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觀圖片_道路景觀效果圖

  道路景觀設計是道路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道路綠化與城市道路一起,形成城市佈局的總體脈絡,展現城市的景觀和藝術面貌。下面由小編為你提供的道路景觀效果圖,希望大家喜歡。

  道路景觀效果圖鑑賞

  道路景觀效果圖1

  道路景觀效果圖2

  道路景觀效果圖3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

  1 前言

  一般來說,城市道路景觀是在城市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築物、構築物、綠化、小品等組成的各種物理形態。城市道路網是組織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觀的視窗,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周邊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十分重視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

  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2.1尊重歷史的原則

  城市景觀環境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往往給人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也為城市建立獨特的個性奠定了基礎。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同時也要向前發展。對於傳統和現代的東西,我們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尋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形式與風格,塑造新的形式,創造新的形象。

  2.2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主張不為區域性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體的和長期的環境代價,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具體表現,就是要運用規劃設計的手段,如何結合自然環境,使規劃設計對環境的破壞性的影響降低到最小,並且對環境和生態起到強化作用,同時還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2.3保持整體性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原則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第一,從城市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第二,從道路本身出發,將一條道路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統一考慮道路兩側的建築物、綠化、街道設施、色彩、歷史文化等,避免其成為片段的堆砌和拼湊。

  2.4連續性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連續性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視覺空間上的連續性。道路景觀的視覺連續性可以通過道路兩側的綠化、建築佈局、建築風格、色彩及道路環境設施等的延續設計來實現。第二,時空上的連續性。城市道路記載著城市的演進,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進、文化演進和人類群體的進化。道路景觀設計就是要將道路空間中各景觀要素置於一個特定的時空連續體中加以組合和表達,充分反映這種演進和進化,並能為這種演進和進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3 各類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思路

  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產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籠統地研究城市道路景觀問題是不太切合實際的。因此,我們需要將城市道路進行分類,以便研究得更深入。城市中的道路按活動主體可分為車行道路、人車混雜型道路及步行道路等型別。不同型別道路因使用方式與使用物件之間的差異,在景觀設計上的側重與手法的運用上也各不相同。

  3.1 車行道路的景觀設計

  市區車行道路***快速路***受城市用地的限制,城市中的快速路常常表現為高架與立交的型式,其道路景觀設計與一般道路極為不同。

  3.1.1道路形式的設計

  由於快速路是在市區內,其高度、寬度、尺度設計應對城市傳統景觀加以充分考慮,以降低快速路對於傳統景觀及周邊環境的割裂,尤其是要控制快速路的高度以避免對傳統建築立面所講求的比例關係造成破壞,必要時可採用地面式或拉開與建築高度的差距。

  3.1.2建築形式的設計

  建築物的尺度應與快速路和諧,可採用雙重尺度,建築的上部恰恰是在快速路上運動的汽車中人的視覺範圍內,因而只需設計色彩效果,而建築的下部是慢速運動的行人視覺可及範圍,可採用人的尺度進行設計。快速路形式單一,交叉口少,很容易形成單調而乏味的街景,因此地標建築的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它的視覺標誌性可以成為道路景觀的高潮,使枯燥的道路景觀有節奏和興奮點。

  3.1.3道路設施的設計

  快速路上的道路設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設施、標誌廣告牌、資訊顯示牌、護欄、隔音板等。這些設施的設計不應僅僅是道路功能的補充與完善,還要注重它的視覺效果上對快速路的美化與修飾功能,更要避免自身對景觀的消極影響。

  快速路的立交橋和匝道會產生大量的“失落空間”。這些空間為快速路的綠化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契機。綠化鋪作的幾何構圖配以相應的喬木、灌木栽植與快速路自身的線型交織在一起,會形成在大尺度上的景觀的和諧。但也應該注意這種綠化不應僅僅是一種視覺需要,還應注意其可達性,使其成為人們遊憩的場所。

  3.2 人車混雜型道路景觀設計

  城市中人車混雜型道路又可分為交通性為主的道路與生活性為主的道路。

  3.2.1 交通性為主的道路

  交通性為主的道路一般擔負著城市各個功能區之間的人流物流的運輸,其交通流量大,通常路幅較寬。其景觀特性除了要滿足安全性、可識別性、可觀賞性、適合性、可管理性以外,還因有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如公交車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

  3.2.1.1道路形式的設計

  交通性為主的人車混雜型道路首先要考慮其安全性,將機動車與自行車隔離,由於考慮通行速度,多采用直線,在道路線型上不宜產生特色。其景觀設計主要是通過對道路空間、尺度的把握,推敲建築物高度與道路寬度比例提升其形象。

  3.2.1.2建築形式的設計

  建築形式的設計需要考慮車、人的雙重尺度。對於車行來說,強調建築物外輪廓線陰影效果和多彩的可識別性;而對於自行車和步行來說,由於車行速度較慢,行人數量增多,對建築的觀察時間較長,建築物底層立面的質感、細部處理要給與精心的設計。

  3.2.1.3 道路設施的配置及設計

  此類道路的交通特點要求設定減速標誌和減速設施,隔離設施也有所增加;點綴小品設施為使用者提供方便,造型上應與整體環境協調,相同設施體現系列化、標準化。道路的文字標識要採用英漢對照,增進城市的國際化程度。

  3.2.1.4 綠化設計

  此類道路人行道尺度比較大,可考慮草坪、綠籬、花壇、行道樹等多種形式,樹木的種植間距不應對行人或行駛中的車輛造成視線上的障礙,在品種搭配上,應充分考慮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景觀效果。

  3.2.2生活性為主的道路

  生活性為主的道路車種複雜、車行速度慢,人流較多.可分為以居住為主的街道、以商業為主的街道和以行政辦公為主的街道,景觀設計強調其多樣性與複雜性。

  3.2.2.1街道形式設計

  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以城市生活為主,因此它的場所感較強。街道空間形式的設計首先要滿足活動內容的需要,並根據街道功能特點,可以考慮街道空間的變化,如沿街附屬空間的導人,彎曲、轉折,採用對景、借景等來豐富空間景觀。

  3.2.2.2沿街建築的設計

  此類街道應對建築的文化性與歷史延續性充分考慮,建築臨街的底層部分要精心設計。設施小品的設計應充分為使用者提供方便,同時應符合其使用功能,造型上應與環境協調、考慮文化內涵。廣告設計不宜過大,不能影響原有建築的體量與立面風格,藝術品設定要強調色彩、體量及易親近性等。

  3.2.2.3 綠化設計

  由於道路上行人數量較行車多,應儘量少用草坪,除行道樹外,其它形式的綠化適合採用帶花池的花壇、灌木等。設計中還要考慮綠化中的燈光效果,使綠化不會在夜晚顯得漆黑一片。

  3.3步行道路景觀設計

  步行道路的出現給城市帶來了很多生機,其景觀特性為安全性、方便性、舒適性、可識別性、可適應性、可觀賞性、親切性、公平性、可讀性、可管理性等。其景觀設計在考慮上述幾種情況之外,應格外強調個性化、人性化、趣味性、親切性的特徵,要充分注重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人與環境各方面的要求。下面介紹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設計。

  3.3.1道路形式

  通過街道空間形式來體現商業步行街的景觀個性。如德國布萊梅古商業街狹窄而彎曲的街道形式,構成了其特有的景觀形象。商業步行街建築的高度及其與街道寬度的比例,要以能夠營造親切、和諧的空間尺度和環境氣氛為宗旨,適於人們交往、休閒、娛樂行為的進行;沿街建築物風格、色彩、體量、質感會使商業街景觀具有鮮明個性。

  3.3.2地面鋪裝設計

  件選擇不同效能的鋪裝材料,如南方炎熱多雨,應選用吸水性強、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區應選擇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堅硬的材料,防滑防凍、不易損壞。鋪裝材料材質的選擇、色彩的設計能夠強化商業街的景觀形象。

  3.3.3設施設計

  步行道的設施設定要考慮在其中人群的多種使用需求,如停車場、自行車停車位、電話亭、自動提款機、垃圾桶、道路指示牌、導遊圖、座凳等,這些設施的設計應根據使用方便、造型別致、尺度親切、佈局合理、無障礙使用的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商業街多是有傳統歷史的,其設施設計也應充分體現文脈精神。

  3.3.4小品設計

  小品的設計,題材可以來自城市的歷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夠起到強化空間環境文化內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們在購物、觀景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小品的尺度要與人接近,使人感到親切、熟悉。

  3.3.5綠化設計

  為了能夠反映商業步行街的繁華特點,不宜採用高大的樹木,而且種植密度要適中,不影響兩旁的建築在人們的視野範圍內展現其商業氛圍。在供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廣場或道路區域性放大處種植一些遮蔭樹,這對夏季較為炎熱的城市能夠起到較好的降溫作用。

  道路景觀設計包括哪些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不同於廠區道路設計、山區道路景觀設計,城市道路是整個城市的”動脈”。

  道路景觀綠化是城市的“綠色通道”。是道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絡城市各個功能區的紐帶。它直接影響著整個城市的面貌、道路空間的規劃。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視覺審美。甚至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前面剛才和大家分享了道路景觀設計原則,現在主要來說說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主要包括哪幾部分?

  1、中央隔離帶綠化

  中央隔離帶綠化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相對車輛眩光照射,美化路容,減少行車所引起的精神疲勞,還有誘導行車視線方向,隔聲防塵的作用。

  種植形式可規則式種植。用相同品種、相同規格的苗木,按低密度、等距離的單排或雙排種植成綠籬,修剪整齊美觀,由於中央隔離帶土層薄、立地條件差,樹種上應選擇耐修剪、生長慢、枝葉濃密、抗逆性強的品種。常見的有蜀檜等。也可自由組合式種植。選擇灌木草結合,立體配置,按等距離的散植,造型上不宜繁瑣,簡潔組合為佳,形成點綴式,減少蜀檜的單調感,給人以豐富的視覺效果。

  a3.png

  2、兩側車行道分隔帶綠化

  兩側車行道分隔頻寬度不一,窄者僅1m,寬者可10m,一般窄的分隔帶上僅種植低矮灌木或花卉地被,既不妨礙視線,又增添了景色。隨著寬度的增加,植物配置形式多樣。利用植物的不同姿態和色彩,將常綠、落葉喬木、灌木,花卉地被等組合配置成高低錯落、有層次的線形景觀。對於一些土質瘠薄,不宜種植喬木處,可配置抗逆性強的灌木、花卉,按等距離的重複變化組合形式種植。無論是何種種植方式,都要注意的是,在道路端頭、人行橫道和車輛拐彎處不宜種植喬木,灌木的高度也不能妨礙行車視線。

  3、行道樹綠化

  有句古話說道“大樹底下好乘涼”。行道樹其主要功能是行人蔽蔭。由於其受到土地面積的限制,寬度往往在1~1.5m,而且行道樹上方常與各種電線發生矛盾,地下又有各種電纜、管道等,應在行道樹四周設定樹池,以便養護管理,行道樹選擇上應抗瘠薄、根系較淺、枝葉濃密大的樹種,以達到更好的遮蔭作用。

  4、邊坡綠化

  邊坡綠化可分為上邊坡和下邊坡綠化。上邊坡綠化是由於開挖土方所形成的路面以上的邊坡綠化。土質邊坡上可採用草坪噴播、藤本植物進行垂直綠化,石質邊坡可採用掛網噴播的藤本攀緣類植物綠化。下邊坡綠化是由土石方堆填路基所形成的路面以下的邊坡綠化。在土質邊坡高度相對較小的地段可種植喬木和灌木,它們的根系不僅能固土,吸收並輸送葉片,從而減少地表水流至坡下,有利於防止降雨出現的坡面滑落。在土質邊坡高度相對較大的地段,不宜種植大型喬木,因為直栽的高樹在樹坑附近根系較淺,易被風吹倒,其根系的延伸生長,又會造成路基的破壞。

  邊坡綠化樹種的選用必須適應當地氣候等自然條件,根系發達、速生植物以使當坡面結構較脆弱時將地表侵蝕降到最低限度,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應為多年生、耐乾旱、耐瘠薄、管理粗放、枝葉茂盛的灌木和小喬木。

  5、互通立交區綠化

  互通立交區綠化是指公路自身有其他道路形成的立體交叉橋的綠化。因此這部分綠化有較大的綠化寬度,在滿足行車功能的需要和視覺要求下,結合原有的環境,創造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意境。這也是道路綠化中最能體現人文意境的綠化設計部分。其綠化形式多樣。有開闊式綠化,以大面積草坪或花卉地被組合,再配以孤植喬灌木,給人以簡潔、開闊之感;平植式綠化,是以自然或規則的密植喬灌木組合的綠化形式,帶給人們鬱鬱蔥蔥的景觀效果;複合式綠化,是開闊式和平植式結合的綠化形式,由外向內配置草坪、地被花卉、花灌木組合、喬木排列的形式,既有密又有疏,既開闊又有層次。

  6、收費站、服務區綠化

  收費站綠化包括收費站臺和辦公區,服務區集加油、修理、住宿、娛樂、購物等為一體的綜合區。這兩個區域在綠化功能上有一定的共性:區分人流與車流,保證休息場所的安全與安靜。所以其綠化設計主要是通過空間劃分和植物配置,達到觀賞和休閒目的。樹木栽植形式以庭院式綠化為主,開放式,以現代形式結合區域性的自然式種植。可採用喬灌集合,常綠落葉結合的配置,少量的點綴幾株樹型優美、觀賞價值高的樹木,並通過園林小品和燈光的有機結合,襯托出建築物的藝術效果,豐富人們停車視覺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