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歷史文獻黑板報

  大家知道遠古時代中秋是怎麼演變來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遠古時期

  中秋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節的來歷及演變:由月神祭祀發展而來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一詞早已有之,《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 “秋分夕月***拜月***”的記載,但此時的“中秋”與現代的“中秋節”並非同一概念,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是由仲秋時節的祭月發展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來,祭月重在禮敬夜明之神,並以示悌。祭如在,秋分日有月無月、月圓月缺並不重要,秋分是陰氣向長的時刻,避開此時而追求圓月之祭,是對月神的不誠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這時的秋分祭月和中秋節並非一回事。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祭月成為皇家的專利。此時,民間對月神的崇拜發展緩慢,而統治階層重在向月示敬,遊賞則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時,以“祭月+遊賞”為標誌的中秋節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隋唐時代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然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由於民間信仰表達的相對靈活性,人們並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這就是夏曆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