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報告範文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那麼植物研究報告要怎麼寫呢?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植物研究報告範文,僅供參考。

  1:

  植物主題研究報告——對向日葵的研究

  濰坊文華國際學校 初一四班 三組

  課題名稱:對向日葵的研究

  研究背景:本學期,學校進行了一次植物主題性學習,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小組打算對向日葵進行一番研究。

  研究目的:1、對向日葵進行充分的瞭解,瞭解向日葵的向光性。

  2、通過對向日葵的研究,加強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對資料的整理能力以及小組之間的協作配合。

  3、通過對向日葵的充分了解,學習向日葵對生活的熱愛,樂觀面對生活。

  研究過程:一、蒐集資料。進行充分的蒐集,掌握有關的資料,初步對向日葵進行了解。

  二、進行觀察。對向日葵實物進行充分的觀察,結合蒐集來的資料,對向日葵進行更深一層的瞭解。

  三、總結匯報。對兩次活動進行總結匯報,談談自己的收穫。

  研究措施和方法:實地調查,查閱資料

  研究成果: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向日葵

  別稱:朝陽花、轉日蓮、向陽花、望日蓮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菊目

  科:菊科

  屬:向日葵屬

  種:向日葵種

  分佈區域:原產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果實:葵花籽***瓜子***

  果實型別:瘦果

  花語:沉默的愛,愛慕

  形態結構:

  1年生草本,高1.0~3.5米,對於雜交品種也有半米高的。莖直立,粗壯,圓形多稜角,被白色粗硬毛。葉通常互生,心狀 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頭狀花序,極大,直徑10~30釐米,單生於莖頂或枝端,常下傾。總苞片多層,葉質,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黃色的舌狀花,不結實。花序中部為兩性的管狀花,棕色或紫色,結實。瘦果,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稍扁壓,果皮木質化,灰色或黑色,俗稱葵花籽。性喜溫暖,耐旱。原產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組成:根、莖、葉、花、果實五部分

  根:

  向日葵的根由主根、側根和鬚根組成。主根入土較深,一般為100~200釐米;側根從主根上生出,水平方向生長;側根上長有許多的鬚根。側根和鬚根上著生根毛。

  莖:

  莖稈圓形直立,表面粗糙並被有剛毛。莖由皮層、木質部和海綿狀的髓組成。向日葵的胚莖有綠色、淡紫、深紫等,是苗期識別品種的重要標誌

  葉:

  向日葵的葉分為子葉和真葉。子葉一對。真葉在莖下部1~3節常為對生,以上則為互生。真葉比較大,葉面和葉柄上著生短而硬的剛毛,並覆有一層蠟質層。

  花:

  向日葵為頭狀花序,生長在莖的頂端,俗稱花盤。花盤上有兩種花,即舌狀花和管狀花。舌狀花的顏色和大小因品種而異,有橙黃、淡黃和紫紅色,具有引誘昆蟲前來採蜜授粉的作用。管狀花,位於舌狀花內側,為兩性花。花冠的顏色有黃、褐、暗紫色等。

  果實:

  果實為瘦果,習慣稱為種子。果實包括果皮、種皮、子葉和胚四部分。食用型種子較長,果皮黑白條紋佔多數,果皮厚。油用型種子較短小,果皮多為黑色,皮薄。

  生長習性:

  向日葵四季皆可,主要以夏、冬兩季為主。花期可達兩週以上。向日葵生長相當迅速,通常種植約兩個月即可開花,其花型有單瓣、重瓣或單花、多花之分。

  向日原因:

  向日葵從發芽到花盤盛開之前這一段時間,的確是向日的,其葉子和花盤在白天追隨太陽從東轉向西,不過並非即時的跟隨,植物學家測量過,其花盤的指向落後太陽大約12度,即48分鐘。太陽下山後,向日葵的花盤又慢慢往回擺,在大約凌晨3點時,又朝向東方等待太陽升起。

  在陽光的照射下,生長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細胞拉長,從而慢慢地向太陽轉動。在太陽落山後,生長素重新分佈,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轉回起始位置,也就是東方。

  但是,花盤一旦盛開後,就不再向日轉動,而是固定朝向東方了。為什麼最後要面向東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這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對向日葵的繁衍有益處。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溫,如果溫度高於30℃,就會被灼傷,因此固定朝向東方,可以避免正午陽光的直射,減少輻射量。但是,花盤一大早就受陽光照射,卻有助於烘乾在夜晚時凝聚的露水,減少受黴菌侵襲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在陽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盤成了溫暖的小窩,能吸引昆蟲在那裡停留幫助傳粉。

  向日葵的花托部生長素背光分佈,所以背光側的莖生長較快,莖就會向光源處彎曲。

  研究體會及結論:

  這次植物主題研究收穫頗豐,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沉默的愛”——向日葵。它,沒有榕樹的繁枝葉茂,沒有梅樹的粉妝黛綠,也沒有竹子的堅韌之軀。它,只有一追求光明的心,追逐太陽,追逐希望!這次植物主題研究讓我們對向日葵進行了充分的瞭解,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素質,使我們小組成員之間配合更加默契。我們要向向日葵一樣擁有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陽光天性,善於發現微小幸福,容易發現事物好的一面,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2:

  一、校園植物的作用 ○校園是一個人群集中的地方,“綠色”校園是每一位師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的第二家園,它對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起著重要作用。安靜、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為師生提供課外休息活動的場所,置身於清新和諧的綠色校園內,不僅可以讓師生觀賞到各種植物景觀,呼吸新鮮空氣,消除大腦疲勞,而且更讓學生感受到美的薰陶,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優秀品質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綠色植物,維繫著生態平衡,使萬物充滿生機,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美化環境 運用樹木花草不同的形狀、顏色、用途和風格,配置出一年四季色彩豐富,喬木、灌木、花卉、草皮層層疊疊的綠地,鑲嵌在城建築群中。它不僅使學校披上綠裝,而且其瑰麗的色彩伴以芬芳的花香,點綴在綠樹成蔭、蓊鬱蔥蘢中,更能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為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創造優美、清新、舒適的環境。

  2,淨化空氣 綠色植物對淨化空氣有獨特的作用,它能吸滯菸灰和粉塵,能吸收有害氣體,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據測定: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產生750公斤氧氣,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以成年人每日呼吸需要0.75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計算,則每人有10平方米的樹林面積,就可以消耗掉每人因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供給所需要的氧氣。據上海地區對一些常見的綠化植物進行了吸硫測定,發現臭椿和夾竹桃不僅抗二氧化硫能力強,並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強。臭椿在二氧化硫汙染情況下,葉中含硫量可達正常含硫量的29.8倍,夾竹桃可達8倍。其它如珊瑚樹、紫薇、石榴、廣玉蘭、棕櫚、銀杏、檜柏、粗榧等也有較強的對二氧化硫的抵抗能力,刺槐、女貞、泡桐、梧桐、大葉黃楊等樹木抗氟的能力比較強。另外,木槿、合歡、楊樹、紫荊、紫藤等對氯氣、氯化氫氣體有很強的抗性;紫薇可吸收汞;大多數植物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銀杏、柳杉、樟樹、海桐、青岡櫟、女貞、夾竹桃、刺槐、懸鈴木、連翹等淨化臭氧的作用較大。樹木還能吸收氨、鉛及其它有害氣體等等。故有

  3,調節氣候 樹木能提高空氣的相對溼度, 為師生的生活創造涼爽、舒適的氣候環境。樹木也能調節氣溫 ,這是由於樹木可以減少陽光對地面的直射,能消耗許多熱量用以蒸騰從根部吸收來的水分和製造養分,為人們創造了防暑降溫的良好環境。據測定,夏季綠地的氣溫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廣場等建築區的溫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溫度高達30℃—40℃,而草地的溫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溫度更低,一般情況下,公園中的空氣溼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

  4,減弱噪聲 茂密的樹木能吸收和隔擋噪聲。據測定,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噪聲10-15分貝;公園中成片的樹林可以降低噪聲26-43分貝;綠化的街道比不綠化的街道可降低噪聲8-10分貝。在森林中聲音傳播距離小,是由於樹木對聲波有散射的作用,聲波通過時,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而逐漸消失。同時,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毛,就象電影院裡的多孔纖維吸音板一樣,能把噪聲吸收掉。

  二 、課題的提出 ○

  我們的校園坐落在美麗的杭城,她猶如一座綠色公園,校內綠化達到了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的設計特色。每當我們漫步於風雨長廊或站在樓上極目遠眺整座校園,就會感到特別的幸福!但經我們初步調查,大多同學對校園植物瞭解甚少,對如此豐富的、方便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利用起來,讓學生自己去了解一下校園植物及其分類。同時,作為朝暉學子,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給大家身心帶來寧靜致遠的校園。為此在指導老師的推動下,我們七<11>班全體學生決定對學校各種樹木進行一次研究性學習,主要對植物種類、用途、分佈、習性等進行一次較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使大家更快更易的熟悉校園植物,並初步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調查範圍 ○

  學校校園內所種植的各類木本植物。***花卉、野生類不列為本次研究範圍***

  四、調查方法 ○

  實地調查、實物標本、查閱資料、訪談、小組討論。

  五、研究時間 ○

  課餘時間及專項的活動時間

  六、研究成員 ○

  七<11>班全體學生。

  七、指導老師 ○

  戴老師

  八、研究過程 ○

  1、 實地調查 :由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參觀並初步認識校園內樹木,熟悉樹木分佈, 並做好記錄,畫出植物分佈草圖,將不認識的樹木重點記錄、做記號。 2、 採集標本 :利用選修課的時間,指導學生將不認識的和暫時不能確定的樹木的葉片採集下來,壓制做成植物標本。

  3、 查閱資料:與電腦老師聯絡,利用學生的資訊課時間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獲取各類樹木的相關資料***樹名、科名、習性與特點等***。另外,小組分工回家查閱有關資料。

  4、 核准資料:經過以上各項活動,學生對校園樹木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了使自己的認識更科學、更準確,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借閱了《植物誌》,小組分工核准,使我們的資料更全面、更完整、更準確。 5、 整理資料:集中、收集所有學員的資料,對資料進行全面整理、篩選、分類。

  九、研究成果 ○

  1、 全體學生對校園樹木的種類、科屬、習性與特點、分佈等有了一定的瞭解。 3、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收集、調查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協調的意識有所增強。

  5、 為學校綠化建設提供可借鑑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