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和怎麼調理_有哪些症狀

  脾胃虛弱時該如何調理比較好?重點可以在飲食方面進行調養。選對護肝的方法,才能有助於對身體的幫助。以下是由小編整理調養脾胃不和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調養脾胃不和方法

  1、飢飽要適度

  宋代的蘇東認為,飲食適度是長壽的最基本條件。經常是“已飢方食,未保先止”,他認為這樣能夠“寬胃以養氣”。清代的尤乘認為:“飲不可過,過則溼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臃滯而難化”。所以很多的養生學家,都提倡在飲食方面要節制。

  2、飲食速度要慢

  在《養病庸言》中有提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嚥下。”《醫說》表示:“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食物消化的開始,是胃腸消化的根本基礎。因此,在飲食方面,講究細嚼慢嚥。

  3、飲食時間要定時規律

  在《千金要方》中表示“飲食以時。”就是說飲食必須要定時,要有規律,才能夠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要素。

  4、生氣後不要進食

  僱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這說明了,在進食的時候要心平氣和,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消化問題,應當盡力排除,這樣才有利於胃的消化。

  5、進食謹和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表示了主食和副食要多樣化的重要意義,食物要雜,並且多樣化,這樣才有利於健康,有利於營養的吸收。

  6、飲食清淡為主

  唐代藥王孫思邈提倡飲食要清淡,“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勿進肥濃、羹膚、酥油酪飲”等。他還主張“善養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7、飲食的甜和鹹不要過度

  《素問·奇病篇》中表示:“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吃糖過多的話會傷害到脾胃,並且生痰損害牙齒,容易患上消渴,也就是糖尿病。《千金要方》中說:“鹹者傷筋,多食鹹則筋脈傷。”現代的研究證明,鹽吃多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尤其是容易讓人患上高血壓,可以使人減少壽命。

  8、食物溫度要適中

  “適溫而食”,“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這是《內徑》中關於飲食寒熱要適中的忠告。食物過熱過燙過冷過冰,都會對消化道造成一定的傷害,過寒則會傷害脾胃,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不要任意吃冷飲。

  9、飲食要乾淨清潔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禽獸魚蟲禁忌》中說:“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10、餐後養生很關鍵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化,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脾胃不和的症狀

  1、黑眼圈:脾胃血氣渾濁

  胃經是氣血充沛的一條經絡,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經的起始點,比較容易沉澱濁物,所以熬夜的人常會有黑眼圈,這正是血氣渾濁的體現。

  中醫方法:儘可能緩解壓力;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宜熬夜;少看刺激的電影、電視;調節飲食,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如蛋類、魚類等,少食辛辣食物。

  2、嘴脣無光澤:脾氣虧虛

  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則口脣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則口脣淡白無光澤,甚至萎黃,而且常脫皮。

  中醫方法: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因為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而脾臟最弱的時間是19~23時,可於晚飯1小時後吃1個水果,以幫助健脾。

  3、鼻翼發紅:脾胃有熱

  如果一個人鼻翼發紅,常說明脾胃有熱。

  中醫方法: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裡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4、肌肉鬆弛:脾胃虛弱

  如果一個人肌肉鬆弛、沒有彈性,或肌肉少而肥肉多,多因脾胃虛弱所致。

  中醫方法:脾胃虛弱者可經常運動腳趾和按摩小腿。

  5、便祕:因胃熱腹瀉多虛寒

  胃熱者,食物殘渣下行緩慢,水分易流失,到大腸時已變得很乾,從而導致便祕,而與此相對的,大便常不成形,很稀,多半為脾胃虛寒所致。

  中醫方法:便祕者可嘗試推腹法,即一隻手放在左側肺部下緣,另一隻手壓在上面,用力均勻地按摩,此法可促進胃腸蠕動,加速食物殘渣的下行。而腹瀉者可溫灸中脘穴***臍上4寸處***、足三裡穴***掌心按住膝蓋,中指末端向外一橫指處***、關元穴***臍下3寸處***等穴位,同時每天飲用1杯生薑大棗紅糖水來改善症狀。

  養脾胃的食物

  1、高粱

  高粱性溫,能夠很好的保健脾胃,所以具有很好的健脾和胃以及溫中消積的作用,特別適合那些脾胃弱以及容易消化不良的人群服用。另外,高粱之中含有比較多的尼克酸,這種物質處於遊離型,所以更加容易被我們的身體所吸收,脾胃弱的人群可以適量的多吃一些高粱米粥。

  2、鯽魚

  鯽魚有健脾利溼,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產後婦女燉食鯽魚湯,可補虛通乳。

  3、蓮藕

  中醫認為,蓮藕味甘性涼,能清熱生津,涼血止血,補益十二經脈血氣,平體內陽熱過盛、火旺,熟食蓮藕能補益脾胃、止瀉、益血、生肌。蓮藕散發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開胃健中,有益於胃納不佳,食慾不振者恢復健康。

  4、紅棗

  紅棗之中含有大量的糖類、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等等,日常多服用能夠起到很好的補益脾胃的作用。除此之外,紅棗之中含有環磷酸腺苷活性,這種物質能夠很好的起到強身健體以及保護肝臟的作用。

  5、羊肉

  煮羊肉湯加大麥。大麥既可健脾益氣,又有助消化,加入羊肉湯則可以健脾開胃,故對脾胃虛弱者頗為有益。先用羊肉熬湯,大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熟。然後將羊肉撈起,用湯煮大麥,文火燉熬,等大麥熟透即可。

  6、猴頭菇

  猴頭菇味甘、性平,入脾、胃、心經,具有養胃健脾、補虛、抗癌、益腎精的功效。對食慾不振、腹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眩暈等病症,均有很好的食療效果。老年人、體質虛弱的病人食用猴頭菇,還有滋補強身作用。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補肝食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