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孟子作文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為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題記

  他,一個平凡至極的人。他沒有秦皇漢武的創舉,他沒有商鞅範彝的謀略,他更沒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沒有位高權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沒有指點江山的霸氣。與他們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點點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但他演繹出了他的史詩,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體,他認為哲學的思想中最高的範疇是天。

  他,在那個戰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賤君貴的不平扥的時代中。他傲然站出來,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藐視王權的思想。他將所有人無論貧賤,無論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聖人與我同類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個身如草芥之人卻心繫天下。走訪四海,關心民生,面對王權,他無所畏懼,直諫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王權至上的年代中依舊無法動搖他的思想。面對高位的誘惑,生死的威迫他依舊保持著本心。與人樂樂而非獨樂樂,這便是他的樂。

  他,如大海包納以為。他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面對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對不仁,他直言請柬“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他提倡仁政,而仁者無敵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書生,卻成為了使人眼中的勝任聖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卻無視金錢名利的威誘:他,一個平凡的子民,卻捨生於直言進諫的艱苦道路上。

  他,一個平凡的人,卻在我們每個人之上,他擁有著天一般的胸懷,一樣的淡然。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紅塵,他所為的,只是保持本心。

  篇二

  認識孟子是從認識孟子的文章開始的,當我第一次讀到那樣氣勢磅礴的文章時,心已被這位“亞聖”折服了。在那一句句連珠妙語中,我彷彿看到一位大家穿梭於各諸侯國間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寬廣胸襟註定了他要心憂天下,情繫百姓。孟子其實不是聖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學者,普通的孟子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他哀民生疾苦,他樂國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與他站得比別人高,看得比別人遠,憂得比別人多。於是孟子便站在高崗上獨自品味著孤獨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於寂寞,他不斷的在各國遊說,他只是為了實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無飢色”的理想,然而在那個戰亂紛紛的時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樣遙不可及。他不斷地寄希望於各國君主,而那些醉心於戰爭的君主們卻一次次將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許孟子在想:總有一天我會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堅定的信仰來了。人,是不可以沒有信仰的,沒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價值,孟子的信仰源於那顆博大的仁愛之心。

  孟子終究沒有成功,他還是孤獨的站在高崗上,品味著的孤獨,堅持他的堅持,努力著他的努力。

  這使我想起了莊子,那個消極避世,那個整天唸叨著“逍遙遊”“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的老莊,與其說他自在,不如說他自私。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雖然他曾經努力過,但最後他選擇了放棄,他沒有孟子的韌性和堅強,於是他冷眼旁觀,觀世間種種荒唐與罪惡。無可否認,莊子在放縱,在自暴自棄。

  莊子的文章極美,美得飄然,美得輕逸,我喜歡莊子猶如孟子,卻無法苟同莊子的人生觀。莊子追求自由事實上追求的是一種享受,在那樣烽火連天的時代,莊子卻享受著內心的悠閒自得,彷彿這個世界與他無關。他完全可以繼續努力,他也曾有過那樣的機會,但他怯於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說莊子是懦弱的!

  莊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實則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個大家都不自由的時代,莊子怎能獨自超然與物外呢?正因為莊子不是站在高崗上,所以他沒有孟子的視野開闊,所以他也寫不出如孟子般大氣磅礴的文章,他更說不出“生與憂患死於安樂”“德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嬸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莊子都沒有成功,然而卻各自賦予了失敗以新的意義,孟子是努力後的無怨無悔,莊子是放棄之後的一事無成。孟子,莊子,孰高孰低?

  篇三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著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遊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著暴力,流行著吞併,肆虐著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遊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範。

  孟子作為亞聖,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