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書隨筆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的一本小說。大家讀了之後有哪些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艱難地跋涉著。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裡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著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湧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為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說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為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會如此多彩有趣。

  篇2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兩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後面一半卻在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羅嗦了小半本書,前面還寫得跟論文似的,當你快沒有興趣的時候,突然來了個轉變,發生了大事,於是你一路飛快地下去,還激動得不行。

  讀完全書,我也沒發現哪裡提到月亮,哪裡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為什麼起這麼個名,也許只是個名吧。實際上我對毛姆基本是隻知道名字,剛才Google了一下才他的生平。又有說法說這本小說是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的,於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雖然高更確實落魄過,確實跑到過塔希提島,也確實畫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畫。但小說本身確實和高更關係不是很大,沒有高更這個人也完全沒有關係,倒是毛姆在那裡自言自語,自得其樂。

  先說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講了番某畫家如何如何優秀,他的畫如何熱賣,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後就講“我”在倫敦,混一些文學類的日子過,認識一些人,其中一位是個證券經紀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寫,但熱愛文學及文學男女青年,於是經常請他們吃飯。偶爾遇到她的丈夫,發現就是個標準的老實的職員型別的中年人,也不說話。然後他們去度假。這已經是小半本書了。

  當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位老實的事業小成的職業中年突然跑掉了,拋棄了家庭,金錢,職業,什麼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後這位妻子就講作家幫忙去巴黎找他。這位中年男子已經變了個人,完全不講情理,對家庭社會這一套完全失去了興趣,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所為有什麼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畫畫上,自稱感受到了召喚,整個人受到某種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雖然“我”不認為他畫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畫家卻認為他畫得很好,不世之作,於是老是借他錢,幫助他,他快病死了還請他到家裡去養病。此人養病期間勾搭上人家二流畫家的老婆,二流畫家自己只好離家出走。三個月過去,突然間,二流畫家的老婆自殺了,而他仍然沒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這位可憐的女子為模特的畫,二流畫家深為拜服。他還明說,這位女子他根本不愛,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後來他請“我”去三十來張畫,“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掙扎。然後數年間沒有訊息。後來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島上了。於是“我”就到這個地方,採訪了一些人,瞭解到他在這個島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結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叢林裡,一直畫畫,後來生了麻風病,於是死掉了。

  從這位畫家,書裡叫斯德里克蘭德的,出走巴黎並以一幅毫無人性的態度出現開始,毛姆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傳說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經歷過這個心靈歷程,我想毛姆是經歷過的,他把這些想法全寫了出來。

  一開始的思路是人生沒有意義,你必須儘可能活得有意義些。為此故,你可以犧牲你自己,這許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犧牲其他人,這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書中畫家表現得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概念,他已經根本不想這個問題,他自己的身體沒有關係,別人的身體也一樣沒有關係,一切只為了他的畫畫。

  其次這個意義到底是什麼,一個人怎麼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現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掙扎,便是在此處掙扎。這位斯德里克蘭德已經有所感悟,並且在他的畫上有所表現,但畫風仍然不統一,沒有一個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還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這種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達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表達。

  到後來在塔希島上,毛姆開始轉向思考如何生活去達成這個意義,以及是否一定要走這種六親不認的道路。他舉了一位正要獲得提升的外科醫生的例子,他在亞歷山大城突然覺得像回了家,於是放棄一切,住在埃及當一名低下的海關檢疫員,但也從來不後悔,感覺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農民,他在太平洋小島上開闢了自己的農場,蓋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著自己兒子長大接班,他也很快樂。

  在前面,毛姆講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鎖,似乎只要突破這些後天的束縛,人就得獲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覺到在後面毛姆自己突然對這個結論變得不自信起來,轉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聽從內心召喚但並不反駁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裡,作家甚至借畫家之口說了許多對女性甚為不恭的話,似乎女性都是在把傑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裡拉,甚至於二流畫家的老婆也是在此舉毫無成功希望的情況下才自殺的。

  實際上毛姆在靠戲劇成名後的第一部小說就叫《人生的枷鎖》,這似乎成了他一貫的主題。單就這本小說而言,我不認為他對這個問題解析得很成功,但這仍舊是一本很好的書。

  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好手,其實挺無聊簡單的事也被他講得高潮迭起,沒有什麼曲折的情節也顯得很有內容。說起來大段的內容是他自己在說,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夾雜了各種心理哲學社會的描寫,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極受歡迎,但似乎也因為這個原因,他不受評論家的喜歡,就好像偉大就不能暢銷一樣,而毛姆賣書的錢可以在法國買別墅並住到納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說他是二流作家裡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謙虛了,他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說是一流應該沒有問題。

  篇3

  這是一本你無法輕易進入可一旦拿起就很難放不下的小說。據考證,書中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原型就是後印象派畫家高更。所以這其實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高更的畫作本身價值連成,這部以他為原形的小說風靡後,高更的繪畫藝術受到了更大的關注,於是他成為印象派宗師的地位得到確立。不知是被小說神話了的高更還是高更成就了小說和塔希提,反正事到如今,早已難分難離。

  有必要先對書名做一番解釋。月亮是仰望星空,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腳踏實地,代表現實生活,書的內容就是圍繞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和對兩者的追求展開。有一個評論家曾經說毛姆的另一部代表作《人性的枷鎖》中的主人公菲力普-嘉裡像很多時下的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望星空,卻時常忘記要腳踏實地。毛姆很喜歡這個說法,於是決定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部小說的書名。

  現代社會的歸屬感問題

  作為出生於19世紀末,活躍於20世紀初的作家,毛姆已開始關注“心靈的歸屬感”這一至今仍困擾著諸多現代人,並一再成為作家或電影人探討的話意的問題。毛姆在書中這樣寫到:“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像是過客……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的棲身之所和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裡,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像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熟稔的一樣。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寧靜”。一個終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 在小說行將結尾之即,他又借布呂諾船長之口說出:“思特里克蘭德好像一個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著一塊聖地”。

  反柏拉圖主義者

  毛姆在書中為讀者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場景,叢林、椰子樹、土人、古老風俗,妻子埃塔;在蠻荒樂園裡終老,在棕櫚樹間漫步、作畫,美無處不在。在那裡,常識和道德失去價值,和諧不必刻意維持,人們無需社會規則,一切油然而生。但最終這一場景還是在主人公患麻風病慘死後被付之一炬,不復再現。雖然思特里克蘭德死後獲得盛名,但理想國究竟存在與否,毛姆還是給出了比較悲觀的看法,或許這正是作者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原故。

  最後我想說這不是一本在公交站臺上用以打發等候時間的隨便的讀物,而是一部激情之作,無論是對於作者本身還是畫家。

  篇4

  這是我第一次很自覺地想寫一些關於我讀過的書的感覺。我想寫下來這份感覺,主要是因為這本書給我太多的震撼了,壓的我踹不過氣來,我迫切的需要通過寫作這一方式來緩解心中的那份沉重。

  看過《月亮和六便士》後,我一直篤信作者毛姆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偉大的心裡學家。儘管在此之前,同時在此之後,我並沒有看過有關毛姆的簡介,我的這份篤信我是很堅定的。這本書對人的心裡的細節描寫及為何會產生這種心裡的分析,讓我十分震撼,以至於我到現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還沒有得到平靜,甚至是連語言這個我最為熟悉的東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說了。儘管這本書給我帶來這麼強大的震撼,以至於我都不能好好的說話,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書後,我最大的感觸是“我”認為查爾斯。思裡特克蘭德尋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新的靈魂。對這句話,感觸頗深。一直以來,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告訴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於是我以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才華,我便可以一鳴驚人,成為萬眾矚目、名留史冊的人物。可是當我看見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我”親身經歷與感受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事蹟與存在,“我”看著他拋棄妻子,看著他又如何傷害對自己最真的朋友,這樣一個未被社會傳統價值觀的人為何能夠取得這麼偉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過作者不斷的記述並且引起潛意識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偉人,他在成長中必須要做一些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他們拋棄以前的生活基礎,被人們認為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及社會道德敗壞的人。但是他們在做這些時候,早就已經忘卻了社會道德對他們的審判,他們心中有的只是一個新的靈魂。但是這個新的靈魂在他們剛拋棄以前生活基礎的時候,還沒有成行,還不足以讓這個新的靈魂發揮到讓世界為之震撼的地步。於是他們需要繼續磨練,需要在社會裡面輾轉,尋找一處真正適合他們新靈魂居住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創作出不朽的價值。


小說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