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元宵節記敘文

  1

  大年過後,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的家鄉——海西名城泉州的元宵節充滿喜慶,有著濃厚的閩南特色。

  元宵節時,吃湯圓是一大習俗。圓圓的“上元丸”象徵著團圓、吉祥、美滿之意。泉州的元宵丸製法獨特,餡料多樣:花生米、芝麻、白糖、冬瓜糖、蔥頭……裹上一層糯米皮,用開水煮好的元宵丸,潔白細嫩,吃起來香甜可口,人見人愛。   小荷

  吃完了元宵丸,夜晚觀看踩街最讓人期待。歌漫表演是泉州鬧元宵不可缺少的節目。每年來看踩街的人們都把原本寬敞的道路擠了個水洩不通。長長的踩街隊伍,金龍舞起來,秧歌扭起來,威風凜凜的南少林武術更是精彩,妙趣橫生的拍胸舞盡顯風采,詼諧有趣的“火鼎公婆”,引來了人們的陣陣笑聲。   小 荷

  元宵期間,泉州市區主要街道走廊上懸掛著造型奇特、構思新穎的花燈,它成了元宵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花燈的主展區設在文廟,元宵之夜,這裡人山人海,燈火輝煌。今年是虎年,與虎有關的花燈最是顯眼,廣場中央四隻卡通老虎敲鑼打鼓,大榕樹下面兩虎威風凜凜。與“海西”有關的花燈更引人注目。塔燈是東西塔的造型,柱燈是閩臺緣博物館的龍柱模型,帆船燈“海西號”以及“海西新視野”燈彰顯海峽西岸的蓬勃發展,象徵大陸人民渴望寶島臺灣迴歸的迫切心情。欣賞文廟的燈會,猶如置身於泉州的文化寶庫裡,讓人如痴如醉,為之興奮,為之鼓舞。

  欣賞完了別出心裁的燈會,我們來看看天后宮裡海峽兩岸共同完成的“重量級”大米龜和水果龍傑作。它是閩臺共有的“乞龜習俗”。“大米龜”由上百袋大米堆成,而“水果龍”則是用幾百個菠蘿連線而成,代表著海峽兩岸人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

  家鄉的元宵節充滿了濃厚的閩南特色,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組織部分,海西習俗為海峽兩岸交流的平臺,讓兩岸人民的心貼得更近。家鄉的元宵節——海峽兩岸溝通的紐帶。

  2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一聽到這首歌就想起今年的元宵佳節。

  其實早在古時候就有了元宵節,據歷史記載:2000多年前西漢佛教有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平明百姓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小荷

  在這歡快的節日裡我們家的活動可不少呢!首先我們要吃湯圓,湯圓可是我的最愛因此我老在廚房裡嚷嚷著:“媽媽呀!湯圓到底好了沒?你聽我的肚子都在咕咕叫了呢。”“我的傻女兒你再喜歡吃也不能吃生的呀,乖,你先去外面玩一會。”哎!哎!哎!我連聲嘆氣一心想著湯圓快點熟啊!好不容易等到湯圓“閃亮登場”可弟弟卻來湊熱鬧了只見“哐當”一聲弟弟把碗給砸了,只見媽媽火冒三丈,似乎是要把弟弟打得鼻青臉腫的樣子。我心想:可不能把這歡快的氣氛給毀了呀。於是我便腦筋一轉說:“媽媽別生氣,碎碎***歲歲***平安”。我的話音剛落,全家都大笑起來,媽媽接著我的話連說:“是的,是的。”

  吃完湯圓,爸爸宣佈了一件“大事”:“等一下我會帶你們去買燈籠。”爸爸剛說完,我們就歡呼雀躍起來。來到大街上,只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放煙花,舞龍舞獅,猜燈謎……而我根本顧不上看這些直奔燈籠店。燈籠店裡有可愛的小魚燈籠、美麗的花燈籠、還有漂亮的蝴蝶……。此時,妹妹說:“姐,你看這個花燈籠多美呀,我一定要買下它。”弟弟在一旁喃喃地說道:“這個小魚燈籠比你那個可愛多了。”我則說:“你們也太沒眼光了,聽姐的買這個蝴蝶燈籠。”我們三個爭論不休,爸爸在一旁觀戰,樂呵呵的說:“不要吵了,你們各買一個回家好了。”沒見爸爸有如此大方的時候,老爸此言一出我們高興得一跳三千尺。

  回的家我們把燈籠掛得高高的,美麗的燈籠把家裝扮得格外漂亮,我們評頭論足各一番後,爸爸又帶我們到樓頂看煙花。深藍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著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白晝一樣,把元宵節變得美麗無比。看著燦爛的煙花,歡舞的龍獅,喝著香甜的湯圓,一家人在一起

  嬉鬧,這難道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嗎?

  在這個元宵節中我收穫了許多快樂,真希望下一個元宵節快點到來!

  3

  又是一年元宵節,街上到處都是紅紅火火的景象,張燈結綵,好不熱鬧。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叫上元節,也稱中國情人節,後來,慢慢被七夕節代替了。元宵節人們不光是要張燈結綵,而且,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一下這些有趣的習俗吧!   小荷

  吃元宵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元宵節習俗,以前,元宵只有黑芝麻和花生兩種口味,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集市上的元宵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什麼水果、臘肉、巧克力都遍佈市場的每個角落。

  相傳,清末民初,百姓痛恨袁世凱,因此,把元宵稱為元宵,因為,元宵與“袁消”諧音,百姓是希望袁世凱能早點消失,後來,慢慢演變成湯圓了!

  在古代,元宵節還有一習俗在民間流行甚廣,那便是——送花燈。本是出嫁的女子回孃家探親時,孃家人所贈送給出嫁女子的禮物,後來變成了老人送給孩子們在元宵節玩耍的物什了。如今,這個習俗已經不再有了。

  走百病。走百病也是元宵節的一項民間習俗,據說,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三五成群的出去走走,若是看見有橋洞的地方,一定要走過去。關於走百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為求得來年健康平安,另一種說法則是為了熱鬧,所以,才要去街上溜達的。

  元宵節這個熱鬧的節日一定少不了耍龍燈,舞獅子。當然,街上車水馬龍,耍龍燈,舞獅子的人成群結隊。元宵節又叫燈節,而龍又是中國的遠古神獸,所以,這便是龍燈的由來。舞獅子一般是在慶祝或熱鬧的場地進行,當年,慶祝抗日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哪個人不舞獅子,舞獅子的活動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智慧的人想必一定喜歡動腦的遊戲吧?在元宵佳節裡,猜燈謎是智慧的人的最佳選擇。

  猜燈謎最早源於清代,相傳,清朝的皇帝乾隆皇帝非常喜歡謎語,他的一位大臣紀曉嵐也是一位善於猜謎的能手,隨後,便有了猜燈謎這一民間習俗,而且,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現在猜燈謎猜對了一般會有這樣那樣的禮品贈送。

  這就是元宵節裡的那些趣事,這些有趣的習俗不但為我們的節日增添了許多喜慶的色彩,也證實了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

  4

  在宛如幕布的夜空當中,流淌著一絲溫柔的光芒。這宛如金色的柔光,卻來於夜空之珠——明月。

  那月兒彷彿是白的,不!它應該金色,因為只有金色才是暖中的陽,才可以散出那柔和嬌美的光。奶奶還有媽媽大家都在廚房中忙碌,爸爸大爺在客廳中聊天。而我卻獨自站在奶奶家的小院中賞月。月亮那麼大,那麼圓,好像我一伸手便可以碰到月亮,我伸出手,張開手指,小心的去碰觸月亮。噢!我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這時,在隔牆院子中有一個小弟弟開心的說道:“月亮好美,月亮好美!”我心中也是這樣想的。   小荷

  “寧寧,快來吃湯圓嘍!”奶奶用溼抹布蓋住盆把,腳下挪著小碎花步,端著一大盆湯圓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奶奶把湯圓分別盛出來,我們都坐在一起,圍著桌子吃起湯圓。我用勺子撈上來一個湯圓。這湯圓就像天空中的月亮,既大又圓。我咬了一口湯圓,濃香的芝麻餡從湯圓裡流了出來。香香的,甜甜的。我想,月亮會不會也是這個味道的吧!會不會也有芝麻餡?好想到月亮上咬一口嚐嚐。可是,那樣的話月亮就不圓了,還是算了吧!說起月亮,我趕緊趁大人們聊得正開心,把碗裡剩下的幾個湯圓都倒進了肚子。趕快溜出了餐廳,又來到了院子裡。

  月亮還是高高的掛在天上。不一會兒,一種奇特的花打破了夜的寂靜——禮花,外面終於熱鬧了起來!也為原本寂靜的夜增添了幾分亮麗的色彩!炫彩的禮花遮住了月亮,我回到了家中,再也沒出去,再也沒去看月亮。

  月亮象徵著團圓,而禮花象徵著好兆頭。總的,這一切都象徵著團圓美滿,但月,終究還是最美的!而元宵節的月亮也一直在我心中!