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鑑定_駐村書記個人工作情況總結***2***

  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鑑定篇三

  按照市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今年4月份,我被市委農辦***扶貧辦***選派到新縣滸灣鄉鄭店村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任職以來,在市、縣委組織部、派出單位和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與鄭店村廣大幹群一道,緊緊圍繞農村工作大局,堅持從“雙薄弱”村整治入手,通過抓班子,帶隊伍,興產業,促發展,迅速掀起農村改革發展熱潮。現將半年來的工作總結報告如下:

  一、深入調研,制定發展規劃

  初來乍到,人地生疏,面對陌生工作環境,雖然有過幾年駐村幫扶工作經歷,但要想駕馭農村工作,成為行家裡手,我認為一切得從頭開始,從村情實際出發,從群眾所需、所盼、所想出發。為了做到儘快轉換角色,熟悉工作環境,我堅持做到“三勤”:一是勤於學習,增進溝通。撲下身子從實踐中學、放下架子從群眾中學、靜下心來跟身邊同志學,做到多交流、勤溝通。二是勤於調研,熟悉村情。入村伊始,我始終堅持做到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群眾展開調研,針對農村工作實際,擬定調研課題,進行認真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形成有針對性的調研報告,不斷的涉獵和熟悉鄉村工作情況。三是勤於鍛鍊,積累經驗。為儘快認知、熟悉和掌握農村基層工作經驗,我積極參與鄉黨委、政府開展的各項中心工作,主動深入到滸灣鄉農村改革發展最前沿鄭店村開展工作,主動深入到涉及群眾切實利益、矛盾糾紛較為集中的林權制度改革中去,主動深入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中去……。通過兩過多月的潛心調研和悉心收集、歸納和總結,我與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成員一起,制定了鄭店村三年發展規劃,並聘請縣建設局進行了總體設計,提出了三年內“修通一條路、開發一塊田、整修一條河、扮靚一片莊、發展一個產業、建設一個堅強陣地”的“六個一”目標,著力將鄭店村建設成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市級示範村,為鄭店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礎、興產業、促發展的美好藍圖。

  二、深入建立,謀求發展合力

  “藍圖繪就,重在添彩”。發展規劃制定後,為確保規劃如期實現,作為第一書記,我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通過藉助黨建活動載體,來凝聚發展合力。創先爭優樹標杆。通過開展創爭活動,我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頭兌現承諾,引導村“兩委”幹部在開展工作中,堅持高標杆定位,高標準落實。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規範開好“三會一課”,制定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式,建立健全村務公開,確立民主決策,加強班子團結,增強組織的戰鬥力。培養和發展3名預備黨員,壯大基層黨組織。深入學習增素質。藉助當前開展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活動,我堅持與村黨員幹部一道學習政策法規,探討農村科技,謀劃發展出路。還專門組織村幹部和種養能手到光山縣晏河鄉帥窪村、溮河區五星鄉蔬菜種植基地等先進村參觀學習,不斷靈活學習方式,增強村幹部學習興趣,開闊村“兩委”班子視野。“4+2”工作聚民智。為增強村內大事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針對性,我與村“兩委”一道深入村組調研,實地考察,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按照“4+2”工作法的工作程式對嚴重製約劉灣、北坳、關衝、代窪四個村民組發展的生產生活道路進行硬化,得到廣大村民的大力支援,通過“一事一議”,群眾自籌資金近9萬元,修通了3公里的路基。半年來,全村新農保、新農合、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各項工作都順利開展,件件都走在了全鄉前列,讓群眾對村“兩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認和支援上的轉變,村班子新形象日漸形成,整體戰鬥力明顯增強。

  三、調整結構、培育支柱產業

  “農村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如何培育出支柱產業來,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根據鄭店村富餘勞力多和山場資源豐富的實際,一個方面是要走出去,組織群眾通過勞務輸出脫貧致富。為此,我多次與市、縣勞務培訓部門和相關務工企業聯絡,組織群眾到新縣涉外勞務培訓中心、信陽電子學校等地培訓,聯絡縣“陽光工程”到我村現場培訓,幫助群眾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外和國內、省內企業務工,使鄭店村外出務工人數迅速突破了500人。

  另一個方面是深挖村情,走出一條大力發展山場經濟和綠色經濟的道路。首先是圍繞山場資源調整產業結構。鄭店村山場面積大,但絕大部分是板栗林,目前品種老化、管理粗放、經濟效益差。為此,我積極與市、縣國土部門聯絡彙報,爭取土地整理專案,對村裡符合條件的板栗林進行土地整理,進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種植油茶、茶葉等經濟作物。目前,縣國土部門已到我村進行了實地勘察,簽訂了1000畝土地整理協議。同時,對山場上無法進行土地整理的板栗林,著手進行品種改良。為此,我專程到信陽農專農業科學系邀請尹健等3位專家到山場實地察看,化驗土壤成份,現場診斷論證,研究改良對策,並多次到市、縣科技部門尋求技改專案支援。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援下,爭取科技改良專案資金3萬元,擬於今冬明春建設板栗品種改良示範基地一個,力求以科技帶動,促進產業發展。其次,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鄭店村地域優勢明顯,離鄉鎮和縣城較近。我積極引導當地種養大戶發展大棚蔬菜、規模養殖業等。目前,一個10多畝無公害蔬菜大棚基地建成了,一個小型淮南豬養殖場動工興建了,一個散養固始雞養殖場建成了,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熱情日漸高漲。

  四、內引外聯、尋求專案支撐

  在村集體無任何收入來源,群眾經濟收入較低的情況下,面對農村落後的基礎設施,要想在短短几年內得以改善並非易事。按照省裡提出“三具兩基一抓手”的要求,我堅持從鄭店村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當前急需改善的基礎設施,編制出分期分批實施的專案規劃。為了爭取專案,在自身單位市委農辦***扶貧辦***的大力支援下,我在省、市、縣涉農部門間,開始了“化緣之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先後爭取到市科技局安排的板栗品種改良示範基地建設專案一個、市交通局安排的熊鄭灣至劉灣、北坳、關衝、代窪村組道路建設專案一個、省財政廳批覆的農業綜合開發損毀專案一個,到位專案資金73萬元。尤其是爭取到市交通局安排實施的熊鄭灣至劉灣、北坳、關衝、代窪村組道路建設專案,徹底解決了我村4個村民組近600人反映多年而沒有解決的出行難問題,群眾十分滿意。目前,熊鄭灣至劉灣、北坳、關衝、代窪村組3公里水泥路已經鋪設,村內河道治理和文化廣場建設正在啟動,預計12月中旬可以實施完畢。同時,我還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為滸灣鄉爭取到農業綜合開發損毀專案,為兩個省級貧困村——蘇畈村、李榜村各爭取到了15萬元的扶貧互助資金專案。專案的逐步實施,讓一個因長期上訪不斷,長達數年無專案資金投入的鄭店村群眾樂開了花,得到了鄉黨委、政府和當地群眾好評。

  在爭取專案的同時,我還組織編制了鄭店村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將鄭店村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試點工作。申報了新縣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專案、老區建設以工代賑專案、交通村組公路建設專案、農村安全飲水專案等,申報資金達156萬元。

  任職以來,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離組織的要求和群眾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村基層工作經驗不夠豐富,引導農村產業發展的思路還需開拓,跑項爭資力度還要加強,農村落後基礎設施亟待解決等。下一步,我將不斷地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舉措,與鄭店村廣大幹群一道,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進精神,卓有成效地開展好各項工作,力爭在全市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中有所作為。

  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鑑定篇四

  自被選派為xxxx鎮xxxx村第一書記的一年時間裡,我按照《關於開展“到基層、辦實事、走前列”活動的實施方案》的有關要求,以“十個一”為主要內容,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實現作風在一線養成,形象在基層提升為工作目標,認真開展工作。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充分認識駐村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黨員領導幹部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是深化創先爭優活動的有效載體,是我區農村基層工作的一大創舉。認識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尤其在當前形勢下,農業發展、農村富裕、農民增收事關全域性,做好“三農”工作,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全區三年目標任務的前提和基礎。

  二、工作開展情況

  ***一***深入瞭解村情民情,為駐村開展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面對陌生工作環境,要想駕馭農村工作,成為行家裡手,我認為一切得從零開始,從村情實際出發,從群眾所需、所盼、所想出發。為了做到儘快轉換角色,熟悉工作環境,我堅持做到“三勤”:一是勤於學習,增進溝通。撲下身子從實踐中學、放下架子從群眾中學、靜下心來跟村幹部學,做到多交流、勤溝通。二是勤於調研,熟悉村情。入村初始,我堅持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詳細瞭解困難群眾的基本情況,摸清村情民意,弄清村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在通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村的實際,與村“兩委”班子一起克難攻堅,解決村民一些實際困難。三是勤於鍛鍊,積累經驗。為儘快認知、熟悉和掌握農村基層工作經驗,通過調研,我與村“兩委”成員一起,制定工作計劃,著力改善村基礎設施建設。

  1、xxxx村位於xxxx鎮東北部,距離圩鎮2公里,209國道從村邊蜿蜒而過,轄朝南屯、同昌屯、龍慶屯、大嶺屯、田心屯、瓦窯屯等6個自然屯13個村民小組,人口3300人。朝南屯有1329多人,同昌屯有551多人,龍慶屯有675多人,大嶺屯有225人,田心屯有240人,瓦窯屯235人。全村耕地面積2160畝。其中水田約1000畝,旱地約800畝。經濟上該村“多元”養殖業活躍,走的是一條以養豬業、養兔、養鴿為主,其他養殖業全面發展的新路子。外出務工人口約500人,佔全村人口的15%。

  2、xxxx村抓住新農村建設和被列為廣西第三批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點***村***契機,依託本村區位優勢,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多元”養殖業發展,形成了以養豬業、養兔為主,其他養殖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目前該村有生豬存欄2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20多家,生豬存欄2萬多頭,年出欄3萬多頭,佔全鎮生豬存欄總數的1/4以上,200只規模以上的養兔場3家,此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養鴿場、養鴨場、養雞場等,逐漸形成一個以養豬業為主,其他養殖業為輔的多元發展養殖專業村。每年為農民增收達300多萬元,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8000多元,率先趕超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3、xxxx村大嶺屯是我市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該屯有45戶,人口250多人。全屯以養豬業為主要特色產業,生豬養殖已成為該屯群眾經濟收入的一個新亮點。全村現有規模養豬場3個,生豬存欄6000多頭,年經濟純收入達60多萬元。近年來,該屯積極打造“園林特色”新農村,加強“三清三改”,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共籌集150多萬元資金修建了村中“一環路”和二環路”,村中主、支幹道硬化率達90%以上;投資30多萬元建設屯級文化活動室,並修建了村青年小公園;村民自籌資金18萬元建設村前三面光水利引水工程和渠道清淤工程;全屯沼氣池入戶率達100%,80%以上農戶完成改水改廁工程,群眾生產生活和文化娛樂活動條件明顯改善。該屯還投資100多萬元建設了一個新農村建設聯合產業園,集生豬養殖、飼料加工和果樹種植為一體,實現了生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的目標。大嶺屯屯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現每年屯級收入僅種養殖就達到了3萬多元。屯裡先後成立了村民領導小組辦公室、新村建設辦公室、畜牧業產產供銷聯合會、養豬專業合作社和老人慈善基金會等,使得屯中的管理更加規範化、民主化。該屯建立的養老慈善基金會,7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可享受到60元錢的生活補助,逢年過節還發放慰問品等。目前,xxxx村大嶺屯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產業特色明顯,已成為xxxx區新農村建設一大亮點。

  ***二***加強城鄉清潔衛生,一是廣泛宣傳發動,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二是動員全村老少,每家每戶把房前屋後打掃整理好。發動群眾清理村中垃圾,大力整治村中髒、亂、差現象。三是通過制定村規村民約規範豬、牛糞堆放,村內及村周邊一公里以內嚴禁露天堆放豬、牛糞。第四,要有吃苦耐勞精神;第五,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裡準備,將此項活動長期進行下去。在此基礎上,引導各家各戶在屋前屋後及可種樹的山坡種植果樹、經濟林,既綠化、美化村屯,又能在不久的將來增加農民群眾的收入。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凝聚班子合力。

  一是作為第一書記,我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通過藉助黨建活動載體,來凝聚發展合力。通過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引導村“兩委”幹部在開展工作中,堅持高標杆定位,高標準落實。不斷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規範開好“三會一課”,制定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式,建立健全村務公開,確立民主決策,加強班子團結,增強組織的戰鬥力。堅持與村黨員幹部一道學習政策法規,探討農村科技,謀劃發展出路。讓群眾對村“兩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認和支援上的轉變,村班子新形象日漸形成,整體戰鬥力明顯增強。

  二是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通過採取“合作社+黨支部”的形式,本著發展壯大合作社經濟的前提,相信黨支部一定能夠引導、保障、協調、服務好合作社,發揮好黨支部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發展等方面的多項功能,對合作社重大生產經營專案提出指導性意見,把合作社經濟做大做強。從而能夠實現支部幫合作,農民實惠多,形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提升農村黨建水平的雙贏局面。

  三、存在的不足與困難

  自掛任第一書記以來,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離組織的要求和群眾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現在:引導農村產業發展的思路還需開拓,跑項爭資力度還要加強,農村落後基礎設施亟待解決等。

  四、xxxx年工作計劃

  一、村容村貌與環境衛生: 發動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留守在村裡的婦女、兒童和老人要立即行動起來,高度重視,投入到“美麗xxxx·清潔鄉村”活動中,要發揮“主人翁”精神,共建美好家園。

  二、發展教育方面:“兩基”迎國檢是當前我市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市各級政府及各部門正在努力抓緊抓好此項工作,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

  三、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在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村的實際,與村黨支部、村委及群眾一起制定出符合本村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四、鄉風文明建設方面: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導農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強法制觀念,依法表達訴求和維護自身的合法。

  五、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配合有關部門督促村委幹部建好村辦公用房;配合有關部門實施大石山區大會戰工程,修建好進村的四級公路。擬建村務公開宣傳欄。完善自來水進農戶的收尾工程。

  在今後的工作中,將牢記黨的宗旨,切實履行黨員義務,立足該村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銳意進取,紮實工作,加快推進xxxx村經濟和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