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和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別看茯苓其貌不揚,可是一味著名的中藥。為了入藥方便,人們為它的每個部位都起了相應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稱白茯苓。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茯苓與白朮的作用

  茯苓和白朮是極為常用的兩樣祛溼藥,經常同時使用。

  先說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乃鬆根之精華。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無色無味,其實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性味,在本草上稱之為“淡味”,味淡的東西性質是向下的,就像清水永遠往下滲一樣。甜的東西才會黏住,所以甜入中焦。藥物對人體的作用首先是直接的能量場作用。

  茯苓不寒不熱而清爽,所以下行的不是火也不是淤血,而是將水溼這樣清稀的東西帶下去。有說茯苓利水,有說茯苓安神,有說茯苓治眩治心悸,其實都是這個下行之力。

  同樣是下行藥,石膏涼而寒,是解熱的;知母陰而潤,化陰解熱;白芍陰潤苦酸,得陰氣全,斂降津液而強陰;赤芍比白芍苦,則更重涼血破淤之力;桃仁苦溫而味厚,所以下血破血;厚朴苦溫而氣厚,下的是氣,除腹部脹滿;芩連類苦而燥,毫無滋養之性,且下降之力彪悍,下熱的同時折損氣血。這些藥單味煎來嘗過就很容易區分開來。

  理解藥物不應該說“用”,比方說茯苓安神利水治心悸就是用,應該說“體”,就是這個藥的本體作用。說“用”容易不求甚解,容易理解侷限,不知道其原理,單知道個茯苓治心悸,心悸的原因有很多種,到底是治哪種心悸呢?這就容易用錯。況且藥物不能代人體行使某樣指令,更不能直接祛除某種病症,它只是一種作用於人體的能量,當這種能量平衡了人體疏通了人體,讓人體迴歸正常秩序,人體自己的力量便能祛除病症。所以只有理解藥物的“體”才能準確的將藥應用於百方百病。

  白朮香燥而溫,根入藥。植物一般是枝葉氣烈而發散,根莖味厚而收斂。白朮卻是根部有香燥之氣,所以其氣偏厚,是一種溫厚的香氣,這種香氣聞一下就能感知到,是走不到體表的,主要是在中焦的位置,所以是氣化中焦的藥,能燥散中焦水溼,大劑量才能達到肌肉。中焦涵蓋脾胃,所以有說白朮去脾溼去胃水。《神農本草經》上說白朮主溼痺、死肌、止汗、消食。溼痺消食很好理解;死肌呢?所謂脾主肌肉,脾健運了,肌肉自然能得以滋養而生肌;溼氣不是汗解就是尿解,溼氣多的人有時候汗也多,溼去了自然止汗。後世有說白朮是止瀉的,這個好理解,溼氣從腸道走會腹瀉,溼去了自然止瀉。有用白朮治便祕的,這個怎麼理解呢?脾胃不氣化,水溼不能化生為津液輸布全身,於是水溼囤積在中焦,而下焦的腸道黏膜卻得不到津液的滋養而乾結。白朮讓中焦氣化執行,津液化生了,得以輸布至腸道,於是也就不便祕了。說到底就是氣化中焦這一個作用而已,治病要求其理求其本,識藥也要求其理求其本,這樣心裡才能清晰明瞭。

  蒼朮和白朮作用近似,其氣更香燥,執行力更強,更能往體表走。古人是蒼朮、白朮不分的,統稱白朮。臨床上可以兼而用之。

  這兩樣藥綜合起來可以這麼理解,白朮將能氣化的水溼氣化為津液,讓人體利用;茯苓將不能氣化的廢水淡滲下去排出體外。所以這兩樣藥能相須為用。

  中藥茯苓的作用與功效及食用方法

  古人因看到茯苓長在老松樹的根上,以為它是松樹精華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或鬆。晉朝葛洪在他的《神仙傳》中就有“老鬆精氣化為茯苓”的說法。其實,茯苓是寄生在鬆根上的真菌。它長在20~30釐米的地下,菌核呈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別看茯苓其貌不揚,可是一味著名的中藥。為了入藥方便,人們為它的每個部位都起了相應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稱白茯苓。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鬆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它茯神木。***茯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

  功效

  白茯苓可健脾,對那些久病瘦弱、食慾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藥性平和,治療上述症狀可與人蔘、白朮、甘草和用稱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運化不利,以療效穩健著稱,後世的許多補氣益脾的方劑都依此方而來。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腫,可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眩暈心悸等證,多與白朮、豬苓、澤瀉、桂枝配伍,稱五苓散,是中醫治療各種水腫的基本方劑。茯神有扶脾、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導致失眠多夢、虛煩易驚、健忘等證的病人,可選用以茯神、人蔘、當歸、龍眼肉等配製的歸脾湯***丸***治療。茯神木則能舒筋活絡。

  典故

  除方劑中的應用外,茯苓歷來還被當做珍貴的滋補食品為人們所喜愛。據說慈禧在晚年就喜食一種叫茯苓夾餅的小點心。《紅樓夢》第60回中還詳細介紹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滾開水將茯苓霜衝化、調勻,於每日晨起吃上一盅***淨含量約20克***,其滋補效力最好。茯苓中含有大量人體極易吸收的多糖物質,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對久病、體弱、老年人均有幫助。其中的某些成分如茯苓次聚糖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長期服用可促進癌症患者化療、手術後的康復。

  歷史

  茯苓別名白茯苓、茯露、鬆苓等,在我國作為藥用保健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把茯苓列為上品,謂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有營養學家針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她常用的補益中藥共六十四種,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藥就是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三經,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如果將茯苓與牛奶搭配食用,可以增強彼此的食療功效,牛奶可使茯苓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茯苓也能促進牛奶中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吸收,兩者“相輔相成”。

  首先,白茯苓可健脾。對久病瘦弱、食慾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來說,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與牛奶同食,更具養心、安神的食療功效***用牛奶或滾開水將茯苓霜衝化,調勻,於每日晨起吃上一盅--淨含量約30克***。其次,茯苓可利水。它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抑制腎小管的重複吸收,具有利尿作用,對健腎有利。再次,茯苓一向被認為是美容上品,可以淨面、養顏,能除去黑色素,再加上牛奶的滋潤保養,美容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最後,茯苓中含有大量人體極易吸收的多糖物質,能增強免疫力,非常適合久病、體弱的人食用。

  日常烹飪方法

  ◆蓮子茯苓糕  材料: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

  做法:茯苓、蓮子、麥冬共研細末,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用水和麵蒸糕食用。

  功效:寧心健脾,適宜於因心陰不足,脾氣虛弱而引起的乾渴、心悸、少食、神疲者。

  ◆栗子茯苓粥  材料: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做法:將茯苓洗淨入鍋,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時,棄渣留湯,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溼止瀉,適宜於小便不利、慢性腎炎者。

  ◆山藥茯苓肚  材料:豬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100克

  做法:將豬肚洗淨,茯苓、淮山裝入肚內,淋上黃酒2匙,撒細鹽適量,紮緊口,入鍋內加水慢燉至肚子酥爛;將豬肚撈出剖開,倒出茯苓、山藥,冷卻 後

  烘乾,研末裝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取豬肚切片,適當調味後食用。

  功效:補腎益胃,健脾滲溼,適宜於糖尿病患者

  ◆荷葉茯苓粥  荷葉1張***乾鮮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後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兩次食用。

  功效:對感受暑熱所致的腦脹、胸悶、小便黃、溼熱瀉痢有較好的療效,對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神經衰弱都有一定的療效。

  ◆祛溼解乏芡苓粥 芡實、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黨蔘、白朮各6g,加水適量,同煎40分鐘後撈出黨蔘和白朮藥渣,再加入洗淨粳米

  150g,繼續煮至米爛粥稠,即可分次調糖食用,連吃數日。

  功效:主治體虛乏力、虛腫、洩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