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夏季養生小常識是什麼

  養生是很多人的喜愛,養生不僅對身體各方面有很好幫助,而且長期養生也能夠延年益壽!至於夏季如何中醫養生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中醫夏季養生小常識,歡迎大家的閱讀!

  中醫夏季養生小常識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脣乾口燥、大便乾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洩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症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閒視之。

  溼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溼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裡空氣中溼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溼,以至感受溼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溼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溼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溼,一旦脾陽為溼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中醫還認為,溼邪重濁,故外感溼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溼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痺”之稱。一般他說,溼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溼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徵。

  風溼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溼痺症則往往反覆發作。內溼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面板病變之滲出物,溼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溼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中醫夏季養生食譜

  蕹菜玉米湯

  材料:蕹菜500克、玉米粒350克、生薑2~3片。

  做法

  1、先把蕹菜清洗乾淨後整理切碎備用,玉米如果沒有新鮮的,可以選擇急凍的玉米,但是記住解凍後一定要用清水清洗乾淨才可以。

  夏季養生 6款食譜助你安心過夏

  2、先把玉米粒和姜放進瓦煲內,加水1750毫升***7碗量***,武火煲沸改中火煲10分鐘,放入蕹菜滾至熟,調入適量鹽、油便可。

  功效

  蕹菜,俗稱空心菜,廣州人稱為通菜。《南方草本狀》載:“蕹菜如落葵而小”,並稱之為“奇蔬”。章太炎對蕹菜更情有獨鍾,“每逢暑天幾乎不可一日無此君”。它不僅上菜譜且入藥典,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能解暑行水,《廣州植物誌》稱它“內服解飲食中毒,外用治一切胎毒、腫物和排傷”。以它滾玉米粒雖為一道素湯,但卻味道鮮美,別有風味,在盛暑時佐餐既清熱氣又解熱毒。

  土茯苓煲龍骨湯

  材料:土茯苓、龍骨***豬脊骨***、紅蘿蔔***可不放***、陳皮、薑片。

  做法

  1、豬骨洗淨,用沸水焯一下,撈起用清水洗淨。

  2、土伏苓,在超市或市場、藥店都有賣,有乾貨和鮮貨,新鮮土伏苓很硬,最好買時叫老闆切好片,要不回家自已是很難切的。陳皮泡軟洗淨,紅蘿蔔去皮洗淨切塊。

  3、將所有食材放入瓦煲內,加適量水煮沸後,改小火慢煲3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湯很清甜,且加了有化氣祛滯的陳皮,使湯味更香醇清潤,此湯有清熱解毒、健脾祛溼之功效,一家老少皆宜。

  清拌茄子

  材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醬油、味精、精鹽、花椒各適量。

  茄子洗淨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內

  做法

  茄子洗淨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內,撒上少許鹽,再投如涼水中,泡去茄褐色,撈出放蒸鍋內蒸熟,取出晾涼;蒜搗末;將炒鍋置於火上燒熱,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後,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加入醬油、白糖、米醋、精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乾淨,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