳承並非是單純的文化概念的感知,對於廣大民眾而言,需要擁有更好的載體才能易於接受,才能從感性最終變成理性的認識,變成家常變成心靈的慰藉。對於當代青年來說,韓國文化美國文化並不是通過僵硬的感知而獲得,更多也是源於影視故事的交代,從而形成文化層面的感知和影響。因此,傳播中國文化,通過故事是最好的渠道,需要我們樹立鮮明的形象,有最佳的創新,才能讓文化不是冷冰冰的概念,不是晦澀的名詞,才能讓民眾接受故事從而感知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的繁榮。歷盡30年的發展歷程,每位中國公民的履歷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走向豐盈,有坎坷和無常也有輝煌璀璨,每個人都感知到物質生活的充盈,但是文化生活卻存在問題,古典文化經歷斷層之後消失殆盡,文化遺蹟在商業化浪潮面前岌岌可危,我們需要的精神的皈依甚至是詩意的棲居,但是內心難免蒼白,因而繁榮文化不僅是國家的需求更是民眾的需求時代的需求,真正讓文化可以根植於內心的莫過於故事,故事才能讓形象不滅,形象才能使文化永存。文化繁榮,渠道很多,需要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否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講非物質文化的歲時節令,講當下社會的價值呈現,對於文化的引領意義重大。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交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是發展經濟,我們的文化也需要拿來與輸出並舉,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那些沉浸在中國人骨髓深處的優秀價值,那些謙虛大度的君子風範以什麼才能恆久流傳。不妨回想民眾對於國家的認知,想到英國想到的是莎士比亞,羅密歐朱麗葉的愛情依舊縈繞心海。想到法國想到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敲鐘的老人和美麗善良的少女。想到以色列就想到舊約故事裡面引領整個民族的英雄在耶路撒冷喜悅或是憂思。一國文化往往外化於形象,而形象的出處源於一段一段的故事。因而中國文化的交流和輸出,重要的依舊是故事,依舊是故事裡的人。

  明代戲劇家徐渭在評南戲時說“夫點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動人,越自動人。”講好中國故事同樣如此,需要雅緻符合於價值引領,需要俗趣,滿足於民眾訴求;需要淡薄,在國際交流中放平姿態,需要滋味,在傳播過程之中展現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實現有關文化的家國夢想。

  :文化自信

  從海昏侯的馬蹄金到故宮的石渠寶笈,博物館一票難求,人們在與文物的對話中感受歷史;從《大聖歸來》到《大魚海棠》,電影院人頭攢動,一年440億元票房堪稱奇蹟……

  這只是當代中國文化場景的兩個“特寫鏡頭”。近年來,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為公眾拓展了心靈空間、構築起精神家園。“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與文化的 互動生長,正是一個最好的註腳,印證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的判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個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為河。有源頭活水,有支流匯入,一路奔騰向海,會穿行峽谷掀起巨浪,也會途經平原靜水深流,沉澱下河床,滋養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機。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勢、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賡續文化的基因。對於我們,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百年來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深層精神追求的結晶,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涵養我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暢、源遠流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

  文化,可喻之為山。壁立萬仞,挺拔巍峨,為地之鎖鑰,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樹參天,也有溪流邊野花爛漫,可曲徑通幽,更可登臨遠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遠之處、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間樹立文化的座標。對於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劃定時代的價值航標,是人生奮鬥的夢想之舵、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流淌於歷史與現實的精神潛流。奇偉瑰麗、高邁超絕,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文化,也可喻之為海。萬川湧入,涓流彙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豐富而成其廣。可載大舟,亦可浮一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發展文化,就需要發展其多元、多樣,其寬容、寬廣,才能在相容幷蓄時更新文化的血脈。對於中國,歷史之船已經駛入“世界歷史”的廣闊海洋,“文化的對話”成為必然和必須。一方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鑑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也要以中國文化豐富人類文明的基因庫。不拒眾流、揚帆出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應然”境界,“實然”卻常遇尷尬。或是矮化、僵化傳統文化,解構、消減革命文化,截斷了河流的脈絡;或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進來”也不“走出去”,封閉了海洋的疆界。復興之路上,增強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遠。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必然會造成一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或者暫時退出勞動崗位,帶來本人及其家庭經濟和生活的困難,需要國家提供生活保障。社會成員在年老、體弱、疾病、傷殘、遭遇災害等情況下,也需要國家提供物質幫助或者給予救濟,以維持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近年來我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程序加快、就業形式日益多元化等嚴峻挑戰。為了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今後應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各項社會保障制度。

  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社會保障最初只覆蓋工業工人,隨後依次逐漸擴充套件到商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公務人員和農業工人、個體勞動者和小業主,甚至工薪勞動者的配偶。擴大社會保障範圍,使之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期奮鬥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未來社會保障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再考慮到國家層面上的社會保障資源嚴重不足,經濟不景氣時社會保障支出反而會急劇增長,因此,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的時候,支付起點應相對低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從整體上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廣覆蓋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長期政策選擇。

  針對國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應在借鑑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自己的國情與國力,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國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礎性作用,解決國民在遇到收入風險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尚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這樣,補充保險或政府鼓勵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包括國家強制的最低水平的社會保險、由繳費決定或自願購買的補充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構成。

  要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往主要採用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籌集到足夠的基金以備未來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社會保障既能體現自己養活自己的原則,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備將來使用。這就要求實行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即實行以部分積累製為主體,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並存,個人賬戶制、捐贈、發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願者服務等形式相結合的多種來源渠道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

  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形成法治化、規範化、高效化的社會保障執行管理體制。依法辦事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執行、管理只有以法律為依據,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發展。

  社會保障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的穩定器、安全閥,事關廣大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善社會福利,從而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