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市場的消費者調查

  一切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後;在調查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決辦法就不能放過。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關於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一

  一、 調查目的:瞭解手機在大學生中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手機在校園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把目光投向了校園這一潛在的巨大市場。為了瞭解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遍情況、使用效果以及消費情況,掌握手機在大學的銷售情況和市場前景,我們決定以大學生為調查物件,對校園裡的手機市場作一次調研,。

  二、 調查物件:大學生

  三、 設計調查專案和調查表

  四、 調查時間:xx年10月01日——xx年10月25日

  五、 調查方式:網路問卷

  為了使調查具有普遍性,我們放棄了傳統的書面問卷形式,而採用製作電子版問卷在網路上進行調查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1. 提高效率,減少調查工作量。我們製作的電子版調查問卷使用asp.net平臺開發,並掛在朋友的個人主機空間上,無需印刷,無需人工分派問卷

  2. 調查範圍更廣,調查物件更具隨機性。由於是在網上答卷,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回答我們答卷的大學生朋友人數在20天左右的時間內輕鬆突破1000人,最後達到了1237人,並且這些參加我們調查的朋友來自全國各地。這個數字是由調查頁面自動跟蹤生成的。

  3. 資料統計便捷。我專門設計了一個調查資料統計頁面,對調查資料進行自動的跟蹤統計,主要有人數統計,佔同類選項百分比統計等

  六、 調查方法:

  1. 由調查小組成員共同協商確定問卷內容,以書面檔案形式確定,交由本人進行製作成電子版調查問卷。

  2. 電子問卷製作完成並通過無錯測試後,我將其上傳到我朋友租用的虛擬主機空間。

  3. 動員調查小組所有成員進行廣泛宣傳,宣傳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讓自己的朋友上網回答調查,二是在論壇上釋出資訊,讓論壇上的網友幫忙回答

  4. 調查完成後,由全體小組成員對調查統計資料進行分析

  5. 撰寫調研報告

  七、 調查資料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共有1237人蔘加並且完成了問卷,來自全國16個省市67所高校,並且參加調查的朋友具有很高的隨機性,保證了本次大學生手機調研具有一定普遍意義。我們主要針對大學生手機擁有和需求狀況、學生手機的使用要求分析、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力分析、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機分析、學生手機族的目標確立分析5個方面進行資料統計和分析並最後給出我們小組的營銷建議。

  1. 大學生手機擁有和需求狀況:

  調查資料顯示,在被訪者中有68%的學生擁有手機。同時26%的學生將會在近期更換手機。在沒有手機的學生中,61%學生將會在近期購買手機。從這些資料可看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在大學裡已不再是新鮮事物了,已開始普及化了。大學生已經成為手機市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消費者群。

  2. 學生手機的使用要求分析

  ① 最重質量

  選擇手機時, 消費者考慮的主要因素依次為:質量21%,外型19%,價格18%,功能18%,品牌11%,售後服務9%,廣告宣傳2%,其它方面也佔2%。其中,消費者對質量的要求最高,手機是日常的通訊工具,如果質量不好,將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不便。

  另外,部分消費者對外觀款式要求也較高,手機廠商不斷推出新款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他們的口味,由於大學生都是年輕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持手機者年齡的下降,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會降低,而對外觀款式的要求會更高。

  ② 中低檔產品較受歡迎

  在手機價格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消費者比較傾向於1000元至1500元的價位,其比例高達44.5%。另外,有29%的消費者表示會選擇1000元以下的手機。當然,也有部分消費者購買高價位手機,其中,選1500至xx元的消費者佔15%,xx元以上的佔12%。

  ③ 購機地點較集中

  對消費者購買手機地點的調查發現,消費者購買手機的地點較為集中,大體上分佈在手機大賣場和品牌專賣店,其比例分別為56%和38%,其它的只佔6.5%。手機是高科技產品,普通消費者難以瞭解其功能是否完善、質量是否可靠,他們只好以銷售人員的信用和專業知識作為判斷標準,而手機大賣場或品牌專賣店的銷售人員素質相對較高,因而容易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此外手機大賣場的價格優勢也是學生朋友們考慮的重要因素。

  ④ 手機品牌比較複雜

  在此項調查中我發現,使用諾基亞的最多,佔46.25%,其他的如摩托羅拉15.00%,愛立信6.25%,西門子6.25%,三星13.75%,菲利浦 5.00%,其他的有7.50%。

  ⑤ 手機用途比較統一

  大學生使用手機用途較統一,在已有手機使用者中,多數用於聯絡親友,佔67.7%。還有少數只是跟著大家走***受周圍人影響的***和追趕時尚的,各佔9.8%。家長方面認為,手機是用於方便和孩子聯絡的,學生手機族的手機58.0%都是家長掏錢買的。同樣學生也認為有了手機可以方便與親友進行溝通,以維繫家人及朋友的感情。

  ⑥ 手機費用普遍較低

  在學生手機族中,每月手機費用普遍較低。每月消費在50元以下的佔40%,在100元以內的佔88%。但也存在一些高消費學生,在100―300元內的佔12%,其中200-300這一高消費段也佔6%。超過300元手機費用的基本沒有。

  ⑦ 充值卡成為主要服務方式,手機費用主要用於發簡訊。

  在被訪者中,有近82%的是採用充值卡方式。同樣,手機費用用於簡訊服務的佔87%。這充分說明了,學生的消費能力有限。

  3. 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力分析

  確切地說,消費動力與消費需求是密切聯絡的,當一個消費需求出現以後,為滿足這種需求的動力也就隨之產生了,對此我們不想加以詳細論述。從上面各種資料中可以看出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力是處於一個較高水平的,造成這一高消費動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學生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慾望增強。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商品的市場生命週期縮短,特別是在通訊領域,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達到一週一款。手機產品的市場生命週期的縮短,使得學生消費者的消費活力被激發出來,大大強化了他們對新、奇、美的追求。而家庭收入的增加,則進一步加強了他們消費的信心。

  第二.新經濟、新文化、新觀念,學生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總體規範發生了極大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新的經濟必然與新的文化相對應,而新的文化則必然帶來新的觀念。作為e時代的“e人類”,學生消費者大多受新經濟下新文化的影響,具有求新、求奇的消費心理,在這種心理驅使下,他們會對一切感興趣的新奇事物產生強烈的消費慾望,而這種強烈的消費慾望恰恰正是消費的動力所在。

  第三.資訊的極大豐富化、便利化,對學生消費者的消費動力也有影響。電視、報紙、雜誌、網路、電臺、店堂、車體……廣告鋪天蓋地,宣傳無處不在,各大手機廠商與廣告商們的努力,使得通訊領域***主要是手機市場***的資訊極大的豐富化、便利化了,在這種強烈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的說來,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力是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的,在這種前提下,結合他們以往在消費過程中的學習,就會導致一種或一系列消費動機的發展。

  4. 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機分析

  經過學習過程對其消費需求的明確,消費動力的強化,學生手機族逐漸形成了具體的購買動機。學生手機族的消費動機可分為以下四種:

  第一.求實購買動機。據調查顯示,學生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最注重的還是質量與實用功能:39%的被調查者表示,好用與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還有9%的人認為手機的售後服務質量是關鍵的。形成這一購買動機的原因,除了受他們最基本的消費需求:工作需要與家人聯絡的影響外,很大程度上還在於受他們依賴性消費的程度較大及自身缺乏經驗,購買能力弱等因素的影響。

  第二.求新購買動機。學生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首先考慮手機的外觀設計,如形狀、大小、厚薄、材料、顏色等。同時,有61%的學生希望擁有為“大學生量身訂做的手機”。其次考慮手機的內部功能,如是否支援中文輸入、是否支援wap、是否支援語音撥號、是否具備擴音功能等。且多數被調查者均明確表示,選購時會優先考慮質量可靠、設計輕巧、款式新穎、色彩時尚、功能夠炫的手機。學生手機族這一購買動機的產生,與學生消費者特殊的消費心理是分不開的。由於學生消費群的成員大多處於18-23歲,這一人生中思想最活躍、最善變的黃金青春期,熱情、開朗、奔放、崇尚自由的率直個性,現代社會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觀念、思潮的風起雲湧,賦予了他們強烈的冒險精神與實踐精神,對於新事物、新觀.

  二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消費的主體,吃穿住用行永遠是人類離不開的話題。據網上查證,全國各地在校大學生已達1700萬以上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服裝” 永遠大學生茶餘飯後永不過時的話題,大學生對服裝的追求已超出服裝本身是原有的意義了,通過對大學生購買服裝的調查 也能反映出現代大學生的生活風貌。

  一、調查目的

  調查服裝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情況

  二、調查方法

  1. 口頭提問及問卷調查

  2. 日常的觀察總結

  3. 調查完成後,對調查統計資料進行分析

  4. 撰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資料統計

  1.這次調查的男生佔27%,女生佔73%

  2.熱衷的服裝型別:運動裝23.3%休閒裝53.3%正裝3.3%時裝9.9%其它9.9%

  3.購買衣服頻率:一個月以內10% 二至三個月以內33.3% 半年 13.3%一年0%不固定43.3%

  4.是否有鍾情的服裝品牌:有33.3%,沒有66.6%***品牌有:李寧,真維斯,361,nike等***

  5.常去那裡買衣服:泉城路 35.5%,.山師20.0% 老東門15.5% 洛口5% 其他14%

  6.服裝價格是否會影響你的購買意願:會63.3%,不會36.6%

  7.購買服裝的誘因:天氣變化16.1%,節假日促銷16.1%,看到同學購買新衣服15.3%,逛街時隨意看中13.6%,零用錢增加13.7%,看心情12.6%,受廣告雜誌影響12.4%

  8.是否會選擇網上購買服裝:會35.7%,不會64.3%

  9.每個月服裝商的消費:50以下2佔0%,50-100佔36.6%,100-200佔33.3%,200以上佔3.3%

  10.品牌服裝的效益:品牌就是好耐穿有面子16.6%, 主要是因為心情愉快生活質量提高了33.3%, 沒考慮跟隨社會潮流33.3%, 其他30%

  四、資料統計具體分析

  1.大學生對服裝的需求度較高: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時代,步入這一時代的大學生們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儘管書籍仍是主要的消費物件,但已不是首選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費專案。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對於美的追求已成上升趨勢

  2.理性消費佔主體: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瞭解,在購買服裝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因此會盡量搜尋那些價廉物美加上城市生活氛圍,當代大學生更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3.女生對服裝的需求意識比男生高:通過調查顯示:女生購買服裝的頻率遠遠大於男生,但男生追求名牌的百分比卻大於女生。說明在對於美的追求方面男女之間還是有較大差異的。但無論是購買次數較多還是名牌重視度較強都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存在一定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

  4.大學生能正確控制自己消費慾望:物價上漲後,大學生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其中餐飲消費支出最多。就普遍產生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大學生在服飾方面的支出降低了。調查者分析認為:“物價上漲後,服飾日用品、化妝品及娛樂消費的價格並未下降,而是小幅上漲,大學生們的消費支出卻少了,這說明他們是有意地減少了在這些對大學生來說的‘享受型消費’,把錢用在餐飲、學習等必要的地方。

  五、問題現象

  1.從購買服裝的頻率看

  ***1***購買服裝的消費還是合理的:調查結果顯示購買服裝的頻率都集中在一個月一次和二至三個月一次這個結果表明大學生夠買服裝的主要原因還是生理需求,但也不排除存在滿足虛榮心,但消費分配的主方向還是對的。

  關注宣講會微訊號[xiaoyuan_xjh[ 免費推送最新校園宣講會資訊。,招聘會微信公眾號 【 rencai_ zhaopinh ui 】

  ***2***還存在服裝的的消費還是不合理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還存在小部分人購買服裝的頻率較高,過分重視名牌的現象仍然存在。通過對服裝消費的不合理能從側面反映出對每月生活費分配的不合理,或者存在每月生活費過多的問題。

  2.從那方面吸引購買服裝的角度看

  ***1***當代大學生能夠把握購買服裝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服裝的主要作用是對因季節氣候變化而對人體產生一定的保護,其次是為了美觀,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過調查反映出學生重視服裝的質量,喜歡經濟實惠耐穿的衣服,不會盲目因為對一件衣服的喜歡而不考慮價格的購買。

  ***2***追求時髦是大學生永恆不變的話題:大學生總是名牌的程度的現象十分嚴重,有時可能為了追求名牌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服裝.卻忽視了服裝本身原有存在的價值。

  六、政策建議

  1.樹立一個良好的消費觀。消費觀是消費者對消費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度,是消費者對消費內容、消費目標、消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涉及整個消費活動諸因素的一種價值判斷的態度。高校應加強消費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理念,樹立節約消費和適度消費的觀念,避免和克服虛榮心、攀比心理,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主義的影響,不奢侈浪費。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對自己的每項開支做出預算和記錄,經常反思自己的開支是否合理。

  2.量身定製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定製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可以正確規劃自己的支出,為以後建立一個良好的理財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規劃習慣。

  3.調整消費結構。 在當今資訊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消費時尚瞬息萬變。而大學生是最容易被捲入時尚潮流的群體,有些消費甚至失去了理性。大學生應克服從眾心理,在既定的消費支出約束下,合理調整自己的消費結構,以達到最少的支出帶來最大效用的效果。不要盲目購買產品,以免過度浪費。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