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論四季養生

 《黃帝內經》裡的四季養生法和十二時辰養生法,向讀者傳授天地人全方位養生要訣。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

  春天3個月,草木發芽,天地一派生機,萬物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緩步而行,披散頭髮,舒展形體,使意志順應春生之氣而舒暢條達,而不要損害、克伐它。要順應春天的生養法則,違背這個法則,就要傷及肝氣,生長之氣不足,到夏天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3個月,是萬物繁盛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不斷相交,植物開花結果。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適應夏天的陽光,讓精神充實飽滿,並使腠理宣通,衛氣疏洩,使人心舒暢向外,如同所喜歡的東西在外界。這是與夏季相應的保養“長氣”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及心氣。到了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供給秋天收養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會得重病。

  秋天3個月,是萬物成實的季節。此時天高氣爽,西風漸起,地氣清肅明朗,此時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聞雞起床,精神內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從而使得肺氣清平。這是與秋季相適應的保養方法,如果與之相違背,肺氣則會受傷,到了冬天就會變生腹瀉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給冬季閉藏的精氣就少了。

  冬季3個月,是萬物潛伏的季節。此時水結成冰,地凍開裂,這時節,人們不要擾亂陽氣,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陽升起後而起床,使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態,還要避免寒氣侵襲,保持溫暖,但不要過熱而致面板開洩出汗,以致陽氣頻繁耗傷。這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蓄的道理,若違背這一原則,就會傷及腎氣,到了春天,就會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供給春季發生的精氣也就少了。

  四季養生 —— 秋季養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裡關於四季養生最出名的一句話。下面,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秋季養生的方法。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的四時養生,實際上是廣義的,不僅僅是講臟腑。所以它講“肝氣、心氣、肺氣、腎氣”,不講肝臟、心臟、肺臟、腎臟。古人用詞非常妙,如果講肝臟內變,我們就可以特指是“肝”,可它沒講肝臟,而是講肝氣、心氣、肺氣、腎氣。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到: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後,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做“收”。

  “秋三月,此謂容平”,什麼叫容平?容有從容不迫,不緊不慢的意思;平有平和的意思。經過了春夏的喧囂熱鬧,到了秋天,就該從容平和一些,靜待收穫了。這是春種秋收,內心充滿自信的表現。春天沒種,夏天沒長的人,到了秋天就很難容平了。眼看天時已過,卻沒有收成,就只能是愁和悲了。還有人解釋,容是容納的意思,就好像把這個倉庫騰開裝穀子一樣,這叫容,有收穫貯藏的意思。平有平抑、削弱的意思。這時候的感覺,秋高氣爽溼氣漸去,燥氣漸生。秋天刮的風與春天刮的風儘管同樣的溫度同樣的速度,但是感覺不一樣,秋風掃落葉,殘酷無情。

  “天氣以急”。什麼叫急?感覺刮的這個風的速度,吹在臉上有點急切的感覺,就像小刀削的感覺,摧枯拉朽。這時候的天氣不再升了,是在降,是在往下砍。

  “地氣以明”,“明”就是白的意思,地上開始出現白露或者白霜了,有些秋涼的感覺。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雞什麼時候睡覺?黃昏的時候,酉時,七點以前就進窩了。“與雞俱興”,看雞怎麼睡,咱就怎麼睡。但雞起得很早,聞雞起舞的前提是早早睡覺。

  立秋以後,早點睡覺,這時候已經開始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早臥早起”,早起,但睡覺時間也要早,這個早最好要提前到九點,實在不行推到十點,千萬別過了十一點再睡。

  這樣才能“使志安寧”,使自己的精神志向收斂迴歸。“安”是一種安全感,安全感表現的是不懼,“心安而不懼,神勞而不倦”,把魂魄收斂回來的時候你是安全的感覺。“寧”的繁體字“寧”是在一個房子下面,有心、有皿、有丁,這個心是心安,這個皿是有飯吃,這個丁是孩子。心也回來了,飯也做好了,孩子們也齊了。這是一種大團圓、幸福的感覺。所以秋天是收斂心神,“使志安寧”的時候。不要再盤算、心馳神往的做些什麼事了。

  “以緩秋刑”。當你的心神外越的時候,你的心神會受到天氣的殺伐影響,又是悲,又是愁。甚至有的人看到樹枝枯了,葉子落了,就會流淚。秋天的心理活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感覺?心神沒收回去,還在外面張揚,還在外面奔放,這時候你的感覺會很差。所以要順應自然,要養到秋天對我情緒沒有影響。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怎麼收斂神氣呢?起碼不要苦心孤詣的,到秋天了還在謀劃著什麼大的動作。這個大腦的妄念儘量止息,使精神安寧下來,守住神氣,不到處亂跑,心不外馳氣自回。《黃帝內經》中很多有關這個神的概念,如“形與神俱”,還有“不知持滿,不知御神”,什麼叫御神?就是用你後天的意識去儘可能地順應、誘導、駕馭它,它是先天賦予你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杯開水我用手一碰,手就收回來了,這是我神的反應,當意識知道了,以後就不會再觸碰了。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呢?老是碰一下燙一下,燙一次不記得,下回還燙,這就是不知道“御神”。所以,“御神”是一種駕馭和保護的意思,別讓你的神老受刺激,經常受刺激就會傷神了。還有“獨立守神”,當你精神散亂的時候,心神不寧的時候,精神不能集中的時候,去做做金雞獨立,或者一個合適的站樁姿勢,讓心神集中一下,收斂神氣。我們平常還經常說一句話叫閉目養神,別老盯著電腦,而且在晚上最傷神、最勞神。把這些有關神的話都記住,“敬神如神在”。

  “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不要再顯擺了,春天、夏天盡情地顯擺,到秋天就收吧!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能夠做到這樣的話你的呼吸會深長綿軟,肺的功能會好一點。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收”是收穫、收斂、收藏的意思。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秋天溼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乾燥,“燥”易傷肺,使肺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乾咳少痰等症。

  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秋天如果你不這麼做的話就會傷肺,表現為吸入困難,心慌氣短,到冬天會拉肚子,就是不收。拉肚子其實是一個喪失自己的身體精華的一個表現。

  “奉藏者少”。如果這樣的話,到了冬天你就很難閉藏了,都拉完了。

  四季養生智慧

  原文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臺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稿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甘;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譯文

  面色出現青如死草,枯暗無華的,為死症。出現黃如枳實的,為死症;出現黑如菸灰的,為死症;出現紅如凝血的,為死症;出現白如枯骨的,為死症;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症的情況。面色青如翠鳥的羽毛,主生;紅如雞冠的,主生;黃如蟹腹的,主生;白如豬脂的,主生;黑如烏鴉毛的,主生。這是五色中表現有生機而預後良好的情況。心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硃砂;肺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粉紅色的絲綢;肝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青色的絲綢;脾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栝蔞實;腎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紫色的絲綢。這些都是五臟的生機顯露於外的榮華。

  色、味與五臟相應:白色和辛味應於肺,赤色和苦味應於心,青色和酸味應於肝,黃色和甘味應於脾,黑色和鹹味應於腎。因五臟外合五體,所以白色應於皮,赤色應於脈,青色應於筋,黃色應於肉,黑色應於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