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論文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要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自身四個方面分別來維護,全社會都需認識和解決社會性別觀念對女性發展不公平,從根本上改善和維護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使其獲得良好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摘 要:伴隨高等教育的不斷增長,我國女大學生數量不斷攀升,文章通過分析當前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和心理健康狀況,認為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要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自身四個方面分別來維護,全社會都需認識和解決社會性別觀念對女性發展不公平,從根本上改善和維護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使其獲得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視角 女大學生 心理健康的維護

  1 社會性別制度下女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大學生群體即將步入社會,面臨學業、擇業、就業、情感、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困擾和壓力。而女大學生群體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傳統文化觀念的制約,面臨的壓力更大,因此也表現出更多、更明顯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業面臨挑戰,學習興趣降低,成就動機明顯不足,對於適應能力差的女大學生而言,大學學習和生活模式適應階段會出現更多更復雜的心理問題;對成人的人際交往方式措手不及,盲目面對愛情;心智不成熟,缺乏自信心,對自我認識不足;對未來的擇業就業沒有明確目標,缺乏自主創業的壯志,就業壓力大。

  2 原因分析

  2.1 中國傳統的社會性別定定位和分工

  我國傳統性別觀念對於男性和女性在性格、氣質等方面存在這明顯的差別。女性被期待成為溫柔、內斂、細膩、賢惠的女子。若女性太過剛烈、男子氣,她往往會成為大家眼中的“另類”,違背了傳統社會性別對女性的角色期待。女性常被期望成為居家的賢妻良母,為家庭服務,即遵循“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性別分工,這種分工限制了女性的發展,她們的生活範圍被限制在了家庭這樣的一個圈子裡。儘管當今多數都市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但是她們的生活重心是家庭。

  2.2 女大學生普遍認同男強女弱和男主女從的觀念

  儘管現在很多女大學生口頭上否認男強女弱,認為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樣做自己的事業,然而在潛意識下並非如此。大部分女大學生都缺乏參加學生領導的競選、比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認為女生不應該太張揚。在擇偶觀上,女大學生普遍表示要找各方面比自己強一些的男性,認為丈夫就應該承擔起家庭經濟等方面的主要責任。甚至部分女大學生認為只要找到一個優秀的丈夫,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就足夠了。在事業觀上,女大學生也認為不用在自己的事業上太突出,做一個女強人會給自己的丈夫帶來壓力,甚至會帶來一定的家庭危機。女性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可以了,其重心應更多地放在家庭上。

  2.3 主體意識薄弱,自我發展目標定位不高

  許多女大學生的自我定位不再是成為獨立自主的新時代的女性,而是以家庭為重心的賢妻良母形象。在心理認同女性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應該主要為家庭操勞。“學得好不如干得好,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樣的思想觀念一直影響著女大學生對自身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定位。主體意識薄弱,依然擺脫不了成為男性的附屬者的結果。

  2.4 社會部門、政府機構、學校沒有針對性別歧視的問題展開教育

  社會、政府、學校普遍接受傳統的性別觀念,女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校園應該是最能夠影響她們的行為、思想的地方,學校要加強對女大學生性別認識和成就的教育。如果學校能夠重視社會性別中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開設一些課程,來幫助女大學生認識、剖析傳統的性別觀念中錯誤的成分,使她們正確認識自我,改變潛意識中預設的男強女弱。提高女大學生對自我的發展定位目標,使其成為獨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大膽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每天圍著鍋臺轉而逐漸失去自我的家庭婦女。

  3 對策和建議

  3.1 社會單位和政府部門應協助女大學生進行擇業和就業

  一方面,社會招聘單位可以進入校園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女大學生正確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就業目標、工作期待,增強她們的自信心,鼓勵她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業,大膽追求自己的目標,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不被傳統性別觀念所約束,勇敢追求自己的職業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完善當前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政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目前的就業政策是否限制了女大學生的發展,完善女大學生的就業保障政策。在充分考慮到男女的自然差別的基礎上,給予男性和女性相對平等的職業選擇機會。

  3.2 學校要大力展開性別觀念及其相關方面的教育

  第一,重視輔導員和授課教師的潛移默化。輔導員和授課教師與學生聯絡緊密,瞭解她們的心理狀態,幫助她們樹立信心,尤其對於性格內向、自卑、很少與人交流的女大學生,應多溝通、多鼓勵。文科院系的女大學生人數較多,其中部分女大學生默默無聞沉默寡言,在課堂上表現很不活躍,不會主動和同學老師溝通,最容易被老師遺忘。老師的忽視在無形之中會給女大學生帶來心理的傷害。因此大學的教師應該用相對平等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並在平時的授課當中多多鼓勵女大學生,培養她們獨立思考、創新發展的意識。第二,發揮學校學生組織和社團的積極效力,鼓勵女大學生參加各類學生會、社團的活動、做學生幹部鍛鍊自己、參加創新創業專案,也可以根據女大學生固有的優勢組織一些活動、課程、專案。讓女大學生建立自信,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增進與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第三,做好女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鼓勵女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和合理的職業方向,有了目標才會有努力的動力。在追求職業理想的同時,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發展和情感、家庭和事業、社會需要和興趣等之間的關係。第四,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工作。學校應設立學生心理諮詢與輔導機構,保證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以及時有效解決,使其健康發展。

  3.3 家庭教育不可欠缺

  家庭的環境、氛圍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的言語、行為、思想意識、教育方式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兒女的性別觀念,家長要在生活、學習中鼓勵女孩子獨立自強,堅韌勇敢的性格。不能養成其嬌生慣養、任性懶惰的習性,切實做好引導、鼓勵、教育的工作,關注她們身心的變化。

  3.4 女大學生的自我協調和改觀

  女大學生要清楚地認識到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政府、學校、家庭都是外在因素,女大學生自身要對社會性別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一方面女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經歷現代文化的薰陶,有獨立自強的意識,想要成為新時代的女性,追求自我的人生價值,而另一方面又被內心傳統的性別觀念約束,要求自己更應該向一個為社會所期望的賢妻良母發展,不能在事業上太突出,應該去擔負照顧家庭的主要責任。因此女大學生要自覺剖析和批評傳統社會性別觀念中不利於自身發展的因素,合理規劃好未來的發展。首先要明白大學期間最重要的依然是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我的精神涵養,保持對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人際交往中要真誠、謙和、大方,做最真實的自己。面對愛情不可盲目,更不能失去自我。保持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來面對學業、面對就業、面對生活,努力成為新世紀的獨立女性。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