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故事大道理

  苦難與挫折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經歷了生活的坎坷,定會倍懂珍惜,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三境界與三層樓

  一個小沙彌,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沒有開悟,他相當痛苦煩惱。一天夜晚,小沙彌去拜見老方丈,向老方丈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楚糾結。

  老方丈對小沙彌問道:“徒兒,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嗎?”

  小沙彌請教道:“師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

  老方丈說道:“第一境界是求。世人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裡,覺得物質追求是生活的動力,一輩子都被物質假相迷惑所困,以為有了充足的物質,就能得到人生的全部美好幸福;不少人都傾盡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財富名利慾望,身體消亡的那一刻也沒弄明白自己為何而來,應該回歸何處,這一世都等於白來。世間大部分人活在這個境界中。第二境界是緣。一些人在物質豐富之時,發現物質只能帶給人們一些快樂、一些美好;物質並非能夠帶給人們全部美好幸福。尤其在物慾橫流之時,人們內心常常會充滿多愁善感、苦悶迷惘、憂悒傷痛,卻不知道如何消解排遣。一些人開始了內心精神的求索,尋求內心精神的寧靜、安逸,逐步脫離部分物質控制,有意識地選擇放下一些外在物質的東西,開始迴歸到身體本質層面,明白身體是修行的根基,生命是人生之本,開始珍愛自己、珍愛周圍親近的人,花費精力去修復還原自我的身體和心靈。這些人已經懂得了迴歸生命,進入到生命的本源。世間少數人活在這個境界中。第三境界是舍。一些人在內心精神修行中,上升到靈性境界,終於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一切創造的事,一切經歷的情,都是為了幫自己完成這一世的修行圓滿,每個與自己有緣者都是自己生命的貴人。無論好與壞、對與錯,看清了自己經歷的一切痛苦都來自頭腦的判斷分別,人再也不為一切所困擾,沒有了執著、痛苦,懂得調控情緒,意識與身體逐漸完整合一,體會到了所謂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所在,心靈開始成長、成熟,知道創造奉獻比索取擁有更美好幸福,明瞭感恩回報是人生最美的幸運與幸福,明白創造奉獻、惠澤眾生、造福眾人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間極少數人才能達到人生最高境界。”

  小沙彌聽了老方丈這番話,有所開悟道:“師父,你是說人生的境界越高,內心就越寧靜,精神就越崇高,靈魂就越高尚,人生就會美好幸福。”

  老方丈說道:“徒兒,你知道人生還有三層樓嗎?”

  小沙彌問道:“師父,人生有哪三層樓呢?”

  老方丈說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樓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樓是靈魂生活。具有第一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一層樓,具有第二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二層樓,具有第三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三層樓,人生的三層樓與人生的三境界都是互相對應的。你知道自己居住在哪層樓嗎?”

  小沙彌說道:“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境界?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心住在哪層樓?”

  老方丈說道:“這就是你迷惘不悟的根源呀!徒兒,只有明智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身處何境界,才能定位自己、求索人生,才能完善自己、成就人生。只有明智自己到底是誰,自己心住在哪層樓,才能有效地修行自己、造就人生。只有真正地明智人生,覺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奮鬥人生,才能創造大成人生。”

  小沙彌瞬間開悟——只有明智人生,覺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奮鬥人生,才能創造大成人生。

  2: 輸贏之間

  和尚上山砍柴歸來,在下山路上,發現一個少年捕到一隻蝴蝶捂在手中。少年看到和尚說,和尚,我們打個賭怎麼樣?

  和尚問如何賭?

  少年說,你說我手中的蝴蝶是死的還是活的。你說錯了,你那擔子柴就歸我了。

  和尚同意。說,你手上的蝴蝶是死的。

  少年哈哈大笑,說,你說錯了。少年把手分開,蝴蝶從他手裡飛走了。

  和尚說,好!這擔子柴歸你了。說完,和尚放下柴,開心走了。

  少年贏得一擔柴,高高興興挑回家,把詳情告訴了父親。父親是位參禪悟道的居士。他聽兒子說完,伸手給兒子一巴掌。說,你啊!你真贏了嗎?你輸也不知道怎麼輸的啊!父親讓少年擔起柴,到寺院給和尚送去。

  少年的父親看到和尚,說,師父啊!我家孩子得罪了師父,請師父原諒,柴我給您送回來了。少年疑惑不解。

  少年的父親對少年說,師父說蝴蝶死了,你才會放了蝴蝶,贏得一擔柴。可是師父贏的卻是你的慈悲。

  和尚把柴收下,說,阿彌陀佛。你用這擔柴,把你的慈悲換回去吧!

  3:勿以小惡棄人大美

  《資治通鑑》記錄了一段孔子嫡孫子思推薦苟變給衛侯的故事。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其才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戰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批評和教誨。”

  在古代,國君選拔人才都希望選拔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所以名聲不好的人基本上就喪失了當官的機會。什麼樣的人才算人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用人的標準也就不同。

  春秋時期,秦穆公沒有聽從大夫蹇叔的勸阻,於公元前627年命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領軍隊討伐鄭國。在班師回朝經過崤山時,被晉軍偷襲成功,全軍覆滅,三位將領也被捕獲。晉襄公本想殺掉這三人,但他的母親認為此舉不仁,便釋放了這三位大將。孟明視等三人回到秦國時,秦穆公身穿喪服到城外迎接,孟三人趕緊跪在地上,請求軍法處之。但秦穆公連忙扶他們起來,說:“我沒有聽蹇叔的忠告,使你們打了敗仗,受了汙辱,這件事的責任應由我來承擔,怎麼能怨你們呢?再說,你們幾個人從前都立過戰功打過不少勝仗,我絕不能因為你們一時的過錯就抹煞過去的功績啊。”孟明視等人感動得涕流滿面,對秦穆公更加忠貞不二。秦穆公繼續重用這幾位大將。不久經過認真準備,孟明視等武將又兩次率領軍隊討伐晉國,終於打敗了晉國的軍隊,報了崤山的一箭之仇。

  三位大將遇到了一個明君,如果換成其他國君,估計腦袋就要搬家了,原因就在於他們三個乃“敗軍之將”,不過秦穆公根本就不計較這些,他看中的是這三位的領軍打仗的本領,而且戰爭的失敗不是因為三將造成的,而是因為秦穆公的決策失誤!

  讀罷這兩個故事,苟變的故事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苟變白吃老百姓兩個雞蛋可能失去做大將的機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子思這樣的伯樂。而秦穆公的故事又告訴我們:對於用人者或者管理者而言,我們也要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要“唯才是舉”,勿以小惡棄人大美!

  

的人還:

1.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2.20個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3.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4.勵志小故事大道理及感悟20個

5.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