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論文投稿作品

  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四大分支之一,是未來世界和當代中國最有發展潛力和廣闊前途的學科。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 實踐的需要和理論的推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區域行政逐漸向區域公共 管理轉變,這種嬗變,開啟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管理是 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充套件、研究正規化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區域;區域行政;區域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8***05-0046-02

  著名行政學者理查德•J•斯蒂爾曼二世說:“研究公共行政必須研究它的生態問題。按照韋伯斯特詞典的解釋,‘生態學是各種有機體與其 環境之間的各種相互關係。’J•W•別斯指出‘生態學這個詞源於希臘語oikos,意為房子或家, 經濟和經濟學也有相同的詞根,經濟學和生態學有許多共同點,但生態學的含義更廣泛。它涉及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全部相互關係。” [1]美國著名學者利格斯***Fred 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稜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開創行政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我國現階段的行政環境是制約和影響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物件,併為行政管理的實施提供條件。故此,我們應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環境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態環境的變遷,傳統行政學歷經了向現代公共管 理學正規化的重大轉變。邁入21世紀,區域行政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行政生態環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域公共管理這種嶄新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這種轉變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中國公共管理面對的最大挑戰莫過於區域公共管理的挑戰,處理好和解決好了系列區域公共性問題,和諧社會的 發展願景就不再遙遠。”[2]區域公共管理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作為一個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陳瑞蓮認為,在我國有關區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著述尚較為零散,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學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並研究區域公共管理的相關內容。無疑,加強區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有學者說,“研究任何一種理論,都必須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術語。對於瞭解一種新的學術理論,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詞的正確含義,就尤為重要了”。 [3]區域公共管理是個複合概念,其中“區域”和“公共管理”是其兩個核心概念。

  一、“區域”概念眾說紛紜及其公共管理視角的界分

  區域***region***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且相對性極強的概念。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觀察、分析和理解各種不同的區域。研究視角和內容不同,對於區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會科學叢林中,最早研究區域的學科是地理學,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這種地域單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徵,即內部組成物質的連續性特徵與均質性特徵來劃分。《牛津地理學詞典》中,“區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單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徵而有別於周圍的地區”。 [4]經濟學將區域視為由人的經濟活動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徵的經濟社會綜合體。埃德加•M.胡佛說,“所有的定義都把區域概括為一個整體的地理範疇,因而可以從整體上對其進行分析”,“把區域作為一個集合體,……這一集合體對於管理、 計劃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是必須的。最實用的區域劃分應當符合行政區劃的疆界。” [5] 政治學把區域看成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與國界或一國內的省界、縣界重合;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的研究者對區域的解讀,往往側重從一種更為巨集觀視角來討論區域的內涵和外延。米特爾曼提出三個不同層面“新區域主義”分類法:巨集觀區域主義、次區域主義和微觀區域主義。在“區域”的多種釋義中,可以看出:區域有多種分類,系統性或整體性是區域的共同特徵;區域的概念是相對的,可以依據不同視角有多種劃分;區域是變化的,應以動態的眼光來觀察它。實際上區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很難給出一個公認的定義。本文是從公共管理學科角度來進行研究,基於此視角,區域應如何界定?有學者認為:區域是“一個基於行政區劃又超越於國家和行政區劃的綜合性概念”。 [6]另外,從四個緯度對區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區域”做型別學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義上的經濟區域、行政區域、自然地理區域和公共管理中的“問題區域”和“邊緣區域”。 [7]筆者以為,不論對“區域”進行怎樣的界分,從公共管理學科角度看,區域實際上是按照公共物品為標準劃分的有限空間範圍,是擁有相同一領域或多領域公共物品的域場。在這裡區域不是一個地理範疇而是一個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務、公共問題、公共利益***為標準形成的同質性域場,並不絕對與行政區劃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區域行政向區域公共管理正規化的轉變

  要討論區域行政向區域公共管理的轉變,首先要了解區域行政的發展背景、內涵等基礎知識。區域行政問題與行政區劃密切關聯。學者劉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等論著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行政區經濟”概念,並分析我國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在我國的行政學界,宋月紅在國內首次使用“區域行政”的概念,作者從行政區劃、行政區域與區域行政的關係角度進行研究,但這是一種狹義的或傳統意義上的區域行政範疇。 [8]陳瑞蓮、張緊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視角:區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廣義的“區域行政”概念。 [9]隨著實踐的推動和理論的發展,區域行政向區域公共管理轉變。在學界,最早使用過“區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華大學的劉鋒和中山大學的陳瑞蓮,二人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論述。劉鋒運用新公共管理、區域創新系統、區域核心競爭力、支援系統等理論對區域管理進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研究與本文所關注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別,它並不是真正從公共行政學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從區域地理學的角度將創新理論引入到區域發展中去。 [10]陳瑞蓮教授是我國研究區域行政和區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領域的論述,在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區域公共管理的內涵、理論支撐

  區域公共管理是個複合概念,前文已經界分了公共管理視閾中的“區域”。對於公共管理的概念,無論是對其內涵把握還是基本體系的構成,都還在探討中。王樂夫教授認為,“所謂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門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的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11]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還包括其它的 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等。公共管理主體著眼於社會發展長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同時,它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複合型的集體行動,以共同的目標基礎,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無庸諱言,現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充套件、研究正規化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綜上所述,區域公共管理是區域行政隨著實踐的需要,在治理正規化上不斷成熟的產物。筆者認為,所謂區域公共管理,即是指以區域政府組織和區域非政府組織為主的多元主體***區域公共管理部門***為了解決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或其它方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區域公共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間交叉重疊關係進行的管理。區域公共管理之所以“應運而生”,從根本上說,區域公共管理髮展的動力來自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政治經濟 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說,除了實踐的需要外,理論的發展和推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區域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除了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外,還有公民社會理論、現代治理、 網路治理理論和善治等理論。公民社會,也被稱為市民社會或民間社會。關於公民社會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形成了種種不同的公民社會定義。這些定義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國家與社會二元結構和國家、經濟與公民社會的三元結構。關於公民社會的結構要素,不同學者對其強調的重點不同。就中外學者取得的共識來看,公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及其特徵主要有以下四個:一是私人領域;二是志願性社團;三是公共領域。除了公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外,公民社會還具有自己的基本價值原則,大體說來,這些基本的價值原則包括: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公開性、開放性、法治原則。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引發治理和善治理論的產生。從1989 年世界銀行首次提出“治理”以來,“治理”概念被廣泛使用。在治理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治理有失敗的可能,為完善該理論,隨後善治進入學者的視野。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最佳關係。善治有如下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迴應和有效。區域善治是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中一個戰略管理問題。

  [參 考 文 獻]

  〔1〕理查德•J•斯蒂爾曼二世.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6.

  〔2〕劉亞平.當代中國地方政府間競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序言***1.

  〔3〕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程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

  〔4〕梅休.牛津地理學詞典〔K〕.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354.

  〔5〕胡佛,傑萊塔尼.區域經濟學導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2:220.

  〔6〕陳瑞蓮,張緊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7〕陳瑞蓮.區域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8.

  〔8〕宋月紅.行政區劃與當代中國行政區域、區域行政型別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1999,***4***.

  〔9〕陳瑞蓮,張緊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10〕劉鋒.新時期公共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11〕王樂夫.論公共管理的社會性內涵及其它〔J〕.政治學研究,2001,***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