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技是怎樣的

  明朝科技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之一,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及農學等,均對世界莫大貢獻。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希望大家喜歡。

  明朝科技歷史簡介

  明朝初期承繼了宋元的科技優勢,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明朝建造的船設計精良,裝備齊全,最大的船能夠長約147米,闊約60米,能夠容納1,000名船員,且最大的船能有9個桅杆。相比數十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乘坐的船隻長約30米,四個桅杆比較,可以見到明初科技的先程序度。中國發明的羅盤亦於此時傳入歐洲,使歐洲人能夠發現新大陸。明中晚期,因皇室的禁止、官員不理會發展科技等因素,明朝開始落後於歐洲國家。

  伴隨著西學的傳入,中晚明的科學技術出現了新的進步。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倒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這些明朝科學家幾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而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現代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與現代理論非常相似。方以智則在《物理小識》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從這些些來看,明朝的科技在當時來說是作了很多的改進,有很多的突破。而日用品也有科技上的突破,如於謙作的《詠煤炭》說明了明代煤已經十分普遍。

  而明朝宗室在科技上也有極大的貢獻,明宗朱載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確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並在數學、天文學方面亦多有建樹、貢獻;明初周王朱橚眄把四百餘種植物種於府內,並讓王府畫工將植物繪圖編製成書,名為《救荒本草》,對災時的濟民很有幫助。《救荒本草》共記有植物414種,並詳細描述了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學歷史上的重要書籍,亦是明朝農學上的一大突破。中晚明的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各種新式火器大量湧現。西方的佛郎機火炮、紅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國製造和使用。還有一些專門的火器論著出現,如茅元儀所著之《武備志》。這些火器在對抗倭寇及滿清時起了極大作用。

  明朝末期,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在他們傳播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傳入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當時中國的科學發展因為趨於緩慢,所以落後於歐洲。隨著西學傳入,使得中國少數的士大夫開始認識到西方學問之中有其優於中國之處,值得其學習。但這些改變並未造成中國人對於中西學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變。西學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術方面如天文曆法、測量以及所謂的“西洋奇器”等,對於中國學術本身的影響衝擊亦不大。而當時傳入中國的學問非常多樣,也有一些士大夫著手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書籍或著書介紹西學,例如徐光啟就曾與利瑪竇合譯了幾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基於雙方文化的歧異及認知方面的不同,也引發了一些衝突,例如南京教案等。

  當時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進入中國傳教之餘,還介紹了西學,這些西學如天文學、地理學、數學及醫學均是在這段期間傳進中的。明朝在軍事科技方面也做了不少改進,例如明初已經普遍裝備了火銃槍,還出現威力巨大的火炮。明中葉時,已經裝備當時最先進的兵器佛朗機炮和火繩槍,到了明末,最先進的武器就成了紅夷大炮了,明朝於1621年引入紅夷大炮,於1625年開始使用,於1630年大量生產。例如松江6個月內就能生產400門紅夷大炮,可見其科技的先進性。明朝還大大的改良紅夷炮,甚至發明新的火炮。除此以外,各類彈道研究都很快得到發展。而日本要到17世紀才認識大炮,直到明治維新前大炮仍然依賴進口。

  明朝科技:數學及物理

  1450年,吳敬完成了《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完成《律呂精義》

  1592年,程大位完成《演算法統宗》,是最早記載使用珠算計算方法計算平方和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了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根據歐洲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與中國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重著,並完成《同文算指》

  於1637年,宋應星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與現代相似的理論,認為聲音是由急速移動撞擊空氣或物件振動而產生,聲音則則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現代理論非常相似同年,方以智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念。同年,方以智解釋蒙氣差***現稱大氣折射***現象。

  明朝科技:醫學

  1406年,朱棣編成了《普濟方》,是一本關於方劑嘅醫學文獻,由明朝周定王朱橚、教授滕碩及長史劉醇編輯。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痘接種方法來預防天花疾病,後來更加傳入歐洲。

  1596年,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一部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

  1601年,楊繼洲完成《鍼灸大成》,後來由靳賢補輯重編,

  1617年,陳實功完成《外科正宗》,共四卷。

  1624年,張景嶽完成《類經》,張景嶽的代表作之一,繼隋朝楊上善的《太素》,又一個對《內經》進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於1641年,吳遊性完成《瘟疫論》,又稱《溫疫論》,是中國首部研究急性傳染病的醫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