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與曹操的歷史事實

  在三國中,王修是曹操最敬重的謀士,而王修為何事以死威脅曹操?趕緊來看看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能得到解答了喲。

  :

  歷史是一部大書,每個人都會在這部大書寫下一筆。不同的是,有的人蜻蜓點水,有的人粗筆勾勒,只是無論深的還是淺的,只要自己用心經營,總能收穫一筆無形的財富。三國時期,有個叫王修的,就是一個志向高潔的人,儘管他遵守大義,可總能安貧樂道,放棄了許多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他的故事被列入《百孝圖》。

  王修,字叔治,三國北海營陵***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人。七歲那年,死了母親。母親去世那天,正好是鄉里舉行社祭的日子。到第二年舉行社祭的那天,鄉里父老忙於籌辦社祭典禮,王修因思念母親而痛哭不止,人們聽後都感到心酸,大家決定停止社祭活動。王修20歲時到南陽遊學,住在朋友張奉家,二人感情甚好。當時正值瘟疫流行,張奉全家都傳染上了瘟疫,親戚鄰居沒有一個過問的。王修時刻看望,代為照料一切事務,直到張奉病癒才離開。

  王修的命是大家撿的,因此骨子裡對鄉親有濃厚的報恩意識。初平年間,大才子孔融做北海太守,王修被任命為高密縣令。高密有一家姓孫的人,是個行動不法、欺壓良善的主,而且上面有人,有一次一個劫道的賊殺了人逃進孫家,因為孫家送來錢財,官府多次為他開脫。王修就任高密縣令,孫家也曾派人送來銀子和首飾,都被王修拒之門外。當天王修親自派人包圍孫家,孫家人加強防守,官吏不敢上前。王修大怒:若是退後,就和孫家人一樣都是死罪。孫家害怕,就送出來賊人,自此再也不敢趾高氣揚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了。

  袁紹的長子袁譚在青州,聘王修為治中別駕。袁紹死後,袁譚與弟袁尚為爭奪權力而發兵相互攻擊。袁譚屢屢吃敗仗,王修率領官兵百姓來救。袁譚見王修來救,十分高興,對將士說:“成全我們這支軍隊的,就是王別駕!”袁譚因為得到了王修的生力軍而士氣稍稍得到提振,又準備進攻袁尚,向王修求計。王修慷慨陳詞,說:“兄弟就像是人的左右手。假如和人搏鬥,先砍斷自己的左手,還說大話:‘我一定會戰勝你!’有這樣的道理嗎?試想一下,丟下兄弟這樣的親人不顧,天下還有可親的人嗎?”話說得十分懇切。袁譚不聽,遂投降了曹操,與曹操一起進攻袁尚,後來又背叛了曹操,曹操進擊袁譚,在南皮將其斬首。

  袁譚戰死,首級被懸掛起來。當時曹操痛恨袁譚的反反覆覆,下令道:膽敢哭泣的,格殺勿論。王修看到袁譚的首級,放聲大哭,說沒有你,我該怎麼辦。說著就要自殺。左右把他捉住,來到曹操面前。王修懇請曹操,讓自己收袁譚的死屍,埋葬起來。曹操看著王修沉默了一下,並不說話。王修用頭碰在牆上,流出鮮血道:我受袁氏大恩,雖肝腦塗地,無以回報,如果答應王修的要求,無所不從。曹操看看王修,果然是忠貞之臣,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曹操攻破鄴城時,查抄袁尚手下謀士審配等人的家產,財物以數萬計;等攻破南皮,再看一看王修的家產,穀米不滿十解,書籍卻有數百卷。曹操感慨道:“王公不是浪得虛名!”於是禮聘王修為司空椽,升任魏郡太守。王修特別善於知人,高柔未成年時他就看出有才華,王基小的時候他就認為與人不同,二人後來都沒有辜負他的知遇之恩,可以說王修獨具慧眼。

  王修簡介:

  王修,字叔治,本名為王修。北海郡營陵人,先後侍奉孔融、袁譚、曹操。為人正直,治理地方時抑制豪強、賞罰分明,深得百姓愛戴,官至大司農郎中令。

  王修二十歲時遊學南陽,在張奉暫住。張奉全家得疾病,無人照料,為王修親自照顧至病癒。初平年間,孔融召為主簿,高密縣縣令。在任期間,領導市民打擊當地豪強孫氏,令豪強懾服。舉孝廉,因道路阻隔不能就任。屢屢救援賊人所攻的孔融。後因膠東賊人聚多令王修為膠東縣令,當地豪強公孫盧拒受調動,為王修命人衝進其家門斬殺。

  袁譚出任青州期間封王修為治中從事,後再被袁紹封為即墨縣令,後再為袁譚別駕。建安八年***203年***,袁譚攻袁尚,袁譚戰敗後退回南皮。王修率兵來救,勸導兄弟應和睦,為袁譚拒絕。建安十年***204年***,王修運糧於樂安,袁譚為曹操所攻,王修來救已遲,乞求收葬袁譚屍首。曹操答允,繼續命其運糧於樂安。袁譚部下管統拒絕投降,曹操命王修斬管統,王修以管統為亡國忠臣,為其鬆縛。曹操赦免管統。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南皮,見王修家中財富不多,書籍卻不少,封王修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在任期間抑強扶弱,賞罰分明,為百姓所喜愛。建安十八年***213年***,王修被封為大司農郎中令。曹操欲行肉刑,王修認為時機未到。嚴才叛變,王修一馬當先前往救援。後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