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能行

郝昭兵恩師曾與我(吉木布哈)談過這樣一個背景,恰好是在語文辦公室。恩師嘆道:“這卷子還是好多同學都空題,高考將至,這個習慣總會過去的。”一句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話,讓我感慨萬千。

談看紅塵世態,有人說:“一切都不會過去。”有人亦說:“一切都會過去”.然而,我亦說:過去與不過去無辯證之談。在過去,我特別喜歡一個人,可是後來又分手了。失意之時,情苦難以承受而刻骨銘心,我試著忘記,卻無法抹去;在過去,我做過一件小事,沒想到隨便成了,成功之時,喜悅的心情難以控制且澎湃而出,輝煌造就自信,茲能受益此生;而如今,一場自上而下的光榮革命即將來臨--中國高考,但我們應該如何以對?

其實,這失意與成就之舉,亦不是無理,不過,失意還是成就,一切的一切都會過去的。我想,我們所經歷的那些失意與成就也總會過去,既然如此,那麼就讓它們正義地在我們身後成為前行的支撐與動力。

歷史亦是如此,一切的一切還不是同樣的過去了,但它留給我們後世的是最寶貴的精神。

放眼望向,在歲月滄桑的歷史長河中,不知有多少人歷經亂世蹉跎而失意惱恨終生,也不知多少人在亂世滅亡的情形中鑄就輝煌,更不知道多少人在安寧而和諧的社會裡成就了理想。在這種多變多亂的世態中,或多或少,總有人會名垂青史,然而,在這些名垂青史的人中,有些人的寶貴精神一直傳承至今。

他們是這樣面對現實與鑄就輝煌的。他們歷經苦難、悲傷、失意,但是他們亦不怕艱難、不怕畏懼、不怕失敗,卻依然奮勇直前。因為他們知道,那所謂的一切都會過去,關鍵在於如何成就未來。之所以是這樣,我也不例外,就像偉人一樣,能夠想得開,放得下,讓原有的失意與輝煌成為過去,是因為歷史就像時光軸,飛逝了卻再也不復返,可時光不停地前行,而我也像時光軸一樣與其並肩而行,因為我們都在尋找如何造就輝煌。

我以為,造就輝煌,必先懂得一切都會過去之理,每個人都不能因一次挫折而停止前進,亦不能因自身已榮華富貴而無所事事,更不能因一時成就而驕傲自滿。所以,人人都要學會剋制,學會淡定,學會堅信,不奢驕,不自卑,不高傲,亦是人人之成功必行因素。

貝多芬就是這樣造就輝煌的。四歲被迫苦練琴,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1792年,22歲的他移居維也納,在那裡海頓等部分親王貴族等人的贊助下,逐漸有了名聲。然而,在他即將成為鋼琴家時,1800年左右,發現自己聽覺衰退,且越來越嚴重,到1812年,42歲的他雙耳完全失聰。

一個音樂人,如果失去聽覺,那其是何滋的打擊,在音樂中,聽覺乃是根之所在。就這樣,我們閉著眼睛亦想象得出,在貝多芬的人生成長與成就歷程中,歷經多少酸苦甜辣,儘管雙耳失聰了,但他不怕失敗,不怕畏懼,不怕挫折,他是一個非常有自強心,自尊心,自信心的人。因為這樣,才有瞭如今流傳的巨人--貝多芬。我們應該知道,失聰後,他依然堅持從事音樂工作,包容面對現實,敢於勇往直前,從而,用以讓人不可想象的方式造就了輝煌,更因為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

一代巨人--貝多芬,是世界文學藝術界上將古典音樂推向新的高峰,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先河的音樂巨人。

貝多芬,平生創作了很多音樂交響曲,影響力最廣的有九部,比如寫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第六交響曲》;其中在他雙耳失聰後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一曲表達了在歡樂戰勝痛苦之後獲得的喜悅,也是貝多芬發自心靈的呼喚,是“音樂文學上最偉大的傑作”之稱。

是啊,雙耳失聰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失意。

那麼換成世間人人,亦是一種失意,然而,貝多芬卻又啟示我們,失意總會過去,但會成為人人前行的支撐與動力支點。因為貝多芬同樣也在失意過之後,同樣造就輝煌。

貝多芬--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同樣告訴我們如何造就輝煌。

歷史冊上,許許多多的偉人,都是在亂世艱辛中造就輝煌。例如,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李清照等人,都在被貶謫與失意後,創出千古流唱之詩詞來造就輝煌。

是的。失意與輝煌,一切的一切都會過去,就像時光軸一樣,失意與輝煌不停地成為過去,而時光就不停地往前流。就像我,同樣不停地往前,因為先人們告訴我們:過去的要讓它過去,重心應尋找如何造就未來,造就輝煌,先人們的精神引導我們要相信自己,努力尋求創造輝煌的方式。人生總會遇到繁多的艱難險阻,面對每一個站點,都要淡定。而過去的失意與成就,就讓它隨風而逝,成為我們前行的支撐與動力,讓我們不停地前行。

是啊!就像恩師曾經說過一樣:“這卷子好多同學都是空題的”.其實,我也是其中的一員,但都已經成為過去,然而,在如今,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高考。

高考即將來臨,就像一場光榮革命,是一場無流血的戰爭,我也無所畏懼,不怕失意,不怕艱難,因為過去的終究會過去,而我就像時光軸一樣,奮然而前行,因為我也相信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