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實習報告***2***


     二,文獻內容的加工
     文獻內容的加工主要是指對文獻進行文獻分類、標引、主題分析、文獻著錄等。
    1、分類。首先,把所有的圖書分成以下幾大基本部類: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 綜合性圖書。我們在對圖書進行分類時,一方面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另一方面遇到有對類別不太清楚的,隨時查閱手中的工具書。通過這一步驟的實習,我知道了工具書的重要性,同時對中圖法的分類規則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2、標引。標引,是指標對文獻的情報內容及某些外表特徵,賦於文獻檢索標識地過程。它是建立檢索工具和檢索系統的主要工作內容。標引包括主題標引,關鍵詞標引,分類標引,標題標引。我校圖書館採用的是主題標引法。:***1***對文獻進行主題分析,查明其中所論述的有情報價值的內容,將這些內容概括為若干主題概念;***2***根據檢索系統使用者的需要,對主題概念作出取捨和處理的決定;***3***根據所採用的分類表或詞表,按照決定採取的標引方式,將主題概念轉換成檢索標識——分類號或檢索詞;***4***按照所給予文獻的檢索標識,將文獻的書目記

    3、著錄。著錄,就是針對實體資訊資源所進行的資訊描述。資訊資源著錄法中的機讀目錄(MARC)是計算機處理書目資訊的先決條件,也是書目資料庫賴以存在的基礎。在對一本書籍進行著錄時,先要查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圖書館的圖書物理層次的簡單加工都開始進行業務外包,圖書館本身把更多的時間,人力投入到了文獻內容的加工(如知識發掘)和對讀者提供資訊檢索諮詢等方面。由於時間的緊迫,對這一方面的實習,涉及不多,深為遺憾。希望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從事這一方面的實習。
    我在圖書館作了為期一個星期的實習,期間有辛得到了館領導、老師的教導和幫助,同時,在“圖書館的普通讀者”和“圖書館實習生”兩角色的交叉和轉換中,我對這座朝夕相處的精神食堂有了更深的認識。
    平日時常聽同學們說,有了燈光報欄,方便!白天不閉館,真好!有了帶鎖抽屜,省事又放心……也許,還有很多方便被我們“習慣”了、“不經意”了,正如我們快速地從圖書館借到一本心愛的書,查到一條急需的資訊,而很少考慮這經意或不竟經意的方便的代價是什麼,就象吃蜜糖時極少想到蜜蜂採花釀蜜的忙碌和艱辛。這次實習,使我在對圖書館組織、管理系統瞭解之餘,目睹了一本書從採訪、編目,到流通要走過的全程;數以萬計圖書分類整理有序流通所需的勞動。讓我親眼看到了常被忽略的方便的另一方面——全館員工的兢兢業業默默奉獻。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實習期間一次書廳搬遷工作,四樓法商、外文、港臺、贈書廳之間的調換、合併,涉及23萬冊圖書和大批笨重書架的搬遷。為減少搬遷給讀者帶來的不便,全館動員,放棄雙休,連中午也顧不上休息,午飯是幾塊麵包或一個盒飯,加班加點至深夜,把方便留提前還給了讀者。當我置身寬敞了許多的法商書廳借閱時,對自己勞動後取得成果的興奮後,剩下對方便兩字一竄竄長長的解釋——兩手血泡、一身灰塵、滿臉汗水……
    在這次實踐中,我更加了解到圖書館對於培養讀書人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讀書對於培養我們自身文化素養的重要意義。在現代社會,圖書館無疑是最能提升我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地方。我們除了接受學校推廣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外,也要學會與人相處,增強團隊精神以及對自然的親和力等,因此,我們更要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正如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在現今社會,招聘會上的大字板都總寫著“有經驗者優先”,可是還在校園裡面的我們這班學子社會經驗又會擁有多少呢?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後畢業後能真正的走向社會,並且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問題。記得老師曾說過學校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裡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儘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歸保持著學生身份。總之,這個暑假的社會實踐是豐富而又有意義,一些心得和體會讓人感到興奮,但卻決不僅僅用興奮就能描述的,因為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收穫,是對“有經驗者優先”的感悟
    在這次實踐中,還有一點我感受很深。在學校,理論學習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的,而現實的生活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或許工作中運用到的只是簡單的問題,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項任務,有時候你會埋怨,實際操作這麼簡單,但為什麼書本上的知識讓人學的那麼吃力呢?也許老師是正確的,雖然大學不像在社會,但是總算是社會的一部分。
   實習期間,我們對圖書館讀者作了一次問卷調查,收集了大量資訊,從中發現,圖書館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其發展受到廣泛關注。普遍同學對圖書館給予良好評價的同時,似乎更關心,期待圖書館的改革,希望在這座“食堂”中不但“吃飽”而且“吃好”。為“吃飽”他們認為應延長開放時間,節假日應增加開放書廳,增加借書量,增加藏書種類和查詢電腦,開設在全天候服務書廳。為“吃好”,他們渴望圖書館增加科技含量,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意識。他們期待明天的圖書館有小賣部、公用電話、網上讀書、網咖、掃描服務、空調書廳等等。可見讀者對圖書館環境的舒適,方便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為另一名普通讀者,我們自私地希望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圖書館能向我提供更多資訊,並輔助我更快更有效地捕捉資訊。
      實習中,更讓我明白了文明圖書館的建設不只是館員努力的過程,更是與讀者作為不斷互動的過程。平日書廳工作人員對諮詢的耐心回答,令我心愉神悅;當我作為實習生在臺上為同學辦理借書手續時,同學對我勞動的一聲輕輕的謝謝,擬或是一縷淺淺的微笑,都讓我如沫春風、心曠神詒;可見,文明是我們彼此尊重彼此理解行為的點點滴滴,當這些點點滴滴都成為我們自然而然的習慣的時候,一個春風伴書香的環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自信能做到!
   xx圖書館,我對你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