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套路的套路成因

  武術套路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又被稱之為"套路運動"。中國武術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套路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獨特形式,也是區別於其他武術的一大技術特徵。但武術的核心並不是套路而是體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應的鍛鍊,將功夫放在套路上,對於真正的武功來說是一種低效率的練功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武術比賽中的棍術表演對於中國武術套路形成的原因,還缺少一個統一的認識。

  [1] 套路的產生原因是為了提到士兵身體素質,增強戰鬥力;或者是為了表演而加強藝術性的成分。

  [2] 套路是為了儲存武術的技擊動作,作為武術的基本訓練手段。還有人從中國傳統的禮儀出發,認為武術套路的產生是出於禮節性的需要。套路運動產生髮展動因

  要從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術本身的社會功能等三方面闡述武術套路發展的動因。
 

  1、人的生理需要是其得以產生和發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龐大而凶猛的野獸對原始人的生存是一個主要的威脅。狩獵,是原始人類為了維護生存所必需的活動。一個獵手,同時也是戰士,戰鬥時的武器,也就是狩獵的工具。嚴酷的生活條件,迫使人類不斷地改善自己的體力和智力,並在集體勞動過程中及部落戰爭中發展徒手或簡單武器的攻防格鬥技能。如拳打腳踢、躲閃、跳躍、摔跌等,這就是拳術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則是武術長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見,武術起源於生產勞動。

  當戰爭勝利後或勞動休息時,人們往往會把戰鬥和狩獵致勝的技術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榮譽。用這種“舞”的形式把攻防動作予以抽象再現,目的是抒發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擊方法。在戰爭中動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擊一刺沒有固定的動作規格。因而在舞練的過程中也沒有呆板的程式。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人們技擊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斷提高。這種沒有程式的舞練逐漸變成了有程式和表現主題的“武舞”。以後“武舞”隨著“舞”的藝術因素不斷增多,“武”的攻防格鬥因素減少,而成為專門供人欣賞的一種藝術活動,而“武舞”中的舞練形式及豐富的演練技巧都成了以後套路技藝中的主要內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進套路運動的產生和發展

  武術的套路運動作為人為的藝術,它的產生和發展必定受到人類的制約和推動。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維持生命***以後,接著而來的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滿足也就是人們各種情趣的滿足,這種情趣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是隨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武術套路運動作為一種藝術要想得以持續不斷地發展下去,也勢必隨人們審美情趣的改變而改變,這是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規律。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戰爭繁多,“武舞”雖是經過加工提煉過的技擊動作,但它仍較近於實戰。到了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唐代,由於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文化交流頻繁,為各種藝術的繁盛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可以從唐代詩人杜甫所描繪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裡看出當時“武舞”的特點和性質。“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看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低昂……”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會中“武舞”的區別。即原始社會的“武舞”有實戰意義,而後者則更多的是從表演藝術效果為主,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和社會物質生產水平及人們審美觀的發展而發展有關。

  套路是由許多連續活動的技擊動作和藝術動作構成。人們不僅能從這些動作中獲得外在形體美的感受,而且還能從動作力度的強弱、運動速度的快慢、沉浮節奏上的對比中獲得國畫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們產生無限的聯想。這種聯想的產生,可以使人們的感情得以抒發,而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套路除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外,還具有較強的健身價值,它的健身價值和欣賞價值一樣,從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們所認識了。正是人們健身和藝術欣賞的需要,才使其得以產生和發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產生髮展的根本動因

  武術套路源於技擊,我們可以從武術套路的絕大多數動作都體現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證明,但它又不同於技擊。如果用套路中的動作來進行實戰顯然是不符合實踐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於攻防實戰,它是技擊動作經人們改造、組織和提煉後再加入其它藝術內容串連編排而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產越加豐富,套路內容和各種演練技巧就越加多樣,從而出現了象“木蘭拳”等這樣很少有實戰技術意義的觀賞和健身類拳術。

  構成套路內容的動作不具備實戰技擊的要求,這種性質決定了套路的發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從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武術套路或是武術套路的雛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現。如《干鏚舞》、《東海黃公》、《破陳樂》等,這些“武舞”表現與技擊有關的場面都是從實戰的動作中加工提煉編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們的筋骨,鍛鍊人們的身體;二是表現生活,從昔日戰爭和人獸相鬥場面的再現中激發人們的情感,使人們產生一種美的享受。

  套路內容多數取材於技擊,因而技擊內容的發展無疑也將促進其形式——套路的發展。殷周交替時出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武術家越女是把“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武術技擊中的古代前人之一。在《吳越春秋》中越女所談的創術之道,精闢地闡述了動與靜、快與慢、攻與守、虛與實、逆與順等矛盾的辯證關係,這種用陰陽這一古代哲學的樸素的辯證法來解釋劍理的思想對以後套路的演練風格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人把實戰技擊中的陰陽學說運用到套路中,並加以改造使其為套路的演練效果服務。從今天的“剛柔虛實、動靜疾徐、起伏轉折”等套路節奏轉換的特點中,不難看出這一影響所產生的效果之大。正是這種節奏的參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現攻防技擊含意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們健身和審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練的過程中,通過這種節奏所組織起來的步法、動作、姿態和動作組合,實際就是套路表演中動作意義的主要提示,從視覺和本體感覺上感染觀者和練者,從而直接從套路演練中感受套路動作的寓意。所以,套路這種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4、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使套路運動得以完善

  目前,人們習慣於把武術稱之為傳統的民族體育專案,而實際上這是現代人從現代社會意識出發給它下的定義。中華武術在其千百年的發生、發展歷史中,一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宗教思想的影響,並受到中國封建社會落後、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社會環境的制約,它在表現形式上是一種格鬥手段和大眾的文娛活動形式,至少在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之前是這樣的。所以在沒有受到現代體育規範之前,武術不可能是現代體育的內容之一。嚴格地說,這種狀況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得以改變的,武術這種社會功能的轉變是人們根據現代社會的需要對武術做出的選擇。武術的實際性,在今天只能與其他體育專案存在的目的一樣,使鍛鍊達到自我身心鍛鍊,就象西方人學習拳擊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為了比賽、為了強健身體。只有這樣,武術才有可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我們今天社會所需要的武術套路運動,應是一種中國傳統武技與西方現代體育融合的一種人體鍛鍊形式。它在內容上可以是傳統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須是現代的、中西通用的。武術套路做為一種被規範了的體育運動專案,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傳統氛圍中的人所接受。武術作為傳統的一種格鬥手段,已漸漸地趨向消亡,這是我們今天武術套路運動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的寶貴遺產時,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於傳統,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傳統的東西僅是現代社會的點綴。因為現代人、現代社會正在不斷創造和形成新的傳統,這種新的傳統離他們更近,更具有實際意義。對於武術,人們亦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所以發展武術套路運動必須從現代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邁向奧運會,成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一種良好的健身體育專案才是唯一的出路。

  綜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術套路運動得以產生和發展,武術套路的形成與完善同社會的進步發展有著直接聯絡。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抗爭中以求生存為目的,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人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的,武術套路必須也要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這種發展方向又直接和人們的各種需要發生著必然的聯絡,即人們的需要決定著武術套路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