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川貝母

  川貝母為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療效卓著,馳名中外。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種植川貝母的方法。

  川貝母的生長環境

  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溼、怕高溼、喜廕庇的特性。氣溫達到30℃或地溫超過25℃時,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不能生存。

  在完全無廕庇條件下種植,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過強會促使植株水分蒸發和呼吸作用加強,易導致鱗莖幹燥率低,貝母色稍黃,加工後易成“油子”、“黃子”或“軟子”。

  川貝母的種植方法

  播前作畦,寬105--110釐米,高10--15釐米,畦間步道寬40釐米,畦面撤施過磷酸鈣,播後上覆厚1.5--2釐米腐殖質土,再蓋上山草,以減少土壤水份蒸發。

  在川貝母宜冷涼溼潤的氣候中,要求年均溫度0-6攝氏度,最冷月份不低於0攝氏度,最熱月份不高於15攝氏度,年降水量不少於700毫米,10月份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達全年20%以上的環境;以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種植為好。種子繁殖。7--8月份採收由綠變黃的果實,剝取種子。

  以種子容積4倍量腐殖土或鋸木屑與種子混勻,層積入設定在室內或林下、寬40釐米、深20--30釐米的平底溝或木箱內,積層厚10--20釐米,蓋以1--2釐米厚的山草等,保持溼潤。積層厚度大於10釐米,則隔週倒種1次。

  維持層積日均溫度4--10攝氏度,變溫期6--8周或更長。取胚形態發育成熟的種子,於3--4月份條播或撤播,每畝用種量3--4公斤。

  種子播種第一、二年需生長季枯苗後培土,第二生長季出苗時,追施廄肥或堆肥,出苗6--7周和9--10周時,根外追施磷、鉀肥。

  在秋雨高溫季節,雜草萌生、貝母枯苗後鱗莖埋於地下時,耙除幾次雜草芽,以減少除草次數。注意防旱、防澇、防濺泥汙染。亦可用完整鱗莖、分離鱗片或鱗片切塊繁殖。

  5月份至枯苗前有鏽病危害,要清除枯葉,必要時每隔2--3周,用粉鏽寧1000倍液噴灑。自腐病用50%多菌靈500倍液澆灌病區。

  川貝母的田間管理

  為保持土壤結構和良好的生產效能,可實施2茬貝母1茬***輪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稈作覆蓋材料後再翻入土壤。

  防旱、防洪澇、防濺泥汙染。現適宜栽培川貝的地方,多無灌溉條件,要採取覆蓋地面減少蒸發,截流溶雪、溶凍水和防止暴雨濺泥。種子播種地第1、2年生長季枯苗後,須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長季不需追肥外,以後各年及鱗莖栽培,在出苗或展葉時,均需追廄肥或堆肥,並應及時除草。

  川貝母的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鏽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鏽寧1000倍液噴灑1次。白腐病,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

  日灼病,雨季來臨前用稿稈碎節覆蓋,防濺泥土,發現葉片等處被泥土汙染,應及時沖洗。蟲害有金針蟲、蠐螬、地老虎。

  川貝母的採收加工

  採挖季節因各地氣候不同而異。野生品多在夏、秋季或積雪融化後雜草未長時採挖。用種子播種栽培的於第三年莖葉祜萎後採挖,除去殘莖、葉、根,快速乾燥。

  用鱗莖及分割鱗莖繁殖的於次年採挖。鱗莖鮮重在3克以下的,盛於網袋中,淘洗,紮緊袋口,撞至殘根脫落及鱗莖表皮略有擦傷為度,晾乾,攤於竹蓆上,蓋以黑布,曝晒呈粉白色。如遇天氣不好,撞後攤於篩板上,用無煙熱源或烘房於40--50攝氏度烘乾。

  鮮重3克以上者,撞後以硫磺煙燻至斷面加碘液不變藍色,再烘乾。不用硫磺薰,乾燥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